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兴义市三江口镇团结社区盘点去年“收成”:枇杷、香蕉、养牛、生态养鱼、木材加工等产业再获丰收,群众实现分红60万余元,集体经济积累达到300万元。
远远望去,阳光照耀下的万峰湖碧波荡漾,峰峦叠翠,风景宜人。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郑维坤高兴地说:“联合开展万峰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渔民转产转型谋发展,这条路子走对了。”
覆盖黔滇桂三省区5个县市的万峰湖,是珠三角经济区的重要水源供给地,实施万峰湖环境综合整治、推动实现“水清、岸绿、景美”是三省区及珠三角经济区人民的共同愿望。为了破解跨行政区划治理难题,黔滇桂三省区积极探索构建融合式协同治理机制,全面清理网箱养殖、水上超市、钓鱼棚等污染源,集中打捞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引导和扶持渔民转产上岸发展生态种养业,与沿岸群众一起在绿水青山间共绘美好生活画卷。
万峰湖一角
生态共治还水清岸绿。结合推动河(湖)长制,三省(区)签订了《跨界河湖联防联控联治合作协议》,贵州兴义市、安龙县,广西隆林县、西林县,云南罗平县5县市挂牌成立了“黔桂滇三省(区)五县(市)万峰湖联合执法指挥部”。通过召开省际联席会议,共商治理办法;针对万峰湖治理过程中发现的跨界违法线索开展联合执法;充分发挥联合党工委的协调联动作用,改变过去“各扫门前雪”的治理模式,实现了“信息互通、数据共享、联防联治”的万峰湖水域环境综合整治格局。至2023年末,共拆除养殖网箱53.9万余平方米、水土漂浮设施899个,万峰湖2022年以来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类水标准,走出了一条源头联合治理、区域联动、标本兼治的新路子。
产业共融唱政通人和。为持续巩固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果,兴义三江口镇、西林马蚌镇、罗平鲁布革乡成立了联合党支部,经过共同协商,决定按照“联合党工委—乡党委—产业党建联动区或行政村党总支—合作社党支部—专业党小组”的模式,建成5个“产业党建联动区”,并成立滇黔桂跨省区刺绣产业合作社党支部,共带动600多名布依族、壮族妇女发展民族刺绣实现居家就业;发展精品水果种植和牛鱼等生态养殖、木材加工等产业,建成万亩砂糖橘基地、千亩柠檬基地等7个产业联盟基地,实现户均增收2000多元,探索走出了一条群众团结共进、安居乐业的产业共融之路。
效益共享促业兴民富。让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沿岸五县市共同实施有利于污染防治巩固的万峰湖大水面生态养殖项目,在《黔桂滇三省(自治区)五县(市)万峰湖产业发展框架协议》内,建成万峰湖生态渔业发展公司并创建产业品牌——“万峰鱼”。三省(区)五县(市)共同开展万峰湖增殖放流、成熟期共同组织捕捞、根据辖区所占水域面积比例进行收益分红。
为了做好治理后半篇文章,黔西南州还制定了地方性法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万峰湖保护条例》,对万峰湖实施立法保护,并进行绿色开发利用,布局推动精品水果种植、休闲垂钓、餐饮、民宿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湖岸的兴义市南盘江镇通过发展芒果等精品水果种植4.6万亩、甘蔗1.2万亩,产业覆盖全镇95%以上群众,产值达1亿元,群众开始享受到了绿色产业带领的生态红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俎宇
编辑 彭芝莉
二审 宋洁
三审 陈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