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诸葛亮的故事
创始人
2024-03-05 15:08:12
0

《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的故事(通用17篇)

  在《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中有大量的描写诸葛亮的故事情节,大家看过这本小说吗?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故事 篇1

  博望坡军师初用计——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又命:“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孔明谓玄德曰:“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来日黄昏,敌军必到,主公便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即回军掩杀。亮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守县。”命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伺候。

  有诗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故事 篇2

  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兵入南蛮。而此时南蛮内部刚经历内讧,高定军事政变杀了前首领拥护孟获称王。诸葛亮派马忠和李恢兵分两路攻打南蛮,自己率军击败高定主力部队,杀了叛军高定。孟获退回益州郡。五月,蜀兵渡过沪水,进入云南,于孟获交战,生擒孟获。

  首次抓住孟获,诸葛亮好酒好肉招待,并且故意让孟获观看蜀军军队实力,孟获看了并不服。诸葛亮就放他回去。之后却找来孟获副将,称孟获把罪名全部怪在他身上。副将十分生气,诸葛亮故意把他也放了。副将回去后,心中愤愤不平,就把孟获绑了送至蜀营。

  孟获第二次被抓,心里更是不服,诸葛亮再次放他回去。这次孟获回去也想出一计谋,其弟孟优假装来蜀营投降。诸葛亮识破其计,故意灌醉孟优。等到孟获来劫营的时候,再次被诸葛亮擒住。这第三次擒拿孟获,孟获仍不服气,认为不过是遭人暗算被计谋陷害,并不臣服。诸葛亮仍然放孟获回去。

  第四次孟获以为诸葛亮独自出来堪察地形,带兵欲偷袭诸葛亮时候,又中计被抓。第四次孟获部下感恩诸葛亮宽厚,竟然灌醉孟获,亲自把孟获送至诸葛亮军营。第五次被抓的孟获仍然是觉得被内贼陷害,于是诸葛亮又放回孟获。

  如此反复几番,孟获并不臣服,最后孟获投奔木鹿大王还有乌戈国国王,两个大王虽然兵力强势却仍然被诸葛亮打败,孟获最后终于下跪起誓,永不反叛,效忠蜀国。至此,几次三番和南蛮征战,终于收复南蛮人心,保障了以后蜀国南境安宁。

  两军交战必有死伤,为此南征回师途上,诸葛亮还命士兵制作了一种食用馒头来祭奠死去的冤魂。

  诸葛亮出战之前曾有部下阻止,称南蛮险恶之地,不宜一国丞相出师,以防意外。可是诸葛亮擅长外交权术,人心连结,当时诸葛亮就已有征服南蛮免除后患之心。在南蛮境内,诸葛亮闻之孟获在当地破有人心,于是想到制服孟获,以其来统领南蛮效忠蜀国。于是便有了诸葛亮南征七擒七放孟获的典故。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故事 篇3

  诸葛亮墨迹《远涉帖》传说诸葛亮曾拜水镜先生为师。学业到期后,水镜先生对弟子们说:“我出一道考题,从现在起到午时三刻止,谁能得到我的允许走出水镜庄,谁就出师。”

  弟子们急了,有的大呼:“庄外失火!”有的谎报:“家里死了人,得赶紧回去!”水镜先生概不理睬。只有诸葛亮,早就伏在书桌上睡着了,鼾声大作,搅得考场不得安宁。水镜先生很生气。午时三刻快到了,诸葛亮一觉醒来,听说先生出了这么个考题,一把拉住先生的衣襟哭道:“先生这么刁钻,尽出歪题害我们,我不当你的弟子了,还我三年学费,快还我三年学费!”

  水镜先生见诸葛亮这么辱骂他,气得浑身打颤,喝令他滚出水镜庄。

  诸葛亮哪里肯走,水镜先生就命令几个弟子,把他赶出庄去。

  诸葛亮一出庄子,哈哈大笑起来。在路旁拾了根棍子,跑回水镜庄,跪在先生面前,双手捧起棍子说:“刚才为了应付考试,万不得已冲撞了恩师,弟子愿受重罚。”

  水镜先生猛然醒悟,转怒为喜,扶起诸葛亮说:“看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你真的可以出师了。”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故事 篇4

  诸葛亮是人人皆知的神灵般的人物,到处都流传着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自有补救的办法。”说完,就离开了人世。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之后,想起过去曾屡次败在诸葛亮的手下,仍然羞怒难禁,便想找个机会治治这个将军。

  有一天,司马懿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懿问这个将军说:“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懿听后,便命令士兵把房子拆了,取出红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士兵把信递给皇帝,皇帝打开信,只见里边写道:“请向后退三步。 ”皇帝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皇帝龙案上面正对的屋顶上,一根玉檩掉了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皇帝吓得出了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

  皇帝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故事 篇5

  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

  诸葛亮死后,司马昭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昭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昭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昭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

  土兵们把信递给,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昭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昭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故事 篇6

  相传有一天,诸葛亮把将士们召集在一起,说:“你们中间不论谁,从1~1024中任意选出一个整数,记在心里,我提十个问题,只要求回答‘是’或‘不是’。十个问题全答完以后,我就会‘算’出你心里记的那个数。”诸葛亮刚说完,一个谋士站起来说,他已经选好了一个数。诸葛亮问道:“你选的数大于512?”谋士答:“不是。”诸葛亮又接连向这谋士提了九个问题,谋士都一一作了回答。诸葛亮最后说:“你记的那个数是1。”谋士听了极为惊奇,因为这个数果真是他选的数。你知道诸葛亮是怎样妙算的吗?

  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把1024一半一半的取,取到第十次时,就是“1”。根据这个道理,连续提十个问题,就能找到所需的数。可如果把这道题编成普通的文字题,那该多没意思啊!

  要是这样的题目能引发同学们做题的兴趣,那么我们何不把枯燥的文字题改编或想成有趣的题呢?这样既能让我们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又能让我们灵活用脑,岂不是一举两得!我想如果这样,同学们再也不会对数学感到乏味了。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故事 篇7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在“空城计”中,人们不仅看到了渚葛亮的超人智谋,还领略了他自我控制的非凡意志。

  马谡街亭失守,蜀汉军队连遭重挫,司马懿引十几万大军扑来,兵临城下,情势万分危急。而诸葛亮身边却只有一班文官和两千五百名守兵,别无大将。众官闻敌军压境,“尽皆失色”,诸葛亮却传令“大开四门”.然后引小童二人,携琴一张,于城土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

  刚刚经历了“街亭之败”损兵折将的请葛亮,难道就设有挫折感吗?其实,他的这种挫折远远甚于部属。当街亭失守的消息刚刚传来时,一向雍容持重的诸葛亮,竞情不自禁地跌足长叹道:“大势去矣!”然而,他能于瞬息之间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经受住挫折的强烈冲击,表现出自我控制的坚强意志,终于使蜀军化险为夷。

  任何人遇上灾难,情绪都会受到影响,这时就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突然而至的险境,才能使自己走出人生的低潮。

  一个人的不凡,首先不凡在不同于常人的情绪控制素质,这是人的一种非常卓越的能力。无法想象一个轻易被激怒,经常为烦恼所苦的人,还能做成功什么事。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故事 篇8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是少年朋友熟悉的谚语。这条谚语既赞美了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同时也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赋予了高度评价。

  诸葛亮生于东汉末年,少年失去父母,跟随叔父从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市)辗转迁徒到荆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在这里,他投师于当地名士水镜先生,是水镜先生最得意的弟子。

  一天,水镜先生叫诸葛亮清炖一条鲤鱼。鱼炖好了,接着又叫挑水。诸葛亮在家种过地,肩膀有劲儿,很快就挑着满满一担水回到厨房。一进门,却见水镜先生正对着一班弟子发脾气。原来,刚炖好的鱼,不知被哪个弟子偷吃了一半。十几个弟子谁也不承认自己偷吃了鱼。诸葛亮眼睛一眨,假装惊慌地扔下水桶,跑到水镜先生面前,大声说道:“坏了,坏了,要出人命了!那鲤鱼是用荆芥炖的,荆芥炖鲤鱼就是八步断肠散,我是用它药野猫子呀!”

  他这么一说,有个弟子顿时变了脸色,“扑通”跪倒,大声喊道:“先生救命,先生救命!鱼是我偷吃的!”

  水镜先生也以为真的要出人命,急得手心上都冒出汗了。他正想吩咐一个弟子去取解毒汤,却发现诸葛亮在一旁偷笑。水镜先生恍然大悟:原来这是诸葛亮用的一条计策呀!

  从此,水镜先生对诸葛亮更加厚爱,将平生的本事和学问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故事 篇9

  三国时期魏国征伐蜀国,大都督司马懿率左将军张郃带领二十万大军,秘密进伐蜀国,大军直指蜀国剑阁关。而当时蜀国丞相诸葛亮正屯兵祁山,精锐部队都厄守在险要之地。正值部队交替换防,部队要撤离十分之二的兵力只留下八万兵力。而魏军已经开始排兵布阵,赶上蜀军换防,蜀军参谋人员认为敌军兵多将广没有足够的兵力是战胜不了魏军的,就纷纷建议停止换防并把换下来的兵力留下来一个月,用来壮大蜀军的声势。诸葛亮却说:“我带兵打仗统领部队,从来都是以信义为治军根本,那种为了得到利益而失去信义的事,是古人都痛惜反对的;目前该换防离去的士兵都已经打点好行装准备归程,他们的妻子儿女也在翘首企盼计算着他们的归期,虽然现在面临征战的困境,但是恪守信义却不能因此而废去。”说完就下令催促换防下来的士兵尽快返乡。这样以来,该返乡的士兵都很高兴,纷纷表示愿意留下来参加战斗;该留下来的更是斗志昂扬,决心拼死一战。士兵们各自互相勉励说:“丞相的恩德,我们拼死都报答不了啊。”战斗开始后,没有一个士兵不奋勇向前,个个以一当十,一举击退司马懿的二十万大军,并击杀了魏军大将张郃。

  诸葛亮靠信义带兵以信义治理军队,而剑阁抗战的胜利全是由于一个信字,使士兵置生死于度外,奋勇当先,以一当十,自然是战无不胜的。信义是胜利的根本是胜利的保障。治兵如此,治国更是如此。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故事 篇10

  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份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宝塔要求可高啦,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黄肌瘦。后来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时隔一月,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

  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凑在一起商议。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

  “三个丑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故事,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谚浯。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三个普通的人智慧合起来要顶一个诸葛亮。其实,臭皮匠和诸葛亮是有丝毫联系的,“皮匠”实际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第“副将”这句俗语原意是指三个副 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故事 篇11

  黄承彦与荆州牧刘表是一担挑,与庞德公、司马徽是志同道合的挚友。黄承彦经常听庞德公、司马徽讲诸葛亮人小志大,机敏聪颖,才华出众,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少年,他便想找机会考察一下诸葛亮的才智。

  有一天,黄承彦来到襄阳,扮成算命先生,在襄阳南门城楼下摆了个卦摊,给路人算命看相。南门是诸葛亮上学、放学必经之地,那天,诸葛亮路经南门,见许多人围着一个老者。老者口若悬河,侃侃而谈,听者凝神屏息,全神贯注。诸葛亮很奇怪,走拢一看,原来是一位算命先生正在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调侃。黄承彦见诸葛亮走来,便要与他卜上一卦。诸葛亮也有意要为难他一下,就在护城河边上捉了一只青蛙,对黄承彦说:“老先生,请您给我算一算,我手里的这只青蛙是死的,还是活的?”黄承彦闻言大吃一惊,顿时又一喜,围观的人不知其中奥秘。黄承彦暗道,此人小小年纪已掌生死大权,果真了不起。我若说青蛙是活的,他手一掐,青蛙就死了;我苦说青蛙是死的,他手一松,青蛙就会活蹦乱跳。黄承彦手拈胡须,思考片刻,提笔写了四个字给诸葛亮,然后收起卦摊,笑眯眯地走了。这四个字是:生死由你。

  从此后,黄承彦接受了诸葛亮这个学生,和庞德公、司马徽共同传教于他。诸葛亮果然不负师望,学业更加精进,最终成为三国时,蜀国的一代名相。有诗为证:“才堪王佐,松风犹识隆中对;业济两朝,世人常叹蜀道难”。

  诸葛亮韬略宇宙,黄承彦识才传千古。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故事 篇12

  公元223 年,蜀汉皇帝刘备病逝。临终前,他拉着丞相诸葛亮的手说:“你的才能远远超过了魏国皇帝曹丕,一定能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我的儿子刘禅是个明白道理的好皇帝,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低劣无能,你就废掉他,自己做皇帝吧!”诸葛亮听后,痛哭着说:“陛下放心吧,这么大逆不道的事我绝对不会做的,我一定会忠心耿耿地辅佐新主,一直到死。”刘备死后,诸葛亮担负起了辅助刘禅治理蜀国的重任。全国上下,不管大事小事,他都尽心尽力地去做好,一点也不懈怠。在他的努力下,蜀国很快变得强盛起来。

  为了完成刘备生前统一天下的愿望, 诸葛亮于公元228 年春天率军队攻打魏国,争夺中原。由于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失败了。公元228 年冬天,诸葛亮又一次集结军队,出兵北伐。出征前,诸葛亮给刘禅写了篇名为《出师表》的呈文,分析当时的形势,表示北伐的决心。刘禅同意了诸葛亮的出兵计划。随后,诸葛亮带领大军开始北伐……

  从公元228 年到234 年,由于蜀魏力量相差太大,诸葛亮六次北伐都没有成功,但他统一天下的决心从没有动摇过。这时,诸葛亮的身体情况越来越差,他积劳成疾,终于卧床不起,在遗憾中离开了人世。后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名句演变为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为竭尽全力,贡献出自己的一切,成为人们表达忠贞之情的名言。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故事 篇13

  却说周瑜与孔明同想火攻之计,周瑜立于山顶,观望良久,突然口吐鲜血。左右扶入帐中,求医医治。医见没有病症,便束手无策。鲁肃见状,忙见孔明,孔明曰:“公瑾为何如此?”肃曰:“都督在山上观望良久,便口吐鲜血,众人不知如何。还请先生帮忙。”孔明曰:“公瑾之病,亮亦能医。”肃曰:“如真能医,乃东吴万幸!”即请孔明看病,孔明见,笑,即拿纸笔,写下: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看后,大惊,即曰:“先生可有良策?”孔明曰:“然,亮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之术,可呼风唤雨。想借东风,需在南屏山建一台,名曰‘七星坛’用一百二十人手持旗幡围绕,为都督借三天三夜东风,何如?”瑜大喜,立令五百精士去南屏山筑坛,并拨一百二十人执旗守坛。

  最后一天,周瑜仍不见东南风。瑜谓鲁肃曰:“三天时间快过了,怎还不见东南风?”肃曰:“都督尽管等便是了,吾料孔明必不敢谬谈。”三更,周瑜出帐看时,东南风大起。瑜曰:“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此人若留,必乃江东大患。于是派丁奉、徐盛二将各带一百人,斩诸葛亮首级,来请功。两人到后,便见诸葛亮已乘船前往夏口。划船的人乃常山赵子龙,此人已在江边等了两天。诸葛亮早就想到周瑜会加害于他,于是特派赵子龙等候。诸葛亮走前,让丁奉、徐盛告诉周瑜,让他好生用兵。而赤壁之战,马上也要开战了。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故事 篇14

  公元225年,三国蜀相诸葛亮率队南征,在七擒孟获的过程中,大部分将士水土不服,中了山岚瘴气,出现发热倦怠等不适症状。在经过一个小村寨时,诸葛亮见村民个个都饿得面黄肌瘦,便起了恻隐之心,令属下发放军粮施救,村民都十分感动。相处几天,村民中一个土著白发老人发现了许多蜀兵的病状,说是患了“热毒病”,于是叫来自己的一对孪生孙女,吩咐道:“金花、银花,你们去采几筐仙药来为蜀军解难。”然而三天过去,出山采药的姐妹俩却一直未归。众人急了,多方寻找,最终在一处山崖边找到了两筐满满的草药,而筐边有野狼的足迹和被撕碎的衣服鞋子……蜀军将士吃了草药得救了,而金花、银花却为此献出了生命。消息传给诸葛亮,他落泪了,有感姐妹俩的义举和草药的藤青花鲜,便为这无名仙药取名“金银花”。

  这则故事的真伪有待考究,但金银花的功效却毋容置疑。金银花是藤本植物忍冬的花蕾,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圣药。其性味甘寒而气芳香,甘寒则清热而不伤胃,芳香则透达而可祛邪,所以突出的功效是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能广泛用于治疗痈肿疮毒、外感风热、热毒痢疾、暑热烦渴、咽喉肿痛等各种热性病症。因药理作用能抑菌、抗病毒、消炎、解热,所以现代还常被用作防治多种热传染病的首选之品。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故事 篇15

  诸葛亮是千古名相似乎是历史定论。其实,诸葛亮只能算是一个千古忠臣,并非千古名相;而史书中说诸葛亮是一个千古名相,这就有待于商讨了。因为诸葛亮就是不能识大体、弃细务,凡事必亲躬,说明身边人才贫乏;有良才而不用,以庸才而误事,没有识人之明;统兵无功导致几次伐魏失败,这乃是为官为相之忌。但诸葛亮对蜀汉忠心不二,真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说诸葛亮只能说是忠臣,而非千古名相。

  诸葛亮是英雄,他自称才比管仲一点儿也不过分,但是他也有很多问题,有些是个人性格造成的。然而一个高大的英雄的背影也是高大的,尽管是背影。后来,诸葛亮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所以诸葛亮在刘备打下的江山中功不可没,而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最后因为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才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人的景仰和推崇。

  但是作为一个名相,诸葛亮并没有领导才能,事必躬亲就是说诸葛亮不论大事还是小事,都要自己亲自去做,而这并非一个好的领导者所为。一个好的领导者会知人善任,并不会像诸葛亮那样。在唐代赵蕤的《长短经》上说:“知人,是君道;知事,是臣道。无形的东西,才是有形的万物的主宰;看不见源头的东西,才是世事人情的根本。”这是教导人们要发挥人才的作用,不要事无巨细都要一个人去完成。所以说,会办事的人只是办事的人,而会使用人的人,才是真正的领导者。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故事 篇16

  一种较普通的意见认为,诸葛亮因避汉末战乱,在隆中躬耕读书,隐居十余年,常自比管仲、乐毅,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在颍川徐庶的推荐下,三次到茅庐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帮助自己打天下,这就是妇孺皆知的“三顾茅庐”。刘备在“三顾”之后得见诸葛亮,与之纵论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占据荆、益二州,安抚益州西部诸戌、南部夷越,整顿内政,外与孙权结好,协力抗曹,逐步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颇中刘备心意,而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另一种意见认为,关于刘备和诸葛亮最初相识过程,《魏略》和司马彪所著《九州春秋》均记载是诸葛亮先主动去求见刘备,而没有“三顾茅庐”和“隆中对”。如果说“三顾茅庐”和“隆中对”在历史上还是存在的话,那么是诸葛亮首先主动去求见刘备,他毛遂自荐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前提和基础,脱离这一基本史实便成了不可信的天方夜谭。其实,《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也不敢否定诸葛亮自荐的史实,只是为了神化诸葛亮作了艺术处理,把“三顾茅庐”提到诸葛亮自荐之前。现今高校文科教材或其他书著也采用这一顺序,实际上是错误的。当时的事实是,诸葛亮在曹操雄师即刻南下,刘备及其事业正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同时也在自身前途命运处于转折性的十字路口的关键时刻,毅然摒弃等待观望,主动出山投奔刘备。否则,在“生物竞争,适者生存”的残酷现实社会里,在嫉妒猛如虎的险恶人世环境中,诸葛亮会不会被埋没就很难说了。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故事 篇17

  话说有一次诸葛亮,刘备,孙权,曹操四人同乘飞机,突然遇到紧急情况,需要跳伞逃生。这时候才发现机上只剩下三个降落伞包。大家一阵紧张,这时只见诸葛亮摇摇羽毛扇清清嗓子,说“这样吧,山人出几道题,能答上来的,就跳伞,答不上来的只好自己跳下去了”。其他人没办法只好同意。

  诸葛亮再摇了摇羽毛扇问刘备“天上有几个太阳?”刘备一想简单,回答“一个”于是拿了个伞包下去了。诸葛亮再问孙权“天上有几个月亮”孙权回答“一个”也拿了个伞包下去了。最后轮到曹操,诸葛亮问“天上有几个星星”曹操一怔,懵了得回答不上来只好自己跳下去了,没想到竟然跳在了海里捡回一条命。曹操暗自庆幸。

  第二次又四个人坐飞机遇到紧急情况,四人一商量,得,还是老办法吧。诸葛亮又摇起羽毛扇问刘备“当年周武王战败绉王的那场战役是?”刘备一想简单,回答“牧野之战”诸葛亮点点头,于是刘备拿了个伞包下去了。诸葛亮再问孙权“那场战役死了多少人”孙权想了想说“大概有三四万”诸葛点点头,孙权拿了个伞包也下去了,曹操不禁偷笑想“诸葛亮呀诸葛亮呀,本人可是贯古通今,尤其是军事,这次你可是栽了呵呵”只见诸葛亮问“他们都叫什么”曹操一听大笑,对着诸葛亮说:“看来你是跟不上时代了,你只知道坐飞机,可你知道自从上次事件以后我就常年对飞行器大量研究,现在我以掌控了所有航天高科技技术,你知道他们跳下去是什么后果吗?”诸葛亮一听,有点晕了,忙问:“会怎么样?”曹操得意的说:“他们的命运常控在我的手上”,只见曹操拿着一个微电脑控制器大笑道,只听诸葛亮一句“啊!主子!”当场喷血而亡!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大学英语四级满分作文范文欣赏   第一篇:  作文题目:  Intelligence-Nature or Nurture  1) ...
常用英语问候语大全   How are you?你好吗?  Nice to meet you.很高兴见到你,常用英语问候...
531行动计划心得体会 531行动计划心得体会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该好好计划一下接下来的工作了!那...
我的旅行计划 My trav... 我的旅行计划 My travel plan英语作文 篇一My Travel PlanI have a...
微光华晨宇歌词 微光华晨宇歌词  作词:周洁颖  作曲:钱雷  演唱:华晨宇  我在黑暗中  化作一个火种  想为你...
“自命清高”的意思 “自命清高”的意思 成语拼音: [zì mìng qīng gāo] ...
期中考试英语没考好检讨书(优... 期中考试英语没考好检讨书 篇一尊敬的老师:您好!我是您英语课堂上的学生,我写这封检讨书是因为我在期中...
高中英语教学设计反思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尽管如此,面对基础差的学生,我们还是无能为力,效果不明显。如...
高中青春的议论文 高中关于青春的议论文600字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
影响金属夏比冲击试验的因素 影响金属夏比冲击试验的因素B‰。8术避口樊庆东徐玉红夏比是音译ch砷y,夏比冲击试验(Charp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