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心得体会
创始人
2025-09-07 18:01:27
0

中国古代文学心得体会(精选8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古代文学心得体会(精选8篇),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古代文学心得体会 篇1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清风微露,在河彼岸开出一朵奇葩,隔着河,踏着草鞋,去探求另一个世界的风采,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习就像是给了我一把开启中华文学的钥匙,而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对中国古老文化的灿烂和不朽,产生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不敢遣词造句的评述,只是表达以下自己的感受 。

  随着原始诗歌的产生发展,又出现一种原始文学——神话。它起源于远古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这些神话故事随时由于人们的幻想所构成的,但是这些幻想绝非全然是荒诞无稽,而是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神话,他们明显反映了原始人在实际生活中的那种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坚强意义,神话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刚刚结束了对神话的了解认识,我又接触了《诗经》它由305首诗组成,也被称为是“诗三百”,《诗经》中的作品按照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并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它反映了我国2500年前漫长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描写了上古时代民族的形成发展,也反映了古老国家的政事兴衰。《诗经》中质朴清新的风格生动活泼的语言,和谐自然的韵律,将永远是激励文学创作的力量源泉 。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我又通过老师的教导,认识到伟大教育家的教学理念,通过学习我体会到了孔子的“仁”和“礼”,孟子的“行善”“仁政”“王道”,荀子的“性恶”,老子的“道”庄子的“顺天命不作为” 。

  西汉的司马迁,对我影响很深刻,他对史学的执着追求,严谨公正的学术态度,渊博的学识,都是值得我去学习的。更让人钦佩的是他在遭遇宫刑之后写下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史记》,《史记》是我国古代的历史丰碑,在史学上开启了我国的纪传体史学,在文学上他使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艺术创作达到一个高峰,不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它就如一颗部不落的星辰,永远闪耀在中国和世界文化的长河上 魏晋那杯朝的陶渊明也有很高的成就,他有四分之一的是田园诗,这些诗表现了田园生活, 抒发了他复杂的思想感情,读他的诗镇可谓是种享受,他把我们都带到那些美丽的迷人的田园中去体会当中的乐趣 。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我懂得了古人作品和古人的为人做事,更多的领会作品中体会做人的道理,我相信,在此后的时间里面我会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不足,让自己成长,让自己进步,同时也感谢老师这一个学期对我的教导。

  我喜欢古代文学,更喜欢您这个老师,喜欢您那种古典的美,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也会不断向您探讨古代文学中的蕴意。

  中国古代文学心得体会 篇2

  我们翻开《唐才子传》,在《王勃》传里,说:“六岁善辞章。”他六岁已经会写诗文了。当时的诗,就是古诗、律诗、绝诗,当时的文,即古文、骈文。六岁怎么就会写这样的诗文呢?再看《骆宾王》传,称“七岁能赋诗”;《李百药》传,称“七岁能文”;《刘慎虚》传,“八岁属文上书”,类似的记载还有不少。换言之,在唐朝,七八岁的孩子不仅会读懂古文、骈文、旧体诗,还会写古文、骈文和旧体诗。是不是当时的人特别聪明呢?不是的。我们再看近代人,如康有为,“七岁能属文”。梁启超“六岁毕业《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日缀千言”。可见古今人的聪明是相似的。那么,不论是唐代人或近代人,他们从小就能读懂古文,不仅会读,还会写古文和旧体诗。为什么现在人读懂古文会成问题呢?这当跟读法有关。

  我曾经听开明书店的创办人章锡琛先生讲他小时的读书。开始读《四书》时,小孩子根本不懂,所以老师是不讲的。每天上一课,只教孩子读,读会了就要读熟背出。第二天再上一课,再教会孩子读,读熟背出。到了节日,如阴历五月初五的端阳节,七月初七的乞巧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年终的大节,都不教书了,要温书,要背书。如在端阳节要把以前读的书全部温习一下,再全部背出。到年终,要温习一年读的书,全部背出。到第二年年终,除了要背出第二年所读的书外,还要背带书,即把第一年读的书也要连带背出。因此,像梁启超的“六岁毕业《五经》”,即六岁时已把《五经》全部背出了;所以他“九岁能日缀千言”。因此,《唐才子传》里讲的“六岁善辞章”,“七岁能赋诗”,按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说法,他们在六岁七岁时,熟读的诗和唐诗一定远远超过三百首,那他们的会吟诗也就不奇怪了。

  我向张元善老先生请教,问他小时怎样读书的。他讲的跟章锡琛先生讲的差不多,他说开始读时,对读的书完全不懂。读了若干年,一旦豁然贯通,不懂的全懂了,而且是“立体的懂”,它的关键就在于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假如不是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读了一课书,记住了多少生字,记住了多少句子,这只是“点线的懂”。记住的生字是点,记住的句子是线。点线的懂是不够的。因为一个字的解释在不同的句子中往往因上下文的关系而有变化,一个字在不同的.结构里会具有不同的用法,记住了一个字的一个解释和一种用法,碰到了这个字的解释和用法有变化时就不好懂了。读一课书,记住了这课书中的生字,记住了这课书中的句子,这叫平面的懂。平面的懂只懂得这课书中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同样的字,在别课书中,它的意义和用法假如有了变化,就看不懂了。因此,平面的懂还不够,不够解决一个字的解释和用法的多种变化。把一部书全部读熟就不同了,开始读时不懂,读多了渐渐懂了。比方读《论语》,开始碰到 “仁”字不懂,“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4次,当读到十几次的“仁”字时,对“仁”字的意义渐渐懂了,当读到几十次、上百次的“仁”字时,对“仁” 的意义懂得更多了。因为熟读背诵,对书中有“仁”字的句子全部记住,对有“仁”字的句子的上下文也全部记住,对于“仁”因上下文的关系而解释有变化也罢,对有“仁”字的词组因结构不同而用法有变化也罢,全都懂了,这才叫“立体的懂”。

  这个“立体的懂”有三方面,一方面是词的具体解释;一方面是一个词作为术语时,了解术语的理论意义;一方面是要读懂文章的用意。就词的具体解释说,如《论语》中的“仁”字,在《学而》篇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个“仁”字是指一种很高的道德标准,即仁德,认为孝弟是仁德的根本。在同一篇里,说:“泛爱众,而亲仁。”这个“仁”不指仁德,是指具有仁德的人,“仁”的解释稍有变化了。在《里仁》篇,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指居住,这两个“仁”指有仁德的地方,相当于好的环境,“仁”的解释又有些变了。在《子路》篇里,说:“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假使有王者兴起,一定要经过三十年才能推行仁政。这个“仁”字指推行仁政,解释又有些变了。这个“仁”解释成推行仁政,成了动词,用法也变了。在这些句子里,“仁”字作为仁德的意义没有变,只是由于上下文的不同,由于用法的不同,在具体解释上有了变化。不懂得这种具体解释上的变化,光懂得“仁”指仁德,碰到具体解释上有变化的句子就看不懂了。要是把以上举的句子都读熟了,懂得了这些具体解释上的变化,这就是对“仁”字在解释上的立体的懂。

  从前人读《论语》,就要把《论语》全书读熟背出,把《论语》全书读熟背出了,才会懂得“仁”字在不同上下文中具体解释的变化。用“仁”字作例,把《论语》全书读熟背出了,《论语》中别的不少的字,它们在不同上下文中的具体解释的变化和用法,也都懂了。有了这个基础,再去读别的古文,比方读唐宋以来的古文,不论唐宋以来的古文中的字,它们在不同上下文中的具体解释有多少变化,它们的用法有多少变化,都可以理解了,这就是立体的懂在读懂古文上的好处。从前人读书,为什么六七岁七八岁的孩子,就会读懂古文,不仅读懂,还会写古文,就因为他们小时,比方把《论语》全部读熟背出,对《论语》中的字有个立体的懂,所以他们在六七岁或七八岁时就会读懂古文了。再说,到了辛亥革命以后,废科举,兴学校,学校里不读《论语》,改读教科书了,那时从学校里毕业出来的学生,他们会读古文,又是怎样来的呢?原来当时的学校里,也教文言文,一到中学,就教传诵的古文,不但教古文,也要熟读背诵,当时的中学毕业生,读四年中学,在四年中读了不少篇的古文,读熟背出了不少篇的古文,有了这个基础,他们对读熟背出的不少篇古文中的字,也就有了立体的懂。在这个基础上,就能读懂唐宋以来的古文了;即使有些字不认识,查一下字典也就懂了。因此要会读古文,不一定像私塾中的教法,一定要把《四书》《五经》都熟读背出才行,像辛亥革命后的学校里,教学生熟读背出多少篇古文也行。

  学会读古文跟学会读外文相似。我向语言学大师吕叔湘先生请教,他小时候怎样学外文的。吕先生说,他小时读外文,老师要背,不是整课书背,是就读的书,老师挑出其中精彩的段落来要学生背,背精彩的段落不长,可以背出。这次背出一段,下次再背出另一段,积少成多,就背出不少段落了。这是吕先生他们所以对英文有立体的懂的原因。《朱子语类》卷十一:“人读史书,节目处须要背得,始得。如读《汉书》,高祖辞沛公处,义帝遣沛公入关处,韩信初说汉王处,与史赞《过秦论》之类,皆用背得,方是。若只是略绰看过,心下似有似无,济得甚事!”朱熹讲读史书,挑重要节目处来读,跟吕先生的讲法相似。吕先生讲就一篇中挑精彩的段落来背,更为灵活可行。不论读古文或白话文,这方法都可行。吕先生小时学英语的方法,可以参考来使我们达到对古文或外语的立体的懂。

  再说张元善先生结合熟读背诵来讲“立体的懂”,还有一个意思,即培养语感。学习古文也是学习语言。《孟子?滕文公下》:“‘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诸'。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喧嚷)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齐街里名)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把方言区的孩子送到北京来念书,不用教他北方话,过几年,他的北方话就讲得好了,从发音到用词都北方话化了。他回到家里,听到家里的大人讲话不合北方话的标准,还会起来纠正,他已有了北方话的语感了。学习古文也这样,熟读背诵了多少篇古文,培养了对古文的语感,对于古文的用词造句,尤其是虚词的运用都熟悉了,也就会理解了。

  中国古代文学心得体会 篇3

  学习古代文学已经一个学期了,其实,要说感触也不少,只是古代文学内容太深了,纵观好几千年的文学史,令我们这些初学者还是有那么点头疼。不过,很庆幸的,遇到了一位博古通今、温文尔雅、有气质有魄力的美女老师,在她的带领下,我们渐渐走进了古代文学的世界。

  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走过了史家之文,看过百家争鸣,诸子横议,欣赏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和他那不朽杰作《离骚》。从这些耳熟能详的文章里,体会了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荀子的“性恶”,老子的“道”,庄子的“顺天命不作为”……在整个先秦文学的沉淀里,我开始找到了人之为人的根和“满则溢”的人生道理。

  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一幅的历史画面。司马迁遭受腐刑后而继续发愤著书;勤劳坚贞却被抛弃的刘兰芝无奈殉情;“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一代枭雄曹操在写《短歌行》的时候,一句“周公吐辅,天下归心”道出他的雄心壮志;“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在描绘着他的桃花源。

  其我不仅对这些文学作品有了深入的了解,也与诗人们的心更为靠近,在那种历史社会的环境下的文人们,是怎样以自己的笔去描绘现实的真。

  我觉得,在古代文学的学习过程,除了在文学素养上有了跨越式的进步,更多的是在思维上、心灵深处对这些古文化有了进一步认识。在老师品三国论红楼的过程,对于早就看过的名著,在经过点拨后会发现亮点以及新的感悟。

  借古鉴今,古为今用,我想这是我最深的体会。

  我还在课下总结了几点自己的学习方法:

  1、学好古代文学,必须首先过好古文阅读关,即能够读懂文言文。

  如果我们对文言文读不懂,或者理解不确切,那么,我们所做的对作品的分析评论,就是泛泛而谈。

  要读懂文言文,主要依靠多读多看。多读作品,选择一部分好作品反复熟读。通过多读多看,才能逐步掌握文言文的丰富词汇和文法规律。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看一些介绍古汉语规律的书籍,帮助我们提高阅读能力。

  2、 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还要多读一些历史书。

  中国历来文史二者的关系一直非常密切。文学作品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其内容反映了各种各样的历史社会现象;要能比较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必须熟悉历史。

  3、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需要了解一些目录书,以便日后查阅。

  在目录书方面,《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是根本,必须精读。此外,可以找一两本今人编写的工具书使用法一类书看看,作为向导。

  以上这些方法我觉得还很有效,有兴趣的可以试一下,可能对今后的学习有一定帮助。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这半年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习就像是给了我一把开启中华文学的钥匙,给了我一个在古文化遨游的罗盘,点亮了我在追求古代文学的一盏启明灯。

  我相信,今后在李老师的指引下,我们在古代文学的道路上会越走越好。

  中国古代文学心得体会 篇4

  最近我在家学习,因为没有报名辅导班,担心会不会落同学一大截,所以让妈妈在网上找了一些学习资料,自己学习。刚开始我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这学期我们古文比较多,我在学习古文的时候就是把作品死记硬背,里面的一些基本语法,名词用作动词、虚词、人名地名、个别字词的古意让我很晕,觉得有很多障碍,让我背了又忘,

  但自从接触到了教古文的王凡老师,觉得以前学习古文真得是好难啊,简直像天书一样,而在王老师看来,学习古文一样可以很简单。

  王凡老师,她自我介绍是毕业于北大,果然气质非凡,流畅优美的语言,中间还时不时的加杂一些标准的英语,让人觉得有趣。她长得非常美丽,举手投足之间又有一丝孩子的俏皮,所以我很喜欢她。

  跟她学得第一篇古文,就是著名的游记《小石潭记》,她绘声绘色的介绍了作者,柳河东,尤其是他的逸事,创作背景,这样我们一下子就知道了这永州八记,都是一个总基调,没看小石潭,就感觉到了它的清幽寂寥。

  果然,小石潭真是不一般,初未相见“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好美的声音,尤其老师讲到佩环,说到这个美玉在腰间,行动相碰,发出的悦耳声响,让人如闻其声,虽未某其面,但让人心向往之。

  又讲到,伐竹取到,下见小潭,一个下字,王老师又用形像的动作,两手拨开,身子向下看,惊喜的发现了小潭,一个下子,表演得相当形象,还有一个“见”字,他的读音的不同,和不同的古今意思,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

  还有之后,小石潭的美,奇,清,鱼儿的灵动,迅疾,腾萝的相绕,披佛,和竹树环合的凄神寒骨的气场,让人如临其境,与作者同游小石潭,沉醉其中。

  这篇游记,虽是古文,但并不难懂,相反读来确朗朗上口,让人非常喜欢,这和我以前一直头疼文言文,大不一样。

  原来,古文并不难学,只要你认真去领会,弄懂它,它一定是美的,这就是它流传到今天的原因,每一篇都是佳作,每一篇都值得我们传诵,祖国的瑰宝,有机会让我们领悟,这是多么难得的事情。

  这就是我读这篇古文的感受!

  中国古代文学心得体会 篇5

  背诗词、佳句是现在普遍初中小学的每周作业。就读课业压力繁重的私立初中的我,当然也逃不过这场恶梦。学校的语文段考,必定有一个大题,要求学生默写诗词、论语或字词注释。只是,这样的考试方法,真的会使学生有所进步吗?

  看着月考前,口中念念有词,拼命背下每一个字的同学,我心里不禁纳闷:这种硬背死记的读书方式,符合出题老师对学生们的期待吗?身为学生的我,理解大多数同学的想法。对他们来说,背诗词、注释,就像将一个又一个艰涩难懂的字组合起来

,其实与记一连串电话号码一样,枯燥且无意义。可见这样的考试,不仅对学生无益,甚至使学生逐渐失去对学习语文的热忱,产生反效果。

  不论是杜甫忧国忧民,发自内心完成的感人诗篇,还是李白酒后兴起,信手拈来的千古名句,皆理应为后人称颂。但,将它背得滚瓜烂熟绝非最佳方法。以学习语文的观点来看,上语文课的出发点,除了让自己具备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之外,不正是为了深入了解这个语言,并欣赏它的奇妙与美?然而,现在的教育方式之下,还有多少学生能悟出其中道理与值得欣赏之处?

  对于古文诗词的学习,不应是被动与厌烦。能够取代默写考试的方法还有许多。例如让学生了解诗词内容后,分组演出其背景以及意境,既不古板又能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要熟悉一样东西,定要先喜欢上它,若能让学生以欣赏而非做苦差事的心态面对诗词,相信学习效果将大大提升。

  死板板的默写考试,对语文能力的进步帮助极小。我们要思考的问题绝对不是如何让学生背下课本上的唐诗宋词,而是如何使学生“爱上”诗词,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让恶梦变成美梦,欣赏诗词之美,徜徉在缤纷的古文世界。

  中国古代文学心得体会 篇6

  1.掌握基本知识结构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

  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其中,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①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音词,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是指老婆和孩子。②古今异义。包括同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③一词多义。如“引”字,本义为开弓,引申义有五种之多:延长、伸长;拖、拉;引导、带领;拿、引用;后退、退却。④通假。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⑤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能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句也可分为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动宾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

  2.断句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正确断句,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理解关键的词语,判断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的表达方法,委婉、避讳的行文习惯等。第三,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一些规律等。如文中常以“曰”、“云”、“谓”等词语作为引用、转述内容前的标志。第四,根据常用于句首、句尾的词语来判断。如常用于句首的词有盖、夫、是时、后、既而、然且、然则、公、窃、寡人等词。常用于句尾的有与、邪、乎、哉等语气助词和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复音虚词。还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嘻等等。第五,还可以根据句中常见的惯用词语来断句。如表示序数和表示顺序的词语,表示疑问的词语。此外,还可以根据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辞手法来断句。

  3.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人们通常以“信、达、雅”作为衡量一篇译文好坏的标准,文言文的翻译也是如此。

  好的译文能够将一篇文章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中真实、完美地再现出来。如果将一篇寓意深刻、很有文采的文章翻译得干巴生硬,或艰涩难懂,就没有完全达到翻译的目的,同时也歪曲了原作。可见,翻译不仅是文言文综合水平的体现,也反映出译者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时应遵循的总原则。具体来说,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补充省略的部分。原文中省略的部分,如谓语、主语、宾语等,要视情况补充完整。②调整语序。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如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都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过来。③适当增减。有些文言文的语句,非常精练,言简意丰,翻译时应做适当扩充,以充分表达原文的意思。相反,有的文章为增加气势,强化效果,故意用一串有同样意思而说法不同的句子,这时,翻译就要合并凝缩。此外,还要注意句子的语气、句子间的关系、修辞手法等,翻译时要完整贴切地表达出来。

  4.多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尤其是反复诵读。

  学好文言文的法宝,脱离语言环境,干巴巴地去记一些语法规则是很难达到效果的,最好是在阅读过程中,掌握词语的用法及重要的语法现象。多读可以巩固加深课堂所学的知识,培养语感,以达到能够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放声的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它可以使我们对文言文有丰富的感性知识。而且,古代的作品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阅读可以充分地领略古文的音乐美,增加学习的兴趣。

  中国古代文学心得体会 篇7

  中国,是一个承载着上下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的古国,古文更是博大精深。从盘古开天地开始,一直到现在,古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古文名著,值得我们后人去体会,去欣赏。

  三年级的时候,妈妈给我买来了一本《论语》,让我每天读一篇,抄三遍。那时我对古文一点兴趣都没有,抄好了,不去看它的意思就立马走人。

  到了四年级,我才真正对古文有感觉起来。那时,张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上下两册的小古文,里面有什么黑猫和白猫的故事,名人的故事,让我们细细去体会,那一则则精练的小故事,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好!

  现在,妈妈又给我买了《孙子兵法》《弟子规》《三字经》《三十六计》来让我感受古文的魅力。

  一次,我在看《孙子兵法》,有句话“不可胜在已,可胜在敌”,我理解为:我方不可能胜,胜的是敌方。但是,意思并不是这样的,是指: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在于自己主观的努力,而敌方是否能被战胜,取决于敌方自己的失误,而非我方主观所能决定。真是太深奥了,我的理解与意思有着十万八千里的差距。

  古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虽然我们不生活在古代,但我们不能丢弃承载着历史精华的这门学问,而应好好了解它,珍惜它,因为这是我国文学永久的、耀眼的明星!

  中国古代文学心得体会 篇8

  将字词含义系统化

  对此,一些同学仅仅落实在“实词的系统化”与“虚词的系统化”,这当然是正确的。

  然而,我们更应当注意横跨“实、虚”两头的字词系统化的知识基础内容。

  举个例子来加以说明,比如“然”字:《史记·项羽本纪》中“臣战河南,然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和贾谊《论积贮疏》中“卒然然边境有急”、苏轼《石钟山记》中“石之铿然然有声者”,这三个“然”是虚词,分别是转折连词“然而”和与副词“卒(通‘猝’)”组合作“地”、与形容词“铿”组合作“……的”解;至于屈原《涉江》中的“与前世而皆然然兮”、蒲松龄《促织》中的“成然然之”和曹植《七步诗》中的“萁在釜下然然”,这三个“然”是实词,分别是指示代词 “这样”、动词(意动)“认为……对”和先通假后作动词的“燃”解。

  类似的字词还有“顾、其、之、是”等。

  将文言语法规律化

  从初中到高中,七个学年十四学期,语文教师所讲授的古文教材有百余篇,基本的基础语法都散在课文里,若能把判断句(三种)、被动句(八种)、状语后置句(四种)、定语后置句(三种)、省略句(11种)、宾语前置句(十种)都整理归纳,这对学课文、做练习、应考试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也举“宾语前置句”来加以说明吧,比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中的“未之有也”是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句;

  《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大王来何操”是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句;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吾谁与归”是疑问句介宾宾语前置句;贾谊《过秦论》中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判断句强调宾语之宾语前置句;

  《论语》中的“一言以蔽之”是陈述句介宾宾语前置句;曹操《求贤令》中的“唯才是举”是“唯……是(之;之为)”式宾语前置句;

  《庄子·秋水》中的“我之谓也”是“之谓”式宾语前置句;《史记·陈涉世家》中的“苟富贵,莫相忘”是副词“相”作称代作用的宾语前置句;韩愈《师说》中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复指代词“之” 充任提宾的宾语前置句;北朝乐府《木兰辞》中的“问女何所思”是“所+动”式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句。

  以上句法实例,我们都知晓,但使之规律化却是更重要的理解与应用。

  (注:关于词法规律就略之了)

  将语段译文精确化

  近代学者严复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其实际就是译文一定要做到 “字字落实,一一对应”。

  也举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吧,比如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齐人刘庭式未及第时,议娶其其乡人之女,既成约而未纳纳币也。

  庭式及第,其女以疾,两目皆盲盲。

  女家躬耕,贫甚,不敢复言言。

  或或劝纳纳其幼 女,庭式笑曰:‘吾心已许之矣。

  虽盲,岂负负吾初心哉。’卒取盲女,与之偕老。”其中带“·”符号的注释先后应是“自己的、送礼、瞎、提起、有人、娶、违背”。

  若把它全文译成现代白话,应该这样:“齐人刘庭式还没中举时,心谋迎娶自己的同乡的少女,两家已草成婚约然而还没给女方送礼。

  到刘庭式中举,自己的未婚少女因患病,两眼都瞎了。

  女家是农耕之家,很穷,不敢再提起婚事。

  有人规劝他迎娶那漂亮的女子,刘庭式说:‘我的心已经许配给她了。

  虽然她两眼瞎了,怎能违背我当初的本心呢。’最后迎娶了盲女,并和她共同生活到老。”总之,在译文时一定要把“词法”与“句法”在文句中严谨体现出来,这样才能切实做到“确切、流畅、优美”的原则标准。

  否定型选择题解答

  否定型选择题首先是考查同学们的识记能力,在此类题中较多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影响、意义、评价等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

  其次此类题较多地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所以同学们要对历史概念的内涵、实质有清晰的认识。

  第三、考查同学们的逆向思维能力,因为此题主要选择错误的选项,而由于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

  否定型选择题即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也称为逆向选择题。

  此种题型也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异,即在试题中有三个备选项是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试题就要求将另一个不符合的选出来。

  该题型结构特点是在题干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提示语。

  在做此类题时,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历史概念,要注意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此类题的主要做题方法有: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大学英语四级满分作文范文欣赏   第一篇:  作文题目:  Intelligence-Nature or Nurture  1) ...
常用英语问候语大全   How are you?你好吗?  Nice to meet you.很高兴见到你,常用英语问候...
我的旅行计划 My trav... 我的旅行计划 My travel plan英语作文 篇一My Travel PlanI have a...
531行动计划心得体会 531行动计划心得体会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该好好计划一下接下来的工作了!那...
雨水的谚语 有关雨水的谚语(精选100句)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谚语很是熟悉吧,...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
“薰香自烧”的意思 “薰香自烧”的意思 成语拼音: [xūn xiāng zì shāo] ...
吴承恩的名言名句 关于吴承恩的名言名句  1、一窍通,百窍通。  2、避色如避仇,避风如避箭。  3、独有一枝红,秋晚...
“自命清高”的意思 “自命清高”的意思 成语拼音: [zì mìng qīng gāo] ...
游西山村阅读答案淮安 游西山村阅读答案淮安  《游山西村》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作者少有的基调比较明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