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定风波》:“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家乡,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温暖的角落,是每个人生命中都难以割舍下的情感寄居所。很多人认为,家乡就是自己长期生活的地方,其实不然,家乡代表的更是一种内心感受,只有那些能够真正让你获得归属感和幸福感的地方,才真正称得上是家乡。
01
23年前,就有个德国小伙来到中国,在中国的山川间找到了他心中真正的“家乡”。他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都挥洒在了这片土地上,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虽然最后因为种种原因,他离开了自己深深热爱的大山。但他为山区孩子们所做的一切,永远不会被中国人民忘记,他就是被誉为“洋雷锋”的支教人——卢安克。
▲德国汉堡市夜景
卢安克,1968年出生于德国汉堡。1990年,卢安克决定要来中国感受一下东方文化,于是便踏上了来中国旅游的道路。他先后去到了南京的东南大学和中国学生一起生活,而后又和同学一起去了广西农学院,对于中国大学教育的现状和贫困山区的儿童教育都有深入的了解。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他对中国的了解在一步步地加深,而他对中国的喜爱也在随之不断地增加。
▲卢安克
回到德国以后,卢安克心潮澎湃,他决心要再次去到中国,并且要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于是,七年之后,卢安克又再次踏上了中华大地。卢安克本来想到中国的城市里做一名老师,可无奈大城市里对于老师任职资格的审核非常严格,并非教师出身的他在求职时屡屡碰壁,最终只得打消了这个念头。
▲广西山村
然而这些困难都并不能阻止他想在中国从事教育事业的决心,他想既然不能在大城市中做老师,那么自己可以去到山村之中,做一名教育实践工作者。就这样,卢安克开始了自己在中国的支教生涯。之后,卢安克去了广西的深山里扎根,辗转来回多个山村,总共在中国无偿支教时间长达10年。
02
有意思的是,卢安克不仅会上课,教孩子学习知识,周末的时候还会和孩子们一起玩耍,给他们讲许多有趣的故事,丰富他们的生活。尽管广西的村落非常偏僻,经济文化发展落后不说,生活还特别的不方便,但卢安克内心却感到非常的满足,他把自己深深地扎根在了广西的大山深处,用自己那颗教书育人的心守护着善良可爱的孩子们。
▲卢安克和他的学生
然而,卢安克的事迹后来被越传越广,社会媒体也开始注意到这个在中国乡村支教的外国人。外界的眼光让卢克安倍感压力,各种或褒或贬的言论向他铺天盖地地涌来,他开始觉得有些苦恼,为什么自己支教的行为能够招致这么多人的非议呢?其实这也无可厚非,毕竟能够在山村中坚守十年,给孩子上课的人本就不多见,而更为特殊的是,卢安克还是一个外国人,这一身份自然会引来很多好奇的目光和讨论。
▲广西山村
可是这一切对于卢安克来说却在无形中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压力,为了重回平静的生活,他拒绝了许多想要采访他的媒体。可媒体对他的关注却仍旧有增无减,最后无奈之下卢安克接受了《面对面》栏目组的采访,他希望能通过这一次访谈打消大家对自己的好奇,从而彻底消失在大众的视线当中。可没想到,节目播出之后卢安克却仍然不得安宁,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寻找他,社会上对于他的讨论也越来越烈。
▲卢安克和他的学生
后来,感动中国的栏目组也找到了卢安克,表示可以把他定为“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候选人。然而卢安克对这些荣誉也丝毫不感兴趣,他说:“我并不想感动中国,我来到中国恰好是中国感动了我,请别选我。”在媒体不胜其烦的骚扰下,卢安克早已是身心俱疲,过度的关注让他难以喘息。外界的指责和非议也让他难以承受,尽管心中对孩子们有着万般的不舍,但为了维持自己和家人的最后一点自尊,他只得迫于舆论压力,遗憾的离开了他待了十年的广西大山。
结语
有传言说,离开小学的卢安克进而妻子一起去到了杭州发展,至于他到底去做什么,谁也无法得知。卢安克在离开以后就再没有过任何的消息,或者这安宁平静,没有风浪的日子,才是他如今最想要追求的吧。卢安克为广西大山里的孩子们带去了福音,使得他们在有限的条件下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作为一个来到中国深山支教的外国人,他对中国教育事业服务的心昭然可见,而他的贡献也值得我们去感谢和铭记。
参考资料:
《定风波》
《狱中上梁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