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篇第邪客
创始人
2025-07-03 05:17:11
0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71篇邪客

  本章《邪客》说明邪气侵犯人体,使人眼睁睁而不能入睡的原因。说明人的四肢百节怎样与天地相应的道理。具体说明持针的法则,进针的原理,缓用针和舍针的意趣,以及扦皮肤、开腠理究竟怎么处理的方法等。

  【原文】

  黄帝问于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①。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②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③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④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⑤,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黄帝曰:善。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伯高曰: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⑥,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⑦一升,治半夏⑧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⑨,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⑩,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愿闻持针之数,内针之理,纵舍之意,扦皮开腠理,奈何?脉之屈折,出入之处,焉至而出,焉至而止,焉至而徐,焉至而疾,焉至而入?六腑之输于身者,余愿尽闻。少序别离之处,离而入阴,别而入阳,此何道而从行,愿尽闻其方。岐伯曰:帝之所问,针道毕矣。

  黄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手太阴之脉,出于大指之端,内屈,循白肉际,至本节之后太渊,留以澹,外屈,上于本节下,内屈,与阴诸络会于鱼际,数脉并注,其气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于寸口而行,上至于肘内,入于大筋之下,内屈,上行臑阴,入腋下,内屈,走肺。此顺行逆数之屈折也。心主之脉,出于中指之端,内屈,循中指内廉以上,留于掌中,伏行两骨之间,外屈,出两筋之间,骨肉之际,其气滑利,上二寸,外屈,出行两筋之间,上至肘内廉,入于小筋之下,留两骨之会,上入于胸巾,内络于心脉。

  黄帝曰:手少阴之脉,独无腧,何也?岐伯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客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腧焉。

  黄帝曰:少阴独无腧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经病而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太阴心主之脉行也。故本腧者,皆因其气之虚实疾徐以取之,是谓因冲而泻,因衰而补,如是者,邪气得去,真气坚固,是谓因天之序。

  黄帝曰:持针纵舍奈何?岐伯曰: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皮肤之寒热,脉之盛衰滑涩。其脉滑而盛者,病日进;虚而细者,久以持;大以涩者,为痛痹。阴阳如一者,病难治。其本末尚热者,病尚在;其热已衰者,其病亦去矣。持其尺,察其肉之坚脆,大小滑涩,寒温燥湿。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而决死生。视其血脉,察其色,以知其寒热痛痹。

  黄帝曰:持针纵舍,余未得其意也。岐伯曰: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徐。左手执骨,右手循之。无异肉果。泻欲端以正,补必闭肤。辅针导气,邪气淫泆,真气得居。黄帝曰:扦皮开腠理奈何?岐伯曰:因其分肉,在别其肤,微内而徐端之,适神不散,邪气得去。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有八虚,各何以候?岐伯答曰:以候五脏。黄帝曰:候之奈何?岐伯曰: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拘挛也。

  【注释】

  ①三隧:隧,地下暗道,这里指通道。糟粕、津液、宗气分行于下焦、中焦、上焦三隧。

  ②以应刻数:古代用铜壶滴漏计时,一昼夜分为一百刻。营气一昼夜运行人身五十周,每周用时两刻。

  ③常从足少阴之分: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各五十周,每周均交汇于足少阴肾经,所以说常从足少阴之分。

  ④厥气:逆气。

  ⑤以通其道:沟通阴阳交汇的意思。

  ⑥扬之万遍:又称甘澜水,指江水多次上扬,搅动。

  ⑦秫米:指黄黏米。

  ⑧治半夏:即制半夏。

  ⑨九州:古代划分地域的总称。

  ⑩六律:古代六种属阳声的音阶。

  十日:指十天干。

  以抱人形:怀胎的意思。

  草蓂:杂草的意思。

  聚邑:人群聚集的地方,代繁华的都市。

  十二节:左右关节的总称。

  纵舍:针刺手法的一种。

  扦皮:指用手舒展皮肤的纹理。

  壅骨:指大指本节之后的起骨。

  臑阴:肩部以下肘部以上的部分,即上臂。

  心主之脉:包络为心的外卫,受心的主宰,所以说心包络为心主之脉。

  掌后锐骨之端:是手少阴心经的神门穴部位。

  阴阳如一:表里都损伤,阴阳都衰败的意思。

  肉果:指针被肉裹住,即滞针的意思。

  淫泆:水满而泛滥外流叫淫泆,这里指邪气泛滥浸淫。

  八虚:邪气留在两肘、两腋、两髀、两腘之间叫八虚。

  机关之室:指运动的枢纽,气血运行要会所在地。

  【译文】

  黄帝问伯高道:邪气侵犯人体,有时使人眼睁睁而不能入睡,是什么气造成的呢?伯高说:食物入胃消化后,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路。宗气积聚在胸中,出于喉咙,贯通心脉,推动肺的呼吸;它所化生的营气,分泌津液,灌注于脉中,变化为血,在外则营养四肢,在内而灌注脏腑,循脉流行,与昼夜刻数相应;卫气是一种比较滑利剽悍的水谷之气,首先运行在四肢的末端,分肉、皮肤之间,而没有休止。白天行于阳分之属,夜间行于阴分之属,常以足少阴肾经为起点,循行于五脏六腑。有厥逆之气留于五脏六腑时,则卫气仅能捍卫体表,行于阳分而不能入于阴分。仅止行于阳分,就造成阳气偏盛,阳气偏盛则阳跷脉气充塞,卫气不得通过而入于阴分,导致阴虚,所以人就不能闭目入睡了。

  黄帝说:讲得好!怎样治疗呢?伯高说:补其不足,泄其有余,调和虚实,沟通阴阳,从而消除厥逆的邪气,再服半夏汤一剂,使内外阴阳之气通利无阻,这样人便能够安然入睡了。黄帝说:讲得对。用这种方法就像疏通管道一样,使经络大大相通,阴阳之气当然能够得到调和!再讲讲那个方子。伯高说:这个方子的制作如下:用源于千里之外的长流水八升,置于器皿中,长时间搅动,然后澄清取上面的五升,用苇薪燃火煮,水沸后,放入秫米一升,炮制过的半夏五合,慢慢续煎,使之浓缩成一升半,去渣,每次服一小杯,每日二次或多次,以见效为度。若病是刚刚起的,服药后立刻静卧,汗一出就好了。若病程较久,服三剂后也可痊愈。

  黄帝问伯高说:人的四肢百节,怎样和天地相应呢?伯高回答说:天圆地方,人则头圆足方;天有日月,人则有双眼;地有九州,人则有九窍;天有风雨,人则有喜怒;天有雷电,人则有声音;天有四季,人则有四肢;天有五音,人则有五脏;天有六律,人则有六腑;天冬夏,人则有冷热;天有十日,人则有十指;天有十二个时辰,人则有两足十趾,加上男子的双睾以对应,女子虽只有两节不足,但其须怀孕生子;天有阴阳,人则有夫妻;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日,人身则有三百六十五个主要穴位。地有高山,人则有两肩和双膝;地有深谷,人则有腋窝和腘窝;地有十二条大河,人则有十二条主要的经脉;地有泉水细流,人则有卫气;地有丛草,人则有毫毛。天有昼夜,人则有起卧;天有列星,人则有牙齿。地有小山,人则有小节;地有山石,人则有高骨;地有林木,人则有筋膜;地有都市,人则有隆起的肌肉。一年有十二月,人体四肢则有十二节;有些地方四季草木不生,人则有终身不育的。以上这些情况都是人体与天地相应的情况。

  黄帝问岐伯说:我希望了解持针的法则,进针的原理,缓用针和舍针的意趣,以及扦皮肤、开腠理究竟怎么处理?再有对经脉的曲折和出入之处,经气流注止,慢快,归宿,以及六腑输注于全身的情况,我还希望听你说明一下。另外在经脉的离合之处,阳经怎样别出走入阴经,阴经又怎样别出走入阳经?它们是通过哪条道路而沟通的?希望你能全面说说这些道理。岐伯说:针刺的道理已尽在你所提的问题中了。

  黄帝说:请你全部讲给我听。岐伯说:手太阴经脉,出于手大拇指的尖端,向内曲折,沿内侧赤白肉际,抵达大拇指根节之后部的太渊穴处,形成动脉搏动的现象,然后屈折向外,上行至根节之下,又屈向内行,和诸阴络会合在鱼际部,由于几条阴脉都输注于此,其脉气流动滑利,伏行于壅骨之下,由此再向外曲折,浮出于寸口部循经上行,到达肘内侧的大筋之下,又向内弯曲上行,通过肘部的内侧进入腋下,向内屈行走入肺中。这就是手太阴肺经从胸至手的顺行径路。心主手厥阴经,出于手的中指尖端,屈而向内,沿中指内侧上行,留结于掌中,伏行在两骨之间,然后外屈出于两筋的中间、腕关节骨肉交界处,它的脉气流动滑利,在腕部上行二寸后,又屈而向外行于两筋之间,上抵肘内侧,进入到小筋之下,流注于两骨的会合处再向上行于胸中,向内归结于心脉。

  黄帝说:为什么唯独手少阴经脉没有腧穴呢?岐伯说:手少阴,是内连心脏的经脉。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又是蕴藏精神的中枢,其器质坚固,外邪不能盘踞于内。如果盘踞,则心脏受伤神气散失,神气散失,生命活动就会终止。因此,凡是各种病邪侵犯心脏的,其邪气均留滞在心脏的外围心包络上。包络,是心主之脉,能够代心受邪,取其腧穴,可以针刺治疗心病。所以唯独手少阴心经是没有腧穴的。

  黄帝说:手少阴心经没有腧穴,难道它不受病吗?岐伯说:在外的经脉有病,而心脏是没有病的,所以当心经有病时,可单独取用心经在掌后锐骨之端的穴位。其余经脉的曲折,运行的缓急,都与手太阴心主之脉的循行情况相似。所以当手少阴心经有病时,可取本经的腧穴神门,根据经气的虚实缓急,分别进行凋治。邪气盛的用泻法,正气虚的用补法,这样就会使邪气得以消除,真气得以坚固,这种治疗方法,是符合自然规律的。

  黄帝说:持针纵舍是怎样的'呢?岐伯说:首先必须明确十二经的本末,皮肤的寒热,脉象的盛衰、滑涩。如果脉象滑而盛,表明病情日渐严重。脉象虚而细,是长期勉强支撑的表现。脉大而涩的,患有痛痹症;表里俱伤,气血皆败,病难治,胸腹和四肢还在发热的,是病邪未除的缘故;热势已退,则为病邪已除。同时还要观察病人的皮肤,从而察知肌肉的坚实和脆薄,脉象的大小、滑涩,皮肤的寒温、燥湿。并观察显现于眼睛的五色,以分辨五脏的病变,来判断其或生或死;再看他的血络,察其反映于外部的色泽,以诊知寒热痛痹等症。

  黄帝说:对于持针纵舍,我还没弄懂它的意蕴哪。岐伯说:操针的原则,必须要端正态度,安静心清。首先应当了解病情的虚实,然后再进行缓急补泄的手法,用左手把握骨骼的位置,右手循按经脉穴位,要防止肌肉过度紧张,以免突然收缩而裹针,用泄法时必须垂直下针,用补法出针时必须闭其针孔,同时又应当采用辅助行针的手法,以导引其气,使邪气不得浸淫,其气得以内守。黄帝说:扦皮肤,开腠理的刺法,是怎样进行操作的呢?岐伯说:根据分肉的部位,左手循别其肌肤,右手轻微缓慢地进针,针尖要与皮肤垂直,这样做神气就不会散乱,邪气得以祛除。

  黄帝问:人身有八虚,可分别诊察哪些疾病呢?岐伯回答说:可诊察五脏病变。黄帝说:怎样诊察呢?岐伯说:如果肺与心有邪,则邪气居留在两肘;肝有邪,则邪气居留在两腋窝;脾有邪则气居留在两髀;肾有邪,则邪气居留在两腘。以上“八虚”,都是关节屈伸的枢纽,也是真气和血络通行的要处。邪气和恶血,不能令其盘踞或停留,如有停留,就会损伤筋脉骨节,使关节屈伸不利,以致发生拘挛的症状。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大学英语四级满分作文范文欣赏   第一篇:  作文题目:  Intelligence-Nature or Nurture  1) ...
常用英语问候语大全   How are you?你好吗?  Nice to meet you.很高兴见到你,常用英语问候...
我的旅行计划 My trav... 我的旅行计划 My travel plan英语作文 篇一My Travel PlanI have a...
531行动计划心得体会 531行动计划心得体会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该好好计划一下接下来的工作了!那...
雨水的谚语 有关雨水的谚语(精选100句)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谚语很是熟悉吧,...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
“薰香自烧”的意思 “薰香自烧”的意思 成语拼音: [xūn xiāng zì shāo] ...
吴承恩的名言名句 关于吴承恩的名言名句  1、一窍通,百窍通。  2、避色如避仇,避风如避箭。  3、独有一枝红,秋晚...
“自命清高”的意思 “自命清高”的意思 成语拼音: [zì mìng qīng gāo] ...
游西山村阅读答案淮安 游西山村阅读答案淮安  《游山西村》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作者少有的基调比较明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