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线优美散文
创始人
2025-08-04 01:31:46
0

纺线优美散文

  小时候上学,最害怕的就是放假。这一点,现在的学生恐怕是很难理解。在他们看来,上学是多么辛苦,而放假是多么自由,多么快乐!也许他们巴不得天天放假,早上可以睡到自然醒,晚上可以尽情地熬夜,尽情地玩手机,还可以吃到母亲做的可口的饭菜,不用起早摸黑上课上自习,也不用排队打饭,更不用在老师的眼皮子底下打瞌睡,完成各学科课堂课外背书默写、练习册、油印的各类试卷,是多么惬意的生活!

  然而,在我上学的年代,情况却完全不同。那时候,我盼望着天天都能去上学,盼望着学校永远不要放假。上一年级时,家里人说我太小,不让我去,而我自己一定要去,所以我比同班同学小一两岁。

  为什么怕放假呢?主要是害怕纺线。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吃穿用度,几乎全是靠手工制作,可以说我小时候生活的时代,差不多还是刀耕火种的农业手工业时代。就拿穿的衣服来说,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是靠手工制作。每年都要种棉花,这当然是大人的事,但是棉花地里除草、打掐枝丫、捡棉花等活儿,小孩子则是尽其所能,要帮大人干活的。把棉花收回来,倒还不是特别辛苦。但棉花收回来之后,就开始忙碌了:弹去棉籽、做成棉花卷、搓成捻子、纺成线、缠成线圈、桨线、结在织布机上,然后再织成布。所有的工序中,只有弹棉花籽可以用机器,其它的一律是手工制作。在所有的工序中,小孩子能做的、做的最多的、也是最慢的事情,大概是纺线了。对小孩子来说,这当然也是最辛苦的一件事了。

  只要放假,三五个女孩子凑在一起,选定一个地方:暑假时,通常就在院子里或谁家的门前屋檐下的台子上;寒假时,则在热炕上,各人把自己家的纺车搬来,大家一起纺线。

  说起纺线的辛苦,并不是需要多大力气,主要是时间太长:早上刚蒙蒙亮,还在迷迷糊糊地做梦,大人就开始叫起床了,洗脸了,快点梳头了。

  纺线是需要技巧的:纺车摇得慢,线抽得快了,纺的线就松松的,容易断头;纺车摇快了,线抽得慢了,捻子就会拧成绳,纺出的线就打成结。只有摇车和抽线配合适当,才能纺出均匀细密的线子。开始学纺线,只能沉下心来慢慢地体会,协调左右手的动作,快的话一半天就能学会;慢的一两天也差不多能学会。只是等到学会了,对小孩子来说,就是一种简单重复、枯燥乏味的劳动。

  只要坐下来纺线,这中间除了吃饭上厕所,其余的时间就一直坐那里,右手摇着纺车,左手拿着捻子,纺线,纺线,不断地纺线。

  看着那线穗子从无到有,从小变大,恨不得一口气能把它吹起来,变成圆圆胖胖的。可是,通常感觉时间过了很久了,而那线穗子却不见长大,那捻子似乎也和自己作对,纺车摇了几十圈了,一把捻子却没有少几根。一天从早纺到晚,也就是能纺三五个拳头大小的线穗子。

  说到纺线的无奈,我想起了在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故事:西西弗斯因为在天庭犯了法,被大神惩罚,要推一块石头上山。每天,西西弗斯费了很大的劲,把那块石头推到山顶,然后回家休息。但到了晚上,石头又会自动地滚下来。于是,第二天他又要把那块石头往山上推。这样,西西弗斯所面临的是永无止境的失败。大神要惩罚西西弗斯,也就是要折磨他的'心灵,使他在“永无止境的失败”命运中,受苦受难。

  是不是纺线也是对我们的一种惩罚呢?

  吃过晚饭后,还得接着纺线,直到上眼皮和下眼皮打架时为止。有时候想睡觉了,大人还不允许,说时候还早,再坚持一会儿。

  纺线的活儿很单调,耳边萦绕的是嗡嗡的纺车声。如果只纺三五个小时或者两三天,坚持一下还好,可是一天十多个小时都是这样,一个假期几十天都要纺线,那是需要极大耐心和坚强的毅力才可以的!重复着单调的动作:右手摇着纺车,左手拿着捻子不停地一前一后地摇摆,随着纺车转动抽出线条。那真是腰酸胳膊疼,站起来时胳膊腿都麻木了,这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小孩来说,真是一种痛苦的煎熬。

  那时候,我常常想:什么时候不用纺线,大概就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了!幸亏有三五个同伴,可以聊天,可以唱歌,时间还好打发一些。

  纺线倒还罢了,可大人的要求却很高,不光要求纺线的质量高,还想让孩子的节奏快一点,纺线的数量要多一些,这就更不容易。不要认为自己帮家里干了活,就会受到表扬,那是没有的事,大人时常责备:上厕所用的时间长了,吃饭慢了,纺线节奏不快,起床不够早,睡得太早等等,都有可能成为挨骂的理由。

  记得很清楚的是冬天,每天晚上我们哈欠连天,迷迷糊糊将要睡觉时,母亲就说:“你们听听,邻居大婶还在纺线,你们听她摇纺车的声音——”仔细听听,果然,隔壁大婶的纺车还在嗡嗡地响着,有力、急促,“你们纺线都没有这么快!总是要这么早就睡觉!”似乎我们晚上要睡觉也是一种罪过,浪费时间。而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有亮,邻居大婶家的纺车不知什么时候又开始嗡嗡地叫了,母亲就又说:“听听,邻居家的纺车已经响了很久了,她好勤快!”而我总是想:邻居大婶难道不用睡觉吗?她为什么这样起早贪黑地纺线?她不感到累吗?

  上初中时,我们语文课本上有吴伯萧的散文《记一辆纺车》中描写:“纺线的时候,眼看着匀净的毛线或者棉纱从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毛卷里或者棉条里抽出来,又细又长,连绵不断,简直有艺术创作的快感。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那有节奏的乐音和歌声是和谐的,优美的。”还形容站着纺线姿势像“白鹤亮翅”,总觉得不可思议,也许当年延安大生产在运动时抗日军民热情高涨,也许是作者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但对我自己来说,纺线真是一件辛苦的事,没有多少快乐。也正是纺线,让我体会到了农村生活的辛苦,体会到了农村人的勤劳,那个年代农村生活的不容易。

  我们家纺线纺得最好的当然是三姐。三姐纺线,经常受到母亲的赞扬。她能静下心来,和几个朋友一起,一边纺线一边唱歌、讲故事,有时还进行比赛,每次都是三姐出线最多。母亲说三姐纺的线特别均匀、特别细密,这样的线做成布也是平展均匀紧致,结实耐穿。

  说来我还算是非常幸运,纺线的时间不算太长(和几个姐姐相比)。改革开放之后,工业发展了,买布不再需要布证(以前买布是凭票供应)了,的确良等各种洋布也开始降价了。农村人也把主要精力放在耕种自己家的责任田上了。在农村,纺线的人越来越少了,穿粗布衣服的人也逐渐少了。所以,自从上高中以后,我就再也没有纺过线,终于从纺线这样繁琐艰辛枯燥乏味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了。

  说到纺线,其实在心里最难忘的还是母亲在油灯下纺线的情形。寒冬腊月,大土炕的角落放着母亲的纺车。白天,母亲要下地干活,回到家又要做饭刷锅喂猪,还得照顾弟弟,忙个不停。到了晚上,母亲还要在油灯下纺线,也许我那时太小,瞌睡比较多,纺车嗡嗡地转动着,那声音似乎是催眠曲。多少个夜晚,我睡了一觉醒来,朦胧中看到母亲还在摇着纺车。

  那时,我总是不明白,母亲为什么那么忙?母亲为什么不早点睡觉?母亲难道不知道辛苦吗?其实都不是,我想,支撑母亲的是对家庭的责任心,让母亲不知疲倦地的纺线,是母亲对子女的浓浓爱!

  后来,姐姐学会纺线了,母亲纺线才少了。变成了姐姐纺线,母亲搓捻子、拐线、缠穗子、桨线、结布、织布。

  现在,即使在农村,恐怕再也没有人要纺线了!即使有些人偶尔织布,用的线也是买来的,再也不用摇纺车了。人们穿的衣服都是买的,各种料子都有,唯独少了穿粗布衣服的人!后来回了几次老家,纺车也难以看到了!以后的人们,可能只有在博物馆里才能看到纺车了。

  现在回想起纺线的经历,也许正如名人所说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少年时代所吃的苦,大概会变成人生奋斗的一种动力,也会让人珍惜现在生活的美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大学英语四级满分作文范文欣赏   第一篇:  作文题目:  Intelligence-Nature or Nurture  1) ...
常用英语问候语大全   How are you?你好吗?  Nice to meet you.很高兴见到你,常用英语问候...
我的旅行计划 My trav... 我的旅行计划 My travel plan英语作文 篇一My Travel PlanI have a...
531行动计划心得体会 531行动计划心得体会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该好好计划一下接下来的工作了!那...
雨水的谚语 有关雨水的谚语(精选100句)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谚语很是熟悉吧,...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
“薰香自烧”的意思 “薰香自烧”的意思 成语拼音: [xūn xiāng zì shāo] ...
吴承恩的名言名句 关于吴承恩的名言名句  1、一窍通,百窍通。  2、避色如避仇,避风如避箭。  3、独有一枝红,秋晚...
“自命清高”的意思 “自命清高”的意思 成语拼音: [zì mìng qīng gāo] ...
游西山村阅读答案淮安 游西山村阅读答案淮安  《游山西村》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作者少有的基调比较明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