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弃甲曳兵”之“甲”
在《孟子·梁惠王上》里,记载了孟子说服梁惠王弃兵养农、施行仁政、以民为本的故事。其中“五十步笑百步”的笑话成为笑家的经典,为后人广为传诵。
文中说,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人们常常理解为:“战鼓咚咚敲响了,双方兵刃相接,士兵们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逃跑了。有的士兵逃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士兵逃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个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然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大王,您看可以吗?” 惠王说:“不可啊。只不过他没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两个胆小鬼,一对战场逃兵,五十步笑百步,留下了千古笑谈。这固然可笑,然而让我笑不出声来的是两个逃兵“弃甲曳兵”式的逃跑。对“弃甲曳兵”的解释,就笔者能够接触的古籍来看,有的解释过于笼统,让人不知所以,众多的解释是“抛下盔甲拖着兵器”一说,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就采用这一说。而且在“甲”字后加了一个注解,“甲”:铠甲。
这就让我少见多怪,笑不出声来了。我觉得这两个逃兵逃得可笑到愚蠢的程度:战场上刀枪相接,打得正热,逃跑并不足怪,奇怪的是这两个逃兵逃得愚蠢至
与之相反,却符合战场上的拼命逻辑,赤膊上阵在战场上是屡见不鲜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说:“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光着膀子作战也是莽汉李逵的家常便饭。这都是勇将的壮举,逃兵是做不出来的'。即使是勇将,也不会在对敌的厮杀中脱去铠甲。许褚虽莽,也知道“飞回阵中,卸下盔甲”,然后去与马超大战。
由此推断,孟子所说的“弃甲”应该是另有所指。“甲”字绝不是指铠甲而言的。孟子是一个爱开玩笑的人,他开出的玩笑是“五十步笑百步”,绝不是“弃甲曳兵”。符合逻辑的解释应该是:“甲”是当时的一个作战单位,相当于现在的“班”。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意思是:两个逃兵离开了队伍拖着兵器逃跑了。而绝不能理解为两个逃兵抛弃了铠甲拖着兵器逃走了。
上一篇: 大名鼎鼎造句
下一篇: 睡前给孩子听的童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