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徐凝庐山瀑布诗优劣之分
创始人
2025-07-03 02:16:16
0

李白徐凝庐山瀑布诗优劣之分

  唐开元十三年(725),大诗人李白游庐山,写下《望庐山瀑布》两首,其第二首为七言绝句,诗云:“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徐凝庐山瀑布诗优劣之分,希望大家喜欢,更多内容请浏览(www.ruiwen.com/wenxue)。

  唐开元十三年(725),大诗人李白游庐山,写下《望庐山瀑布》两首,其第二首为七言绝句,诗云:“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此诗一千多年来传诵人口,妇孺皆知。过了近百年,在元和、长庆间(806-824),小诗人徐凝也写下一首《庐山瀑布》,而为白居易所称赏,其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此诗为一首仄韵七绝,较之李白的平韵之作,声名黯淡得多了。若非后来苏轼加以轻贬,则知之者必更少。

  宋元丰七年(1084),被黄庭坚称为“两谪仙”之一的苏轼道经庐山,读到了徐诗,心极轻之,便写了一首七绝,大肆讥斥,其题为《世传徐凝〈瀑布〉诗云:“一条界破青山色。”至为尘陋。又伪作乐天称美此句,有“赛不得”之语。乐天虽涉浅易,然岂至是哉。乃戏作一绝》,诗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后苏轼旧事重提,又作一文云:“仆初入庐山,……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有云徐凝、李白之诗,不觉失笑。开先寺主求诗,为作一绝云云。”(见《东坡志林》)

  自此,李、徐二家庐山绝句的优劣,遂起一重公案。

  但是,从自宋至清诸家评说来看,真正就徐、李诗进行具体比较的,严格说是没有的,多数也不过是片断的意见,或附和苏轼,或稍作辩解,如龚颐正及袁枚等,也都语焉不详,未能作出细致的艺术辨析。笔者不揣谫陋,拟从拟喻、用典、结构三方面,来比较徐、李二家绝句之优劣,试为此公案作一“判断”。

  一

  首先从拟喻说。一般而言,比喻是文学中的一个核心修辞,比喻的优劣,往往见出作者天才的高下,同时也是决定作品优劣的一个参考。所以,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在《诗学》中说:“善于使用隐喻是有天赋的一个标志,因为若想编出好的隐喻,就必先看出事物间可资借喻的相似之处。”这个说法,一直为后世学人所信从。

  而比喻的好坏,又可从两方面言之:第一,“本体”与“喻体”之间,须有差别,其差别愈大,则其喻往往愈佳。古罗马修辞学家早已指出:“相比间距离愈大,比喻的效果愈新奇创辟”(见昆体良《演说术原理》)。借用古人论作诗的话来概括,那就是:“须以不类为类乃佳。”(语见王应奎《柳南随笔》)

  根据这个道理,李白此诗的末二句,就其喻体而言,是劣于徐凝诗的。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银河”亦是“水”,《古诗十九首》所谓“河汉清且浅”、“盈盈一水间”者,指的就是“银河”,那么“瀑布水”似“银河水”,“以水喻水”,有何意味?唐人皇甫湜云:“凡喻必以非类。”李白诗不免蹈“以弹喻弹”之讥。

  而徐凝诗却不然,徐凝诗以“瀑布”拟为“白练”,喻体与本体之间,差别甚远,所以是一个好的'比喻。并且,谢朓有一句名诗:“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也是李白所欣赏的,李白的《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即云:“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以“白练”喻“江流”,与以“白练”喻“瀑布”,其用意略同。谢诗既是佳喻,则徐诗必然不算太坏,似可以断言。

  第二,比喻的另一个原则,则是能“近取诸身”,即所谓“能近取譬”(语见《论语·雍也》)。在这一点上,李白诗的“银河”之喻,仍然不是一个好比喻。因为瀑布较之银河,更近于“人间之物”,无论如何,“银河”之水,只应天上才有,“银河”之水从九天落下的景象,也并非“真实有”,其无人见过,自不待言。所以此一比喻,与“能近取譬”的原则,恰好相反。而徐凝诗又不然,其所用作喻体的“白练”,乃日用之物,较之瀑布,自然就更为人所熟悉,所以,“能近取譬”,“以所知喻不知”,“以近喻远”,徐凝诗无疑是做到了的。从这一点来说,徐诗也优于李诗。

  二

  从用语的来历上说,与李白诗差不多,徐诗也不是“羌无故实”,而是“语有来历”。苏轼斥徐诗为“恶诗”,所谓“恶诗”,其意必本诸李肇《唐国史补》所云:“杜太保在淮南,进崔叔清诗百篇,德宗谓使者曰:‘此恶诗,焉用进?’时呼为‘准敕恶诗’。”揆苏轼之意,当是指其语“猥鄙”,或朗瑛所说的“粗直”。这其实是并不然的。

  李白诗的银河之喻,不是独创语,而是本诸梁简文帝的《招真馆碑》:“高岩郁起,带青云而作峰;瀑水悬流,杂天河而俱洒。”又隋刘斌的《咏山诗》:“紫盖云阴远,香炉烟气多。石梁高鸟路,瀑水近天河。”也是着了先鞭的。因此苏诗“古来惟有谪仙词”云云,认为是李白的创语,不免误认。

  据前引龚颐正等所说,徐诗“一条界破青山色”之用字,也不乏所本,其出处为晋孙绰的《游天台山赋》:“赤城霞起以建标,瀑布飞流而界道。”不仅于此,其上句的“今古长如白练飞”,也本于郦道元《水经注·庐江水》:“悬流飞瀑,近三百许步,下散漫十许步,上望之连天,若曳飞练于霄中矣。”徐诗所谓的“白练飞”,即是郦文的“曳白练”。二句用语,具有出处,殊为典雅,何得谓之“恶诗”?

  苏轼作诗,一向重视用语来历,如其于孟浩然诗,即颇致不满。陈师道《后山诗话》记云:“子瞻谓孟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尔。”所谓“无材料”,即是“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李清照论词之旨,通于苏轼论诗。

  也许有人觉得奇怪,以苏轼之博览,不至于连徐凝诗的用语来历都看不出吧。这个怀疑大可不必,再博览的人,也有百密一疏、看不到之处。如欧阳修尝作《朝中措·平山堂》词云:“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据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二十一引《艺苑雌黄》载:“平山堂望江左诸山甚近,或以为永叔短视,故云。东坡笑之,因赋快哉亭道其事云:‘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其实,“山色有无中”一句,乃是王维《汉江临泛》诗的句子,欧词用之而已,并非什么“醉翁语”,苏轼也实实在在地“误认”了。

  三

  最后,再从结构上加以论说。七言绝句不过四句,论其结构,其意旨用力所在,全在后二句,其前二句不过是铺写。这是古人的通例,前引徐、李二家诗,亦是如此。其后二句,已从譬喻、用语两方面说过,所得结论,则一为徐胜过李,一为优劣惟均。其前二句,则是为后文铺垫,铺垫必取配合自然。

  李白诗劈头云“日照香炉生紫烟”,谓香炉峰紫烟缭绕,恰似一香炉(并双关香炉峰之名),又接以“遥看”二字,贯串其诗前后,并且与题中的“望”字扣合。香炉峰之似香炉,惟远望才相似,若“身在此山中”,则反无此景。此点自易于理解。但问题是,李白诗的后二句所写,则并非“遥看”神情,而似乎是近景,与“望”字不符。如所周知,凡观瀑布,远看则如匹练(所谓“远水无波”),近之则觉大声镗鞳,气势逼人。李白诗从远望写,后半却着力渲染其声势逼人,九天一派,其间并无转换,所以不免欠妥帖。“诗章易作,逋峭难为”(语见《魏书》),其用力夸张,却不是什么难事。

  徐凝诗的后二句所写,则是远望之景,似乎电影里的长镜头,“一条界破”,则也充分注意到万山丛碧,练飞一白,其颜色对比之法,也大可以称道。而其首二句,则为近景,亦渲染其声势,所谓“虚空落泉”,所谓“雷奔入江”,是说瀑布从半天落下,声音甚大。其后则用“今古”一接,却从时间上着笔,移步换形,同时也就把镜头拉远,手法灵动,通篇自然,并深有意味,毫无勉强凑泊之感。就此点而言,徐诗也胜过了李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大学英语四级满分作文范文欣赏   第一篇:  作文题目:  Intelligence-Nature or Nurture  1) ...
常用英语问候语大全   How are you?你好吗?  Nice to meet you.很高兴见到你,常用英语问候...
我的旅行计划 My trav... 我的旅行计划 My travel plan英语作文 篇一My Travel PlanI have a...
531行动计划心得体会 531行动计划心得体会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该好好计划一下接下来的工作了!那...
雨水的谚语 有关雨水的谚语(精选100句)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谚语很是熟悉吧,...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
“薰香自烧”的意思 “薰香自烧”的意思 成语拼音: [xūn xiāng zì shāo] ...
吴承恩的名言名句 关于吴承恩的名言名句  1、一窍通,百窍通。  2、避色如避仇,避风如避箭。  3、独有一枝红,秋晚...
“自命清高”的意思 “自命清高”的意思 成语拼音: [zì mìng qīng gāo] ...
游西山村阅读答案淮安 游西山村阅读答案淮安  《游山西村》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作者少有的基调比较明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