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论人与社会的本质
创始人
2024-03-03 04:49:50
0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论人与社会的本质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论人与社会的本质

   《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经典著作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作于1845-1846年间。在这本著作中他们第一次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该书虽然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但重温这部经典文献,仍获益匪浅,感受到了它重要的启迪意义。

  分析书中对唯物史观的表述,可以得出其阐释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对于其历史出发点的看法,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看法是绝然不同的。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作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而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作为历史发展出发点。如何确定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直接影响能否正确认识极其复杂的人类社会有机体,能否客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唯心史观是一种对社会历史的错误想象,对人类社会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根本错误的,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社会有机体普遍本质的理论再现,其原因,就在于对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的理解不同。由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特别重视并在对唯物史观的表述中首先明确的指出了考察社会历史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的观点。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现象是复杂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而人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则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只有以这样一种物质关系、经济关系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作为一种历史观,才能再现社会有机体的普遍本质,才能揭示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才能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这一内容,马、恩在上述表述中是阐述得非常清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指出整个历史的基础的同时,还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和“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同等意义的概念,这不仅说明了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这两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之间的联系,而且还揭示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原理。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在上述表述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以“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回答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明确指出,只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才能够完整地描述其全部过程及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向我们指出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不能从范畴、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要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这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观念的东西,只要把它放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考察,就能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和真实面目;错误的观念及一切唯心史观的谬论,都有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推翻这一社会基础,以致消灭由之产生的错误的观念和唯心史观的谬论。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解决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说明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

  第四,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在上述表述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人类的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生产关系是整个历史的基础,而这一切,都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指出,生产方式规定了历史的每一阶段的生活条件,决定了其发展和特殊的性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里的环境指“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即生产方式。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都是由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当然它也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是,它“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决定并制约着人的全部活动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领域和过程。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自身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生产方式作为“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决不因为遭到历史唯心主义者的反抗,而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有丝毫削弱。

  第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作为唯物史观,在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必然要论及社会革命。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生产力和革命群众两方面阐明了社会革命发生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革命的爆发。因此,一定的生产力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前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革命的根源。另一方面,革命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作为社会革命的主体,革命群众起着任何其他因素所无法取代的作用。没有革命群众的积极参与,任何变革的思想都没有意义,因为革命群众“不仅反抗旧社会的某种个别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很显然,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在上述表述中是阐释得非常明确和清楚的。

  理解了这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后,引起了我对人的本质的一些思考,首先,“感性的活动”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得以存在的方式,马克思首先注意到,人的第一个存在对象是自然,因此人首先是自然的存在物;同样,自然只是在以人为存在对象时,它才从它的最高产物因而也是最新对象那里获得了“人的自然”的意义。人与自然的同一性在于人与自然的互为对象性,而人与自然同一性的生动不已的关系却在于主体的人的对象化和客体的自然的“人化”。所以,没有主体的人的对象活动,没有自然界的“人化”,或者说没有“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就没有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自己的存在。同时,马克思注意到,人的这种“生产生活”是在“需要”和“满足”这一链条、开放、互生的关系中持续不断地展开的。这一展开,一方面使作为人的存在的对象的自然日益成为“人化的自然”,另一方面,也使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日益成为“人的自然存在物”的人。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的这种生产实践的不断展开是人类整个历史持续不断的发展的基础。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就必须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一种需要得到了满足,又由这种满足和生产活动引发新的需要。“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就是这样以自然为对象存在,在“感性的活动”作用下,循着“需要”与“满足”关系的不断运动,不断提升和丰富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只不过是人的“感性的活动”在时间中的一种展开。

  第二,“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以及由此而生发的全部社会关系和整个社会结构,是人的现实的生存境遇或人的生命活动的现实。《形态》中,马克思这样概括自己的历史观: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我们认为马克思对自己历史观的这一概括,最明白不过地表明了马克思对人的生存境遇的整体揭示,以及对这一整体境遇中人的各种生存形态及其相互关系和作用的描述。马克思还进一步地指证了意识形态的一般特征:(1)意识形态是世俗基础本身分裂的结果。(2)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3)意识形态具有思辨目的论和抽象普遍的形式。(4)意识形态总是歪曲颠倒现实的关系。正是意识形态的这些特点,它实际地透露了现实世界中人的不同生存状态。所以,马克思又指出,对意识形态必须进行理论的批判和实践的批判。从理论上说,不揭示意识形态的基础和秘密,就不能去除意识形态对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存境况的歪曲和对自身的掩蔽。从实践方面说,既然意识形态是从现实生活本身的分裂,是从内部对立的人的生存状态中产生的,那么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就意味着实际地“改造工业和社会制度”,意味着消灭分工,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对立,而共产主义就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其目标指向的是理想的人的生存状态。

  最后,“

有个性的个人”和“真实的集体”是人倾向于未来的最佳生存状态。《形态》中,马克思提出了“偶然的个人”和“虚幻的集体”这样的概念。在马克思看来,随着人的生活进展,“异化”现象终究会得到“扬弃”,而“偶然的个人”和“虚幻的集体”也将最终为“有个性的个人”和“真实的集体”所替代。这是“感性活动”的主体的价值取向,也是历史运动本身的逻辑必然。共产主义就是对这种价值的认定和逻辑必然的揭示,其关注的是现实的人在人的对象性的现实关系中可能得到的解放。通过对《形态》整个思想的阐释,我们看到,当马克思把“感性的活动”理解为人的存在的根本方式,并循着把“历史”理解为人的现实的生命活动在时间中的展开时;当马克思把“有个性的个人”和“真实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大学英语四级满分作文范文欣赏   第一篇:  作文题目:  Intelligence-Nature or Nurture  1) ...
常用英语问候语大全   How are you?你好吗?  Nice to meet you.很高兴见到你,常用英语问候...
531行动计划心得体会 531行动计划心得体会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该好好计划一下接下来的工作了!那...
我的旅行计划 My trav... 我的旅行计划 My travel plan英语作文 篇一My Travel PlanI have a...
雨水的谚语 有关雨水的谚语(精选100句)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谚语很是熟悉吧,...
“薰香自烧”的意思 “薰香自烧”的意思 成语拼音: [xūn xiāng zì shāo] ...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
吴承恩的名言名句 关于吴承恩的名言名句  1、一窍通,百窍通。  2、避色如避仇,避风如避箭。  3、独有一枝红,秋晚...
“自命清高”的意思 “自命清高”的意思 成语拼音: [zì mìng qīng gāo] ...
小学生三年级比喻句 小学生三年级比喻句大全  比喻句能把一些不好想象的东西具体地说出,借其他类似事物加以说明,令人更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