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规训与惩罚》有感
创始人
2024-03-02 17:07:57
0

读《规训与惩罚》有感(通用6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规训与惩罚》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规训与惩罚》有感 篇1

  关于米歇尔·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其书主要是通过探讨西方十七世纪以后刑罚的历史变革,以及展示西方政治权力从王权到资产阶级权力的变迁。作者米歇尔·福柯是二十世纪法国最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福柯把曾《规训与惩罚》称为他自己的第一部著作,由此可见这本书在他心目中的特殊地位。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监狱的诞生,可知福柯终其一生都对监狱抱有强烈的兴趣。

  在这本书里,福柯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历史上那些惩罚的场景,让我了解到了公开处决的血腥残忍和现代监狱的阴森可怖,讲述了暴力用各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方式施加在人的身上,有些段落甚至让我不寒而栗。随阅读的深入,根据福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了监狱作为一个现代政治机构和制度是如何出现,和其相较于王权时代,监狱的惩罚方式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以及监狱这个制度出现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接下来,我主要讲的也是我所了解到的这些与感悟。

  首先是现代监狱制度的产生,现代监狱制度的产生最明显表现就是罪犯的处置,由公然的惩罚转变成了用规训的方式进行惩罚。在前面提到,《规训与惩罚》的副标题是监狱的诞生。监狱制度的诞生,也正是我理解这本书的主要线索。在本书一开篇,福柯就仔细描述了。刺杀国王的罪犯达米安,在巴黎广场上遭受五马分尸的处决现场。书里面这种对于公开行刑的描述比比皆是。

  在王权的时代,公开处决是常见的惩罚犯罪的方式。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首先是残忍的对待犯人的身体。其次是公共展示的戏剧性,处决往往被安排在当地的广场或者教堂前,让人群能够在这些地方聚集。最后是惩罚的主体和对象都是显而易见的,作为惩罚的主体的刑具和刽子手会具体的出现在刑场上。而作为惩罚对象,犯人的血肉之躯承受着酷刑带来的痛苦,在刑场上不停的哀嚎。

  之后,随着现代监狱的出现,惩罚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书里,福柯以同样细致的手法描述并记录了现代监狱制度的状况。惩罚更多的通过监禁、强制劳动、苦役、限制人身自由、剥夺财产和政治权利来进行。

  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描绘了对于罪犯的惩罚方式,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王权时代的惩罚直接作用于肉体之上,是摆在大众面前的带有展示性的惩罚模式。而现代监狱产生之后,惩罚同时作用在肉体和灵魂之上。更多采用隔离的、隐秘的规训方式。同时,也可发现现代规训方式的几个特点,首先,规训要在一个受到严格监视和控制的空间内进行。第二,有一个严格的训练时间表。第三,犯人要被精确的训练成整体的一个部分。第四,有各种考核来决定是否取得进步,最后还有各种科学的手段来协助这个规训过程。

  可见,导致了监狱中惩罚方式发生了这么巨大的转变,是必有原因的。一般人看来,只能看到是我们更文明了。但是,在福柯看来,这个变化背后却是一整套政治权力运行逻辑和机制的变化。

  而要了解这种变化,这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后,才能挖掘出惩罚方式转变背后的深层原因了。在传统社会当中,公开处决的惩罚,实质上是君主权力的一种展示。其中的残忍和严酷不仅仅是为了让犯人尝还他的罪行所造成的伤害和痛苦,更是为了展示王权的强大和任意。这种彰显权力的需要决定了传统惩罚是需要公开展示的。这样,传统惩罚中的真正目标人群其实不是罪犯,而是围观的民众。如果他们缺席,那么公开处决,杀一儆百的目的就无法达成。这种惩罚不仅要使民众认识到罪行必将得到惩罚,而且要让他们感受到王权在发泄怒火时的恐怖。

  随着现代工业革命的深化,资产阶级取代君主成为了政治权力的真正主导。同时犯罪的人群方式也普遍扩大,社会的变化使得对于资产阶级来讲,实施惩罚的权利也必然要寻找到一种更稳定、更有效、更持久的策略,制定更精确的惩罚原则,以便对付广泛散布在现代社会中的罪犯和犯罪行为。目的是让惩罚变得经济、合理、恰到好处,同时让犯罪失去吸引力。

  在监狱当中,犯人按时起居、工作、锻炼,政治权利得以重新规划和驯服罪犯的身体和灵魂,使他学会服从规则和秩序,得以回归到政治社会的正常生活当中。回想前面提到的现代规训的五个特点,也就是在一个受到严格控制的空间,按照严格的时间表把人训练成整体的一部分,还有各种考核和科学的辅助手段。

  其中,经以上总结的特点,可以发现这些规训方式其实不仅仅发生在监狱里面,还表现在很多其他的方面。例如工厂或者公司上班的签到打卡,学校要求学生保持坐姿与定期考试。在以上例子里面,我也终于看到,权力如何通过规训的方式,把自己的作用进行实施的落在每个人身上,最终让人们可以非常顺从地接受某种确定的规范。

  可谓是“政治无处不在,权力无处不在”。而且,现代政治,它用更加隐秘的方式让知识为政治服务。因为现代政治受到了资产阶级的控制,他们以牟利为目的。以在这个社会中培养出适合资产阶级利用的那种驯服的身体。这样,政治权力与知识结合。用精心设计的规训,去掌控每一个人的身体和灵魂,让人变得驯服、方便利用。

  读完这本《规训与惩罚》,我真有一种从一场沉重阴郁的噩梦中惊醒过来的感觉。我也明悟到了真正恐怖的是什么,正如有人对本书的总结一样。这世间真正恐怖的,可能并不是行刑者最后射出的子弹,而是在一生中时时刻刻被人瞄准,这种恐怖缠绕于心,经久不散。

  读《规训与惩罚》有感 篇2

  《规训与惩罚》是福柯重要的著作之一,它讨论关于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历史,通过分析惩罚方式,将刑法史与人文科学史联系起来。作者用客观的态度,将惩罚制度单纯的当做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并没有带有任何道德观念。那些声称以掌握罪犯的灵魂秘密为目标的惩罚制度,实质上还是通过肉体对犯人施加影响,

  作者米歇尔·福柯,法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和“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他在人文科学各方面很大的影响。他被认为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和后结构主义者,虽然他本人对这个分类并不欣赏,但他的好多理论都带有惊世骇俗的颠覆性。

  福柯的《疯癫与文明》以及《性经验史》,还有这部《规训与惩罚》,都称得上脍炙人口。也许《规训与惩罚》并不是福柯着作里最艰深的一本,但是它已经足够让我绞尽脑汁。《规训与惩罚》更像是一本刑罚史,但如果我真的这么给它下了定义,又未免忽视福柯的历史观:“如果这意味着我从现在的角度来写一部关于过去的历史,那不是我的兴趣所在。如果这意味着写一部关于现在的历史,那才是我的兴趣所在。”

  理性的历史批判观点,抛弃主观意识的探究态度,是这部解释“权力”的书的精髓。

  全书共有四个部分:酷刑、惩罚、规训、监狱。即刑罚历史的三个阶段:“旧制度”时期作为王权武器的酷刑;古典时期即法国大革命时期人道主义的“展示”“再现”式惩罚;19世纪开始的使用现代规训技术的监狱和普遍化的监视。

  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进入的这四个时期,惩罚的文明程度不断加强,刑罚也似乎越来越人性化,然而从更深入的层面分析,权力对人肉体的控制是否真的减轻,还需要读者思考。

  酷刑肆虐的时期,西方大概还没有完全进入文明社会。

  《规训与惩罚》开头,弑君者被处死的场面给读者带来很大刺激,几匹马拉扯着犯人的身体并且在伤口灌入松香,犯人在痛苦中四肢却没有断裂,刽子手只好硬着头皮帮忙。作者对这一场景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读来脊背发凉。

  《水浒传》里的王婆被凌迟处死,她会遭受很缓慢的死亡过程,忍受一刀刀的痛苦,直到整个人变成一滩血肉。鳌拜弄死政敌时也用了这招,据说有位大臣足足挨了一千多刀,受刑三天才死去。

  传说中的满清十大酷刑,也是让人闻风丧胆。这时,这种刑罚已经不仅是一种折磨,更代表着权力对人格尊严的践踏和侮辱。古代中国的贵族大臣们犯了罪,统治者往往会网开一面,毒酒或三尺白绫代表着“留个全尸”和免于公开处死的仁慈。

  公开处决犯人,甚至犯人死后还要暴尸示众,无非是带着一种“以儆效尤”的目的。这就是作者提到的肉体的意义。在特意公开的死刑,精确的计算肉体承受的痛苦甚至划分等级的情况下,犯人的肉体被当做一种工具,用来体现王权的强大不可侵犯。忤逆王权必然要承受非人的待遇,是王权通过仪式化的公开处死,想要传递给观众即被统治的民众的信息。而刽子手是一个特殊的角色,他展示王权但自己只是王权的服从者,或者说只是权力的提线木偶。

  处死并不是目的,让观者胆战心惊,受刑者痛不欲生,权力在极端的方式中得到展示,才是酷刑的主要目的。

  读《规训与惩罚》有感 篇3

  把这“千百种死刑”简化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死刑,这就确定了一种关于惩罚行为的全新道德。

  断头机也是在几乎不触及人的肉体的情况下夺走人的。其目的就是对一个拥有各种权利,包括生存权的司法对象行使法律,而不是对一个有疼痛感觉的肉体行使法律。

  我们必须指出,那么多的防范措施表明,时至今日死刑依然是一种景观,因而必须切实地禁止围观。

  因此,在现代刑事司法体系中存留着“酷刑”的痕迹。这种痕迹从未完全抹掉,而是逐渐被非肉体刑法体系包裹起来。

  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惩罚景观的旧伙伴——肉体和鲜血——隐退了。一个新角色带着面具登上舞台。一种悲剧结束了,一种喜剧开演了。这是一种影子表演,只有声音,没有面孔,各种。实体都是无形的因此,惩罚司法的机制必须刺透这种无形的现实。

  这种机制是长期以来围绕着判决的实施及其因人而异的调整而发展起来的,造成了司法决策权威的大量衍生,并把决策权扩展到判决以外的领域。

  读《规训与惩罚》有感 篇4

  作为西方后现代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规训与惩罚》在近代的社会、政治及教育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规训与惩罚》的核心问题是讨论现代社会的权力运作机制,福柯在书中以监狱的诞生过程为依托,详尽而深刻地论述了作为权力表现形式的刑罚是如何从一种“表象的、戏剧性的、能指的、公开的、集体的方式”转变为一种“弥散的、细致的、微观的、无微不至的方

式。”按照福柯的理论,惩罚方式的这种从公开到隐蔽,从直接毁灭肉体到间接控制灵魂的转变,事实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是权力微观化的直接表现,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种新的知识型的产生。在福柯的理论体系中,权力和知识是一体的,权力制造知识,“不相应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产生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一种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因此,惩罚方式的转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权力从一种强硬、直观的震慑模式向一种以渗透、间接的掌控模式过渡,同时社会对人的控制也出现了一种新的手段就是“规训”。

  福柯提出了规训的三种重要手段: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及检查。

  (一)层级监视

  在福柯看来“纪律的实施必须有一种借助监视而实行强制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中,监视的技术能够诱发出权力的效应,反之,强制手段能使对象历历在目。”与当下的教育现实对照来看,层级监视的规训手段在班级中是十分典型和常用的,首先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在一个班级的架构中,教师和学生并非处于同样的主体地位,尤其在我国,教师在传统观念中一直以“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自居,成为了教育过程中绝对的权威,因而在讨论一个班级的“层级监视”时,是不应该包括教师的,因为教师事实上是居于这个层级之外,对整个层级拥有绝对控制权与建设权的。而教师在课堂对学生进行的“监视”的权力与资格,实际上在他走进教室这个特殊空间时就已经被赋予了,因为讲台是比学生座位要高的,这样的设计非常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对所有学生进行监视,它本身就是规训权力在建筑上的一种体现,把它归为福柯的“全景敞视主义”的一种特殊情况我觉得也未尝不可。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就是知识/权力的化身,他所代表的,就是教科书中被挑选出的知识,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权力,而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表现的监视,正是试图把学生规训成符合社会权力要求的“驯顺的肉体”的“微观权力控制”。

  事实上,一个班级中的“微观权力”绝不仅仅是到这个程度就结束了,真正的层级监视是在学生群体中存在并时刻运转的。一般来说,无论是在中小学还是在高等院校,一个班级中的学生监督群体往往分为三级:班长、其他班委、各类小组长。这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式的层级管理模式,学校和教师的要求被从上至下层层落实;而班级中广大同学的各项情况又是通过该模式自下向上地传达给教师和学校更高层的管理者。福柯认为这样的金字塔形能够满足两个要求,“一是能够完整地形成一个不间断的网络,从而能够增加层次,并把各层次散布在需要监视的整个平面上。二是结构合理,不会将一种惰性力量压在需要规训的活动上,不会成为这种活动的制动器或障碍……使监视具体化并切实可行”

  (二)规范化裁决

  福柯所谓的“规范化裁决”实际上就是依据已有的规章制度,对违规或不达标者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这就牵扯出一个关键问题:在学校中,在班级里,到处都有纪律和规定,有明确成文的,也有约定俗成的,但无一例外都十分符合社会权力的约束和规训目的,并且具有与其紧密相连的配套惩罚措施。从惩罚形式的性质来看,学校的纪律有两类,一是明确成文的约束性规定,例如“严禁打架斗殴;严禁考试作弊”等,学生一旦触犯了这样的规定,必将受到非常严厉的处罚,例如“记过、开除等”,这样的惩罚是公开的、直接的,它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确立并维护学校的权威,彰显社会权力的绝对性和不可侵犯的特点。另一种则是模棱两可的达标性规定,比如在一个班级中总有“优等生”、“差生”的群体分类,而这个划分的整体界限却并不十分明晰,尽管如此,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合格的标准还是十分明确的,对于此类不能达标的“违规行为”,主要采取的就是操练性惩罚措施,例如一个学生的某个字写错了,教师可能会罚他抄写一百遍以加深印象,这样的惩罚主要目的在于矫正,并具有“缩小差距的功能”。

  在针对规范化裁决这一方面,福柯也提到“在纪律中,惩罚仅仅是奖——罚二元体制的一个因素……教师应该尽可能避免使用惩罚,相反,他应该多奖励少惩罚。”这里提到的“多奖励”,其实质目的还是为了赢得学生的心,进而实施其他方面的规训和教育,其目的仍是施加对人的精神的控制。除此之外,福柯还指出,简单的“奖——罚二元体制”使得在学校中“关于行为和表现的定义是基于善于恶这两个对立的价值”,这就使得学校对一个学生行为的判定必然是在是与非两个极端中选择,绝不会存在“还可以、差不多”这样模糊的中间状态。

  (三)规训教育的弊端

  在福柯看来,这种规训教育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高举着社会权力的罗网,每天都在教你如何在这张网里陷的更深,但却让受教者毫无知觉。此种“润物无声”的渗透式的操控,在福柯看来是极其恐怖的事情。所以,倘若要批判规训教育的弊端,一言以蔽之,就是通过对精神层面的渗透和教育,使你的肉体走向驯顺,使你成为这个社会里恭顺的一名良民,而代价就是丧失作为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丧失为自己的生活做选择的权力,成为整个“现代化”社会大铁笼上的一个螺丝钉。

  读《规训与惩罚》有感 篇5

  《规训与惩罚》一书是作者福柯站在刑罚方式和形态演变的角度,对权力本源以及其运作方式的探讨和剖析。起初我认为正是由于人类文明的进步、道德水平的提高,才使得残忍的消灭生命的惩戒方式逐渐转变为较为人道的身体监禁和苦役,直至转而成为对人类精神的规训和灵魂的改造。但通过对本书的研读,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人类是如何通过权力机制的构建,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权力的控制。文章所阐释的内容绝非让我们回顾历史、忆苦思甜,而是为了冲破“理性文明”的思想禁锢,以批判的视角试图还原权力最真实的面貌,并时刻提醒人们权力机制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梦魇,即使它的形式已经面目全非,但类似的“发明”总有其功能的延续。

  福柯善于采用历史分析法和谱系学分析法,在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之下,强调的却是万般变幻归一处。文章中通过酷刑、惩罚、规训与监狱四个部分来讲述现代监狱体制形成的历史,而开篇直接将1757年谋刺国王路易十五未遂的罪犯达米安执行五马分尸死刑的实况记录,与1850年一所监狱的日常作息表进行前后比照,详细地描述了刑罚惩戒机制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所产生的历史剧变。正是因为从身体的破坏到身体的改造、从赤裸的暴力痛苦到隐蔽的驾驭驯服、从正常行为与越轨行为的并处到两者之间的区隔,让制裁的客体由肉体折磨改为了心理拷问,并导致刑罚强制力与科学知识、权力技术以及包括强制劳动在内的社会化教育等因素交织在一起。显然,犯罪的暴力程度与惩罚的严厉程度呈现的是成正相关的发展趋势,暴力程度的减弱、经济发展需求的加强,让人类懂得“诛心”的妙用,学会用“规训”来制服人的肉体和灵魂。

  “规训”意为规训化训练,是指近代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权力干预技术。规训通过对精神和肉体的改造来消除人类犯罪心理和暴力行为,从而使其屈服于权力,为权力所用。值得一提的是文中讲到的“全景敞视监狱制度”其实来自于边沁的“全景敞视建筑”:“四周是一个环型建筑,中心是一座瞭望塔,瞭望塔有一圈大窗户,对着环型建筑。环型建筑被分为许多的小囚室,每个小囚室都贯穿建筑的横切面。各囚室都有两个窗户,一个对着里面,与塔的窗户相对,一个对着外面,能使光亮从囚室的一端照到另一端。然后,所需要做的就是在中心瞭望塔安排一个监督者,在每个囚室关进一个疯人或病人、一个工人、一个学生。通过逆光效果,人们可以从瞭望塔的与光源恰好相反的角度,观察四周囚室里被囚禁的小人影。这些囚室就像是许多小笼子、小舞台。在里面,每个演员都是茕茕孑立,各具特色并历历在目。”全景敞视监狱制度实则是企图采用最经济的权力技术设计,让非常少的人手来控制大量的囚犯,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借助心理威慑实现无人的自动化控制,以此来训练出俯首帖耳的人们。这种大型规训机构的产生正映射出的是权力的集中,资源的优化,以最小的政治经济代价,换取最大的权力控制范围,辐射最多的待规训对象,这是权力机制利益计算后的自然产物。

  本书旨在透过刑罚揭示权力的本质,回顾历史并非为了追溯起源,而是为了对权力机制的分析更加鞭辟入里。首先,微观权力已渗透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可能涉及各个领域,以不同的形式、具体的`内容、多样的技术,影响着人们的地位、行为和言语。正如我们可以看到的,当代的学校、军队、兵营、工厂一定程度上都与监狱彼此相像,这正是“纪律”这种惩戒权力全面渗入的结果,也即福柯所说的“规训社会”的来临。其次,权力关系的构建,让其成为了动态的、可流动的网络。人们在权力机构中地位相互交错,相互制约,没有谁拥有绝对的权力,而是通过层层的网络关系又滋生新的权力。正如文中提到的“层级监视”就集中体现了权力关系网络的形成及影响。其并非简单的监视与被监视,支配与被支配的单向关系,而是负有监督任务的人员又无时不受到监督而成为被监督者,分层监督的纪律形式使这种关系权力得以真实地运作起来。再次,权力具有临时性和不确定性。从权力网络中就可以推断出权力不可能永久的、集中的由某一人或某一机构所拥有。每一个人都只是权力关系中的一个点,他既可能是权力的实施者,也可能是权力的实施对象,权力没有唯一的、既定的主体,但正是因为权力的这种特别属性,让权力的实施者越多,权力效应所影响的范围就越广。最后,权力的主动性和生产性,体现出了其积极的一面。现代权力机制是在权力相互冲击的过程中,通过技术和手段的改造而产生出了各种的社会效果,不单是禁止、驯服和统治,它让生产付诸于实践。

  福柯一直致力于挖掘出众多富有冲击力的思想主题,通过写作来传达出他所想要表达的现实问题,刺破人们为理性所包裹着的幻想泡沫。本书对围绕惩戒机制和规训手段进行探讨,延伸出权力的本源以及权力机制的运作模式,让读者可以以更多元化的视角来重新解析人类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读《规训与惩罚》有感 篇6

  福柯的《规训与惩罚》追溯自16世纪以来法国刑罚方式的转变,司法观念及心理学、精神病学、法医学、建筑学等学科的发展如何影响到刑罚的执行:先是示众的宣示专制君主威权的残忍灭亡生命的处罚方式,随着资产阶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变为较为人道的对人身体监禁与苦役,对人灵魂的改造;接着转化为对人身的监禁与对精神的规训。在此书中福柯旨在通过剖解刑罚,以此做为角度来分析权力的存在方式及实现,从“消灭生命”到“规训”方式的转变及实现反映的是社会的经济、知识发展带来的转变,与此同时增长的是控制社会的微观权力的无所不在,是控制个体的“层级管理、规训与检查”的密网无一人能逃脱,这沿袭了他自《疯癫与文明》以来的对“理性”的反思:即启蒙时代以来,专制王权被打倒,人是否获得更多的自由?理性的知识是否赋予人类以自由,或者是更多地为权力所用?现代的权力是以怎样的方式存在?

  每个人谈到福柯此书,多会谈及他主要应用的是的“谱系学分析方法”,望文生义,我对此最初的理解是认为福柯在追溯自16世纪以来的刑罚史的源流及发展,确实,福柯运用了这样一种历史分析的方法。然而谱系学另有含义,只是尼采和福柯的谱系学有不同,(引文)“尼采所谓的“谱系学研究”的涵义在其《权力意志》一书中有所涉及,其意义盖是“从道德史、词源学、心理学乃至生理学、病理学的角度剖析道德偏见的起源”,……据福柯的所谓“谱系学”理论,这种分析方式对真理进行了解构,认为真理的被发明往往具有偶然性,而其背后往往是权力在运作,甚至是一种利益计算。”这足以谱系学并非是要找出事物的起源,而是要找出事物的本源,即事物以何种形式呈现,在福柯的眼中,“权力”是社会运作的基石。因此我们能理解福柯在此书的开头即先举对达米安的肉体残暴处罚,再列举福歇“少年犯监管所”规章,在对肉体的残暴消灭到规训,再敞景式中心监狱这大型规训机构的产生之间,起引导作用的是政治与经济代价的计算——如何以最少的代价实现权力控制,而权力是社会存在的基石。在第三章“规训”中福柯分析权力的产生、权力实施的技术、策略,有令人不寒而战栗的论述。“一种新的权力‘微观物理学,自17世纪起它们就不断地向更广的领域扩展,似乎要涵盖整个社会。那些有很大扩散力的狡猾伎俩,那些表面上光明正大而实际上以居心叵测的微妙安排,那些羞于承认屈从于经济要求的机会或使用卑劣诉强制方式的机制——正是它们在现代历史的开端造成了惩罚体系的替嬗”;“没有必要发展军备、增加暴力和进行有形的控制。只要有注视的目光就行了。一种监视的目光,每一个人在这种目光的压力之下,都会逐渐自觉地变成自己的监视者,这样就可以实现自我监禁。”第四部分以大量篇幅叙述累犯如何产生,监狱对消除犯罪无功,反而造就更多累犯(书中翻译为过失犯),但为何社会还容忍监狱呢?是为了“分割”,是为了适应工业社会的要求对人群进行“有用”“无用”“有害”“无害”的分割。无须引用及谈论更多,我们已经可以知道此书在描述人如何被忽视、如何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日益增长的知识的帮助下被权力——通过无所不在的“纪律”在学校、军队、工厂及所有社会组织控制,甚至于知识本身也是因应权力的需求进被创造,再被应用去强化规训。这权力远胜带有契约性质的法理上的政治权力,法理上的权力我们只需不去触犯即可,而将人进行位置的分割、行为的规训、检查的微观权力,却将主体消灭,变成社会控制网中的一点,在这类权力关系中,即无行使权力的主体,也无权力控制的主体,因整个社会即是权力运行的体制——人身空间的切割、固定,教育对思想的塑造、对行为甚至身体姿势进行规定的纪律,权力无所不在,整个社会通过“规训”成为“监狱”,主体在规定的空间、规定的时间、以规训的动作进行自我的驯服,无路可逃。然而权力的目的并不只是压制,而是“产生”——微观权力对主体驯服,是致力于以更少的经济及政治代价为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提供合适的工具,产生更高的效率、更多的效益。因此在福柯的眼中,现代社会与17世纪的社会并无本质的不同,只是统治方式不同,只是统治技术、权力机制的进步。

  在福柯分析微观权力的背后,反映了他对理性的不信任,因为以理性为基础的知识的发展被用来分割、规则、检查人,从而抹去人,他概叹“人之死”,主体不于有精神的自由,精神因规划而与肉体合一成为驯服的工具。这也是福柯的“小写的历史”的历史观的体现,他对历史的目的、规律这类宏大命题表现得不信任,注重人类的历史现在性,注重表现人的实际经验与实践,尤为注重于表现人与物,与他人,与自已的权力关系,并在这样的辐射中找到“人”。在这样的密网中,人何以获得自由?何以自我救赎?这谜底或许永远不能解开,或许可以,因为福柯已经为我们指出人的处境,接下来,群众所需要做的就是如何从这被分割的、充满监视、检查的权力网中获得解放。

  福柯的这一分析方法,我们或可用以来分析当代社会弱势群体如何被多数、被强势的经济权力、被主流的价值观而“监禁”,如女性,如同性恋等,这或是福柯的用意之所在。然而谱系学强调无“目的性”,这样的实用主义的理解,或者误解了这位天才。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大学英语四级满分作文范文欣赏   第一篇:  作文题目:  Intelligence-Nature or Nurture  1) ...
常用英语问候语大全   How are you?你好吗?  Nice to meet you.很高兴见到你,常用英语问候...
531行动计划心得体会 531行动计划心得体会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该好好计划一下接下来的工作了!那...
我的旅行计划 My trav... 我的旅行计划 My travel plan英语作文 篇一My Travel PlanI have a...
微光华晨宇歌词 微光华晨宇歌词  作词:周洁颖  作曲:钱雷  演唱:华晨宇  我在黑暗中  化作一个火种  想为你...
期中考试英语没考好检讨书(优... 期中考试英语没考好检讨书 篇一尊敬的老师:您好!我是您英语课堂上的学生,我写这封检讨书是因为我在期中...
“自命清高”的意思 “自命清高”的意思 成语拼音: [zì mìng qīng gāo] ...
高中英语教学设计反思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尽管如此,面对基础差的学生,我们还是无能为力,效果不明显。如...
高中青春的议论文 高中关于青春的议论文600字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
影响金属夏比冲击试验的因素 影响金属夏比冲击试验的因素B‰。8术避口樊庆东徐玉红夏比是音译ch砷y,夏比冲击试验(Charp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