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匠人生散文
创始人
2025-08-04 02:47:29
0

锡匠人生散文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下樟溪村,是远近闻名的锡匠村,村里的成年男子,从祖辈那里传承了打锡的手艺,十有八九都是锡匠。

  有下樟溪村,就应该有上樟溪村,果然,我的猜测没错,两个村子之间,有一条清凌凌的小溪相连。溪边,一棵巨大的樟树,其旁逸斜出的粗壮枝杈,成了连接着两村村民的“桥梁”。

  樟溪,细品这两个字,诗意、浪漫、古典,有唐诗宋词的清新味道,小村因此而得名。我一直喜欢有味道的村子。

  如今,古樟还在,溪水还在,小村清冷而幽美,那一口口池塘边,有勤快的村妇洗衣,有肥肥的鸭子游弋。只是,村里的男子,大都在外面搞营生,留在村子的锡匠,也大多改行了。

  我们的车子刚过桥头,往左直接拐进村里。秋日的下樟溪,满是丰收的景色:柚子树上结的柚子,如一个个硕大的绿灯泡,场坪上晾晒着一捆捆的芝麻杆,就像一枚枚秋天的词语在吟唱。这时节,在村里走一走,看一看,听着闲花落地的声音,很是惬意。

  年逾七旬的老锡匠刘孔锺在马路上等着我们。他穿着一件白色的确凉短袖衫,灰裤子,脚汲一双塑料拖鞋,面容清瘦而和善,一双手青筋暴出。

  我夸他面相年轻,他嘿嘿一笑说,每天都会喝上两小碗自家酿的酒,有谷烧,有米烧。可能是醇香而绵长的自酿家酒,让他神清气爽吧。

  刘师傅的家就在马路边,小院里种着花草,养着鸡鸭。他连忙把我们让到客厅喝茶,此时,我的脑海里满是打锡的影子。

  他从墙角取出一个黑黢黢的大物件,刚开始我以为是打爆米花的用具,正诧异是何种材质,他自豪地说,这就是他打的大件锡酒器,用来“逼”烧酒的。家里酿酒,非它莫属。他用手比划着,从这里送酒糟,从那里出酒,用其他材质做出的酒,会变味。

  锡器“色如银,亮如镜”,一直以来,有“平和柔滑、高贵典雅、历久长新”的特质,“盛水水清甜、温酒酒甘醇、贮茶色不变、插花花长久”,深受百姓青睐。一般有钱人家,都用锡茶壶、锡酒壶、锡香炉、甚至是锡尿壶,这些锡器,曾经是女儿嫁妆里最排场的物件。

  我纳闷地问,近几年都说锡器有毒,有很多人把家里祖传的锡器都贱卖了。刘师傅肯定地说,他都是用百分之九十九的锡打制锡器,也用了几辈子了,应该是没有毒性的。

  看我再一次睁大双眼,他瞬间像个魔术师,为我演示着他一辈子不知重复过多少次的酿酒动作。

  我说见过的锡器多是银灰色的,这怎么是黑色的。他解释说,第一,放在厨房,烟熏火燎的,再加上时间久了,有点氧化。这件酿酒的锡器,厚实而笨重,用上几代人应该是没问题。

  我坚信,在农村,每一件耐用的物什,都可以和呼啸而过的岁月一起沐风栉雨的。

  刘孔锺师傅引路,穿过几条街巷,我们来到他的老屋,平时,他打锡的地点就是在老屋。

  这是一栋被时光侵染的老房子。那精美的石窗和木雕,让人赞叹不已。一问才知道,晚清举人刘文镛,就是刘孔锺的祖父,刘文镛的父亲刘瑞莲也是打锡匠,由此看来,他们家,既是书香门第,也是殷实之家。

  刘孔锺从十五岁起,就跟着父亲刘万顺学打锡,学了四年,十九岁出师。他早先在乡办工厂里上班,后来回村里当支部书记,闲暇时间打锡,断断续续打了半个多世纪。

  打锡,是他养家糊口的技能;打锡,也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凭着这门手艺,供养五个儿子读书,凭着这手艺,一家人过上安稳和美的生活。

  他父亲刘万顺早年在永丰沙溪一带开锡匠店,技艺精湛,好多手艺人冒名说自己就是“刘万顺”。有些老顾客一下就识破说谎的人,等也要等到刘万顺来。女儿出嫁,打锡器请到“刘万顺”,那才是请对了师傅。要打的锡器很多,有时,一冬天就住在一个村里,你家打完他家打,打到大年三十才回家过年。

  在老屋斑驳的条几上,摆放着刘万顺唯一遗存的一把酒壶。刘孔锺师傅虔诚地捧在手上,打开大射灯,请我贴近来拍照记录。他说,你看看,你看看,我父亲做的锡器,焊缝都找不到,那才是一流的手艺呢。

  为了拍摄的需要,刘师傅把一件件精美的锡器,摆在一个杉木板上,有精美的锡茶壶,有锡酒壶,有锡灯,这小小的锡器展台,是他心血和汗水的写照。

  这些锡器是如何打制出来的呢?刘师傅坐在小板凳上,为我们演示着一个个步骤。打锡工艺的流程较为复杂,但在他的操作中,又是那样的得心应手。他说,打锡,论步骤有七步:溶解、压片、裁料、造型、焊接、打磨与装饰。先用坩埚把旧的锡具或买来的锡融化。他还改良了工艺流程,用上了鼓风机。问他在哪里买锡,他说有时会到深圳华强北大市场,“深圳”这个地名一说出口,让我觉得他的“与时俱进”和“创新求变”,真是高人在民间。

  用坩埚把锡融化成锡水,然后把两块红石板对合着,石板相对的两面,附着黄色的细草纸,为了怕滚烫的锡水烫烂黄草纸,刘师傅发明的土办法,在黄草纸上凃抹一层细石灰,黄草纸可反复用多次。在两块石板之间,压着一根细麻绳,把绳子圈好要打的锡器的样子,绳头留在板外,把锡水由绳口慢慢倾倒进去,两块石板一夹,就成了锡片,麻绳的粗细,决定了锡板的厚度。

  紧接着,他根据所做器具的形状,用自制的圆规在锡片上画圆后,将锡片裁剪好,用小铁锤在砧木上锤打,打出初步的形状,接着用烙铁焊好接缝,再放到铁砧上反复敲打。

  一锤一锤,将自在、欢喜和满足叫醒;一锤一锤,把大豆、芝麻和稻谷催熟;一锤一锤,敲响了寂寞而出彩的时光,

  最后一道工序是抛光。抛光的工具是一个特质的木制轮子,把锡具卡在上面,架在两个条凳上,用一个粗的棕绳牵制着轮子,两个脚上下踩动,锡器转动着,刘师傅的眼神也转动着,他用刮刀一遍遍刮着自己的'作品,或用砂纸打磨,不一会,一件表面光亮平整的锡器就新鲜出炉了。

  每打制好一件锡器,刘师傅都会把“刘孔锺记”打印在醒目的位置,这似乎可以活过时间的器皿,保留着一个传统手艺人全部的心血和汗水。那器皿上流淌的雅暗时光,有温度,有情意,这也是一直我喜欢手工制品的本真缘由。

  静下心,与一件件锡器对视,我似乎能闻到别样的气息。

  打一件锡茶壶需要多少道工序呢?刘孔锺师傅说:“锡茶壶,由壶底、壶身、壶颈、壶口、壶嘴、壶提手等组成,焊接处需要用心。”我知道有句行话说的好:“锡器,三分做,七分磨。”可见,打磨过程非常关键,焊接好的毛坯,借助熬化的松香,将打锡器粘固在脚踏驱动的转盘的中心轴上,使其旋转起来,修去锡器表面凹凸不平的地方,再反复打磨,除去表面的焊迹和锤痕,最后用棉布抛光,直到锡壶表面平整柔滑、光可鉴人为止。闲暇时光,刘师傅就在老屋里忙碌着,量、裁、锉、焊、刮、擦,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去了。

  看着弯弯的壶嘴与壶身之间的接缝,浑然天成,我不由得夸起他的手艺来。刘师傅抚摸着茶壶柄说,锡片打得薄薄的,会卷起来,两边的锡片连在一起,再将焊痕磨平就好了。他捧着做好的壶身,放在耳朵边听一下,看看是不是密封严实了,密封得好,里面会有“嗡嗡嗡”的声音。

  一把锡壶,打好后,为了茶壶更美观,更结实,刘师傅还会在壶嘴与茶壶身间焊一些花纹,慢工出细活。他说,不紧不慢,一天能做一把茶壶哩。现在,一把锡茶壶能卖三、四百元钱。人虽然辛苦,但打锡的收入还是不错的。刘师傅一再骄傲地说,这辈子,凭着这门手艺,他不愁没钱花。

  为了更深入了解打锡这个行当,我又不避讳地问起传说中打锡匠克扣斤两的事。刘师傅说,这样的手艺人有是有,但不多。他干了五十多年,祖上也干了好几代,都是诚实本分做人。人家万一识破了咋办?方圆百里,都是乡里乡亲的,名声坏了,花多少钱也买不回的。

  我看到他家的方桌上,有一些寿字图案的半成品,原来,那是他加工锡灯用的。目前,在吉水县水南一带,添男丁和结婚的人家,正月里,都要在祠堂里上锡灯。土话的“锡”同“邪”,有辟邪的意思,所以,刘师傅的生意一直很好。

  刘师傅从父亲刘万顺手里接下了打锡的挑子,还有三个竹编的箩筐。一个箩筐在家里盛打锡器的工具,一个走村串巷用,还有一个留在了水南。我好奇,刘师傅又一次解释说,那些吉水水南人生怕他不干了,就把一个箩筐“扣留”在了水南,打锡灯和锡壶的定金都收了好几份了,哪能会不去呢。“一壶一江山,一步一百里”,忙完秋,他又要乐滋滋地去水南打锡了。

  做一个锡灯,要三天时间,现在,一个锡灯可以卖七、八百元。锡灯的底座上面是一个繁体的“寿”字,寿字上面是一个大元宝,再上面就是插蜡烛的地方。还有一种锡灯也是刘师傅一直都打制的,底座是一个锡盘,上面是一个如意葫芦状,寓意着万事如意,旁边三个放蜡烛的地方,顶部用红绳子系着。为了增加喜庆,最下面再缀上带着红穗子的金葫芦。每副金葫芦二十元钱,刘师傅说,他也是自己买来的,碰到好说话的客户,他就会白送金葫芦,碰到难说话的客户,就收二十元成本价。

  他说着“水南”两个字,充满了温情和暖意,在那里,他的小坩埚散发出橘红色的光晕,在年华深处,一定是一段温润的时光。

  半个多世纪世纪过去了,香樟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刘孔锺指尖上的故事,一直在讲述。这些年,他做了多少把锡壶,只有从容的时光知道。

  为了让我们感知他的苦和乐,刘师傅担起箩筐,在飞檐翘角马头墙的老屋旁行走,再行走。挑起箩筐,他似乎一点都不吃力,反而觉得格外洒脱和自在。可能,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挑担子出去,外面是满满的希望,挑担子回家,家里是暖暖的爱意,都是他喜欢的。现在,有电动三轮车了,出行方便快捷,但那些远去的时光,时光里的景象,一直没有走远。

  三锤两打,便是人生。庸常的岁月里,刘师傅享受着平静的日子,他用几件精美的锡器叫醒往事,真好。

  时间是一把生锈的锁,那副扁担,那根棕绳,那吱吱呀呀的挑担声,随着时光老了,当年那个健步如飞的手艺人也年逾七旬。

  放下扁担,刘师傅向我们展示了他的武功。原来,走村串巷的手艺人很不容易,走到哪里,住到哪里,在外面风餐露宿,换来的辛苦钱,就放在一个木头做的暗盒里,他们最怕遇上半路打劫的。如今,他一招一式比划着早已经不用的武功,在他舒展手臂的一瞬间,我看出了手艺人的艰辛,也看出了他们的乐观和可爱。

  如今,打锡村的男人,大多数都干更加赚钱的营生了,只有刘孔锺老人,还一直坚守着这个传统手艺。他把手艺传给了大儿子刘孟桓和三儿子刘孟桢,他希望这打锡的手艺能一直延续下去。

  不过,我不免担心起来,他的孙辈个个会读书,有出息,将来,有可能不会从事这一打锡的行当。现在,有人把“打锡”提升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还有的打锡匠被请到省城参加“非遗”博览会,现场施展手艺,这应该是打锡人最高兴、最自豪,也是最无奈的事情了。

  社会在变革,生活在改善,而今,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代替了原先耐用的锡器,真不知道这打锡匠还能走多远?一只火炉,一把锤子,一颗执着的心,一缕耐得住寂寞的情愫,它们会在哪个时间段老去吗?

  总有一些东西,用消失来证明它的珍贵,我瞬间的感悟多了些秋意。“一粒米里藏世界,半壶水里煮乾坤”,在有樟树、有溪水、有鸡鸣、有狗叫、有炊烟的村庄,刘孔锺看似强大的内心,不知能不能滋养渐行渐远、渐远渐弱的锡匠人生。

  要离开樟溪村了,刘孔锺老师傅一直执意把我们送到桥头。依依惜别时,我暗自祈祷,真希望那些半个多世纪的“老伙伴”,一直陪着他,陪着他。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大学英语四级满分作文范文欣赏   第一篇:  作文题目:  Intelligence-Nature or Nurture  1) ...
常用英语问候语大全   How are you?你好吗?  Nice to meet you.很高兴见到你,常用英语问候...
我的旅行计划 My trav... 我的旅行计划 My travel plan英语作文 篇一My Travel PlanI have a...
531行动计划心得体会 531行动计划心得体会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该好好计划一下接下来的工作了!那...
雨水的谚语 有关雨水的谚语(精选100句)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谚语很是熟悉吧,...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
“薰香自烧”的意思 “薰香自烧”的意思 成语拼音: [xūn xiāng zì shāo] ...
吴承恩的名言名句 关于吴承恩的名言名句  1、一窍通,百窍通。  2、避色如避仇,避风如避箭。  3、独有一枝红,秋晚...
“自命清高”的意思 “自命清高”的意思 成语拼音: [zì mìng qīng gāo] ...
游西山村阅读答案淮安 游西山村阅读答案淮安  《游山西村》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作者少有的基调比较明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