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那些永远不再的时光散文
创始人
2025-08-03 00:48:29
0

怀念母亲那些永远不再的时光散文

  前天和侄女小阳在网上聊天,她说今天起得早,干了许多活,上班也从容,就想起小时候奶奶常说的:早起三光,晚起三慌。说闲下来每每想起奶奶,想起小时候在奶奶身边听到的话,受到的教益,都感到回味无穷。

  夜里10时,看了一会书,睡意袭来,展被躺下,忽然想起母亲,想起那些永远不再的时光,那些带露的清晨,那些荷月的夜晚,那些飘雪的冬天,那些悠然的长夏。一个人,情思绵绵,悠长缱绻,忍不住嚎啕大哭,泪湿枕巾。

  那时没有嫂子,没有侄女,没有老公,更没有儿子,没有外甥女们,只有哥哥妹妹我们姊妹仨。父亲常年在外干木工活,母亲就领着我们劳动,生产,挣工分,过日子。母亲是我们的主心骨,每次从外面回来,第一句话就是喊“妈”,妈若不在家,去给邻居帮忙了,或者上地干活了,或者出门了,我就六神无主,四处跑寻,非把她找回来心里才落底。及至长到20多岁,外出工作了,回到家里还是先喊“妈”,见不到妈就失魂落魄。

  在漫长的岁月里,母亲常常一边劳作,一边说些俚言俗语。生活的哲理,做人的道德,世态百相,世道人心,还有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都通过“打比方”,一点一滴灌输到我们耳朵里,渗进我们的血液。让我们从小就分辩,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丑,什么是美。那些话当时听来根本不在意,也没有想着要记住,但无意间就记下了。

  冬天的早上,头顶的“小喇叭开始广播了”,我们还赖在被窝里不想起。母亲就说,赶紧起吧,早起三光,晚起三慌。问是哪三光?母亲答曰,头光,脸光,脚地光。那时有很多外来逃荒的“要饭吃”,每当“要饭吃”到门前讨要时,母亲就挖一碗糁子或取一块馍给他,我们若不愿意,母亲就说,人都有遭难的时候。有话送给知人,有饭送给饥人。每次吃饭的饭桌上,母亲都教育我们不要掉馍花,她说,饥时一口饱时一斗,一米还度三荒哩。说到家穷,生活没指望时,母亲就说,常言道,命薄一张纸,殷勤饿不死。人只要勤快,就不怕。每当说起村里谁谁谁不好,再不和他来往时,母亲就说,话不说尽,路不走尽,不走的路还要走三匝。有时说谁没用处,不必搭理他时,母亲就说,可不敢那样说,烂套子还有塞墙窟窿的时候。我们小孩子骂人专捡别人缺陷,比如说谁是瘸子,谁是跛子,母亲就劝道,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当我们在外面吃了亏回家诉说,她就劝,吃亏人常在哩。姊妹们因为什么闹气了,母亲就劝道,要得好,大让小。没听说,有今世的姊妹们,没有来世的姊妹吗?

  慈母严父,在我们家体现得很突出。父亲一辈子爱给人讲道理,讲科学道理,讲医学道理,爱较真,不管人家爱听不爱听,能听懂不能,他只管讲,说话也很不中听,很惹人反感。而母亲,就扮演修好的角色,她常常劝解父亲,说话不要恁难听,对人好也要讲方式。母亲给我们讲道理,就是打比方,举例说明,在点点滴滴,细致入微中,让你自己去领悟。父亲讲的道理人没有记住,母亲打的比方却在无意中记下了。母亲与人为善,常常帮邻居干活,东家嫁女,西家娶妻,这家埋老人,那家过三年,她都要去帮忙,蒸糕,捏窝窝,常常为此耽误自己家的活。今天这个来找母亲剪衣服,明天那个来找她钉盘盘扣,她都不厌其烦地帮助她们。有时邻居来借东西,我们要是不愿意,她就说,远亲不贴近邻,近邻不贴对门。谁也不是王十万,谁都有用别人的时候。母亲教育我们要独立自主,不要依赖别人,就说,“有山靠山,没山独担。”意思是有外来的支援更好,没有了你要自己撑起来。还有“指亲戚靠邻居,饿了肚子老嘈人”。在日常生活中,母亲就事论事,一点一滴教导我们行为规范。吃饭时,她教我们身子坐端,不要说着吃着,不要洒洒流流,什么“食不言,寑不语”。还有“小女家,坐有坐相,睡有睡姿,不要倒脚卧行,不要四脚八叉,惹人笑话。”我们说话时,她就指点:“说是说,笑是笑。没听人说,连说带笑,必定差窍。”还有“不要高腔大嗓子,有理不在声高”等。她教育我们干什么都要坚持,“不怕慢,单怕站。只要有恒心,铁棒磨成针。”母亲手巧,做针线活细致。我跟上她学,总是不耐心,毛毛糙糙,还说,就是这,就是这。母亲就说,“唉,没有好人穿,还有好人看呢。”她讲卫生,爱干净,总是把院子、脚地扫得净光。致使现在,我哪里脏都行,若是脚地上有杂物垃圾什么的,我就一刻都受不了,必扫净才能干其他。一年到头,母亲床上的被子总是叠得整整齐齐,冬天再冷,她也不习惯往床上坐。父亲总是说,“单子不是铺烂了,是让你扫烂了。”那时虽穷,缺吃少穿,但我们姊妹的衣服总是洗得干干净净。冬天换不过,母亲连夜把棉袄拆了,洗净,搭到腾笼上烤干,赶天明纳好让我们穿上。她常说,“笑脏不笑烂嘛。”母亲很会过光景,她常说,“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一世穷。”每次切菜做饭,葱切一半,留半根,下次没菜时,凑凑合合又是一顿。不象有的人家,“有了吃个死,没了死不吃”,光景过得踢踏散乱。她还劝我们“吃饭穿衣量家当”,不要和别人攀比。

  母亲善良,聪明,与人为善,处事也很灵活,她常说,“世上这事,真一半假一半,哄哄松松就过去了,不要认恁真。”邻居之间有纠分,来向她倾诉,她就说,“常言道,清楚不了,糊涂拉倒。要得公道,打个颠倒。你忍忍他让让就过去了。就是辩个是非曲直又能咋着?”但她同时又告诫我们,“糊涂饭吃得,糊涂事做不得。”她让你知道,道理都是辩证的',你要学会把握其中的分寸。母亲也有一套劝解自己和别人的办法,每当遇到重大困难,几乎过不去的时候,她就说,“管他去,车到山前必有路,上不去了鞭子抽。明天再说。”有时候丢了钱或者什么物件,很心疼,影响情绪时,母亲就劝道,“算了,风吹鸡蛋壳,财去人安乐。”或者上当受骗了,吃了亏,一直丢心不下,她就劝说,“不要想那事了,割过的肉都不疼了。”当我们和别人比,有什么事不服气时,她总是说,“不要和人家比。没听说,人是人,鳖是鳖,喇叭是铜,锅是铁嘛。”她让你知道自己是谁,你是什么身份。那时生产队的人都偷庄稼,我们偷不上,很生气,母亲就劝,“吃了凉粉凉凉的,没吃凉粉淌淌的。没有长下那勾勾嘴,吃不了那瓢瓢食。”还有,说到谁待谁不亲,母亲就说,“猪是猪,羊是羊,猪肉长不到羊身上。”母亲的劝解,使你凡事想得开,不钻牛角尖。无论是在人生的高潮还是低谷,都能够做到平和,宁静,内敛,自省,保持基本的心态平衡。

  对待人际关系,母亲也有一番见解,她常说,“亲戚远来香,邻居高打墙。”意思是人与人之间要有距离。还有“穷到街头无人问,富贵高山有远亲”、“管闲事,落不是”等。母亲教育我们不要固执己见,要随大流,就说,“大家群小家轮嘛。”说到大集体,人哄地皮地哄肚皮时,母亲就说,“人多没好饭,猪多没好食。”母亲也很幽默,她笑话村子里哪个懒婆娘时,就说她是“白天游门摆四方,夜里熬油补裤裆”,说谁爱打扮却不懂美丑时,就说“鸭子打扮十样景,还是个扁扁嘴”,说谁是个懒汉,就说他“槽里吃食,圈里噌痒”。母亲把她的所爱,所恨,所喜,所恶,都通过俗言俚语,通过打比方,传递给儿女。美丑善恶,真假黑白,就从她一点一滴的传授中,让我们从小就懂得。

  母亲守旧,认命,本份。同时也懦弱,怕事。她对我们姊妹不好的影响是,让我们都胆小,自卑。小时候母亲总是对我们说,“好娃呀,咱跟人家不一样,咱成份不好。”或者,“好娃子,可不敢噢,咱是外来户。”她总是提醒你,咱和别人不一样,提示你,咱身份不同,让你这不敢那不敢。她常说,“我是针尖磨眼里熬出来的人,树叶掉下来都怕打住头。”作为地主家的长女,她从小伺候弟妹,帮大人做家务活,“当丫头女子使唤”,没有机会上学,她的所有的知识,都是从外婆、外婆的外婆那里来的。她的身上体现的是农耕社会传统的旧文化旧道德。她勤劳,善良,忠厚,节俭,同时又聪明,悟性,用她的智慧,在风雨飘摇的年代,辛苦维持我们这个家,使我们的家庭能够浑浑全全,使儿女们能够健康成人。

  后来有了嫂子,我们的“本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袭,很快有了矛盾。人说婆媳是天敌。其实说来说去还是“文化”的差异。嫂子是贫下中农出身,她自信,单纯,阳光,同时也有放散,粗糙,浪费,责任心不强的一面。凡事总是抱着“管他去,那黑那住店”。

  经过二十多年的磨擦,碰撞,抵触以及融合,嫂子已改变了许多。她和她的兄弟姐妹、堂姊妹,已经不是一个文化了,她回到娘家,和他们也说不着话了。在亲戚和邻居的眼里,嫂子是方圆附近,少有的好媳妇。但在那时,在母亲当家作主的时代,年轻的嫂子是受了许多委屈和压抑的。

  渐渐地,母亲年纪大了,慢慢退出家庭舞台。到后来,她股骨胫骨折动手术后,成了要别人伺候的对象。因为久病,没有人感觉到她的重要,我们兑答她,父亲数落她,哥哥嫌她瞎操心。母亲再也不敢弹拨嫂子,做饭不好了,东西乱扔了,不讲卫生了,浪费财钱了。嫂子成了家庭主角,有了话语权,成了家庭的中流抵柱。在和我多次闲聊时,忍不住向我说了母亲的许多不是,诉说她那时候受的委屈。说母亲心眼多,拐弯抹角,偏袒妹妹,哪场事哪场事,咋样咋样。哥哥不懂内情,不知道大家里面有小家,她在里面受了很大罪。一句话,由于穷,由于物质匮乏。嫂子说的,我知道都是实情。但我能够客观地看待母亲,不能因为亲,就看不出她的毛病,也不会因为她的毛病,就因此影响对她的亲。但在嫂子多次的灌输中,侄女小阳也渐渐认为奶奶不好,在心里疏远了她。

  千折百回,时光是最好的过滤器。等母亲没有了,小阳也成熟了,才开始回忆起奶奶的好处,回忆小时候在奶奶身边长大所受的良好熏陶,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那些言传身教,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耳濡目染。小阳是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吃苦耐劳勤奋内敛自省,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终于有所成。她说,看到单位里有些人,一朝升上去,就张狂得不得了,把握不住自己。而她不会,她有底气,什么时候都能‘hold’自己。

  父母都是地主家族侥幸遗留下来的人,农耕社会士绅阶层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在他们身上打下深深印迹,虽遭受百般摧残,然遗风还在,教养还在,书香世家的传统还在,这才养育下了哥,我,妹妹以及小阳,儿子,还有外甥女小婷小娜小西这一群“文化人”。在这个偏僻的小村里,只有我们姊妹仨家的六个孩子都受过大专以上的教育。

  村子里有许多贫下中农,他们的条件比我们好,那时候上学当兵招干,他们都有先天条件,即使改革开放以后,他们也占据着先机,但他们的子侄无一例外地上学不成,目光短浅,永远在下界混。在这个商品经济社会,也许他们能够挣大钱,能够一夜暴富,但粗糙,粗鲁,低层,这就是文化的差异。每当回村遇到一个粗鲁地吐痰,大声地骂娘,高跷着腿抽烟,看电视只看武打的村里后生,我很想给他讲些什么,然后我发现很困难。教养,是从小培养的,半路上改造一个人,如同把他身上的血抽干再换上新的一样。

  儿子也在他外婆身边呆过两年,那时他外爷对他严加管束,从不因为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而骄纵半点。吃馍只让半块半块吃,说话不许高声,来客人了,小孩子不准上桌,夹菜不能只夹自己爱吃的。总之约束一大堆。嫂子说,“咱们家的孩子这不敢那不敢,受管教太多。”但从后来看,这是必要的,人不能没有约束。这些教育和约束,就是人生的“底气”。有了这些“底气”,就不会出大岔错。我和丈夫经常在一起议论,咱们的儿子好不到哪儿去,但也瞎不到哪儿去。“好”不到哪儿去,是因为他的父母不善竞争,淡泊名利,好胜心不强,儿子也不可能大红大紫,取得世俗意义上的很大成功。“瞎”不到哪儿去,是因为儿子受过这种家庭的熏陶,他有底线,不可能去挥霍浪费,坐吃山空,坑蒙拐骗,违法犯罪。

  母亲的教悔,她言传身教的那些东西,旧文化旧道德,对我们在这个时代的所谓成功没有什么帮助,相反还是一种束缚。但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却让我受益无穷。于不经意中,指点着我的人生。并将承传下去。小阳如此,我亦如此。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大学英语四级满分作文范文欣赏   第一篇:  作文题目:  Intelligence-Nature or Nurture  1) ...
常用英语问候语大全   How are you?你好吗?  Nice to meet you.很高兴见到你,常用英语问候...
我的旅行计划 My trav... 我的旅行计划 My travel plan英语作文 篇一My Travel PlanI have a...
531行动计划心得体会 531行动计划心得体会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该好好计划一下接下来的工作了!那...
雨水的谚语 有关雨水的谚语(精选100句)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谚语很是熟悉吧,...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
“薰香自烧”的意思 “薰香自烧”的意思 成语拼音: [xūn xiāng zì shāo] ...
吴承恩的名言名句 关于吴承恩的名言名句  1、一窍通,百窍通。  2、避色如避仇,避风如避箭。  3、独有一枝红,秋晚...
“自命清高”的意思 “自命清高”的意思 成语拼音: [zì mìng qīng gāo] ...
游西山村阅读答案淮安 游西山村阅读答案淮安  《游山西村》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作者少有的基调比较明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