你是否曾想过,癌症治疗的“利剑”可能在斩杀肿瘤细胞的同时,意外伤害了我们的身体?在近年来,免疫疗法作为抗癌的明星,给许多患者带来了希望,但与此同时,一些患者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尿路炎症。这并不是科幻,而是一些癌症患者真实的经历。我们今天就来聊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如何引发膀胱炎和输尿管炎,以及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一难题。
免疫疗法的崛起让癌症患者看到新的曙光。通过激活身体的免疫系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能够帮助免疫细胞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像帕博利珠单抗和尼沃鲁单抗等药物,已经在多种癌症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效果。然而,任何药物都有其副作用,ICI也不例外。激活免疫系统的同时,可能导致免疫细胞错误地攻击正常组织,造成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其中包括膀胱炎和输尿管炎,这种罕见的副作用常常被忽视。
那么,为什么尿路会成为免疫系统的“误伤”对象呢?简单来说,免疫系统在激活后可能会将膀胱和输尿管的细胞视为敌人,进而引发炎症。炎症导致尿路壁肿胀,尿液流通不畅,严重时可能引发肾积水和肾功能损害。症状通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和血尿,这些与普通尿路感染的症状相似,给医生的诊断带来了挑战。
以李阿姨的真实案例为例,她在接受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后,出现了尿血和尿痛等症状,经过多次检查和抗生素治疗后仍未见好转,最终被确诊为免疫相关膀胱炎。医生通过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症状才有所缓解。这种情况并非个例,文献中有多例类似报道,患者在接受ICI治疗后,常常在用药后的前六个周期内出现尿路症状。
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了解这些症状至关重要。尿频、尿痛、血尿等症状应引起重视,特别是在接受免疫治疗后。如果症状持续存在且抗生素治疗无效,及时与医生沟通,排除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可能性。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痛苦,并保证抗癌治疗的顺利进行。
在应对这些免疫相关不良事件时,医生通常会选择使用糖皮质激素,如甲基强的松龙,这在多数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同时,膀胱内冲洗等新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探索中,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通过中西结合的方式,部分患者在使用中药后也获得了缓解,展现出创新治疗的潜力。
总的来说,免疫疗法为癌症患者带来了希望,但尿路炎症这一罕见副作用却不容忽视。患者在接受治疗时要保持警惕,及时向医生反馈症状,以免延误治疗。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讨如何降低这些副作用的发生率,让更多的患者在抗癌的路上更加安全、有效。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免疫治疗的双刃剑特性,保护好自己和身边的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