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赔中国361亿的马来西亚,撕毁中马合同转向日本,现在怎样了?
7年前,马来西亚信誓旦旦地撕毁与中国签下的铁路合同,拒赔361亿违约金,还转身扑向日本怀抱。
那时候,他们觉得自己占了便宜,既甩掉“包袱”,又能换来新的靠山。
如今这条铁路没死掉,反而提前完成了85%的进度。
而马来西亚的脸,算是被自己打肿了。
从高调违约到低头求和,这里面到底经历了什么?
01
2018年,马哈蒂尔重返政坛,第一把火就烧向了中马合作的东海岸铁路。
按照合同,毁约就得赔偿217.8亿林吉特,折合人民币361亿。但马哈蒂尔态度强硬,直接甩话:“一分钱不给!”
理由也很简单,合同对马来西亚不公平,造价太高,是“沉重的包袱”。
随后铁路项目停工两年,直接经济损失47亿林吉特。东海岸失业率飙到18%,许多家庭断了生计。
棕榈油企业的货压在仓库出不去,本来12小时能到的运输,硬是要花4倍时间。
2019年,近千人上街抗议,高喊“我们要铁路”。
国际信用评级也下调,融资成本飙升,光利息一年就多花了10亿林吉特。
马哈蒂尔想通过“否定前朝政绩”来巩固权力,结果把国家经济玩进了坑。
可更打脸的,还在后头。
02
马哈蒂尔原以为,日本会接盘。
毕竟当年他推过“向东看”政策,和日本关系一度紧密。
2018年,马哈蒂尔还亲自飞东京见安倍,盛赞新干线技术,甚至许诺土地开发权和税收减免。
但日本态度冷淡,外务省一句“需要综合评估”,翻译过来就是:不接。
三菱重工更直接,担心项目信誉太差,怕得罪中国市场。日本媒体更说得透彻:“ECRL成了烫手山芋。”
中国给的造价远低于日本企业的成本,日本要做,得亏本。
而马来西亚刚刚撕毁对华合同,这种记录摆在那儿,没人敢冒险。
铁路要打41条隧道,最长的云顶隧道16公里,穿越复杂地质,日本企业算了算,既难搞,又可能砸自家招牌。
马哈蒂尔这次赌局,本以为能靠日本翻身,结果连敷衍的安慰都没捞到。
没了日本的兜底,马来西亚只能重新回头找中国。
03
2019年,压力山大的马来西亚终于伸出橄榄枝。
中方的态度出乎意料,没有翻旧账,没有摆架子,而是重启谈判。
中国交建拿出详实的地质报告和生态评估,用数据澄清“造价虚高”的指控。
商讨后,造价从890亿人民币降到711亿,线路缩短48公里,避开复杂地段。
还引入了“分阶段付款”,帮马来西亚缓解财政压力。
更设立“政治风险条款”:如果因为政局变化停工,马方承担全部责任。
这就是针对2018年那场违约留下的教训。
工程重启后,云顶隧道贯通时,自动化盾构机实现零伤亡,还把工期缩短三个月。
到2025年8月,ECRL整体进度已达85%,41条隧道全部完工。
马来西亚人第一次见识到什么叫“中国速度”。
这让他们彻底明白,能把工程做成的,只有中国。
04
东海岸铁路早已不是一条普通的铁路,它是整个东南亚的经济命脉。
马来西亚2000多家企业参与其中,本地化率大幅提升,培养了上千名技术工人。
物流时间大幅缩短,柔佛州棕榈油企业一个月能省下200万林吉特开支。
稀土产业园更因此吸引中国五矿集团120亿投资,提供了两万多个岗位。
马方还考虑延伸到泰国边境,与泛亚铁路相连,形成跨国经济走廊。亚洲开发银行估算,到2030年相关产业链价值可达500亿美元。
而当年一手推翻合同的马哈蒂尔,已是99岁高龄,早已退出政坛。
政治豪赌换来的是惨痛教训。
历史给马来西亚补上的一课,就是契约精神比投机更值钱。
361亿的“学费”,马来西亚交得不轻。
这笔代价换来的道理很简单——合作才能共赢,投机只会输得更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