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创始人
2025-07-02 12:16:01
0

《管子》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上学的时候,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管子》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管子》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平?”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放旧罪,修旧宗,立无后,则民殖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是不是因为有两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于是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笔。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泽梁时纵,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

  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

  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

  B.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

  解析:B、 渝,改变、违背。可以用成语联想法:矢志不渝,立誓决不改变自己的志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

  B.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续耳

  解析:答案C. 表条件,那么。

  A、介词,在;介词,跟。

  B、表修饰,连接状语;表转折。

  D、取独;的。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

  ③省刑罚,薄赋敛

  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解析:A. ①、体现了。

  ②、不是。

  ③、是。

  ④、为官吏立法令,不是。

  ⑤、很直接,是。

  ⑥、是。

  《管子》文言文阅读及答案2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敢陵上犯禁③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

  【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委而去之 ( )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③是以善为国者 ( ) ④必先富民 (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得道者多助/伐无道,诛暴秦

  C.然后治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民富则安乡重家/然则何时而乐耶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②奚以知其然也?

  4.理解填空。

  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 ,【甲】文从 的角度来论述,【乙】文则从 的角度来论述。

  [参考答案]

  1.①委:放弃 ②域:限制 ③为:治理 ④富:使…… 富裕

  2.B

  3.①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②根据什么知道这个道理呢?

  4.以民为本(或“人的重要性”) 施仁政 富民。

  《管子》文言文阅读及答案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10分)

  桓公问活民于管子。……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管子》)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述而》)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

  1.从上述材料中,概括出共同的为政观。(3分)

  2.怎样才能获得百姓的信任?请结合材料做分析。(7分)

  试题答案:

  自选

  23.要取得百姓的信任和支持。(1分)

  24.(1)统治者要做好榜样。统治者守信用,人民就相信。(2分)

  (2)统治者应将获得百姓的信任置于极高的地位。因为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站不住;失去民心最终会导致失去天下。(2分)

  《管子》文言文阅读及答案4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功不成于周,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与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楚生鹿当一而八万。管子即令桓公与民通轻重,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田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干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修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分之四。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而卖之。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什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买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漕粟千赵。赵籴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粜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赵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将:率领

  B.什至而金千斤也 什:十倍

  C.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赋:给予

  D.衡山之民释其本 本:农耕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 使人之楚买生鹿 载粟而之齐

  B. 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C. 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D. 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 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藏谷十之六 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

  B.天且以齐私楚也 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

  C.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

  D.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楚民即释其耕农畋而

  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5.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的表现。(4分)

  ①桓公 ②管子 ③衡山之君

  6.本文讲述了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5分)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C选项:动词,征税。

  2.【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A选项:动词,到。B选项:代词,他们的;语气副词,加强祈使语气。C选项:副词,果然。D选项:介词,用。

  3.【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中“其使”指的是燕、代、秦的使者,而非衡山的使者。

  4.【参考答案】1楚国百姓就放弃耕种来猎捕活鹿。2(衡山国君)内心自己估量没有兵器来应对、招架两个敌国,便奉送国土、归降齐国了。

  【答案解析】重点翻译“即”“释”“畋”;重点翻译“应”“奉”“归”。

  5.【参考答案】桓公:从谏如流。 管子:深谋远虑。 衡山之君:鼠目寸光。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成语运用能力,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也需要考生对文言文中的人物性格有清晰的了解。

  6.【参考答案】得到的启示是做事要目光长远,不要贪恋眼前利益。管仲制定从楚国购买生鹿和从衡山国购买兵器的战略,牺牲了眼前的财货,但是却争取到了长期的国富兵强。而楚王和衡山国王则贪恋眼前的财富,放弃了在长远的未来对自己国家至关重要的农业和军事,导致了国家的衰落和灭亡。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也是一样,要立足长远,着眼于未来。

  【答案解析】这是一道主观题,注意观点明确,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材料。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大学英语四级满分作文范文欣赏   第一篇:  作文题目:  Intelligence-Nature or Nurture  1) ...
常用英语问候语大全   How are you?你好吗?  Nice to meet you.很高兴见到你,常用英语问候...
我的旅行计划 My trav... 我的旅行计划 My travel plan英语作文 篇一My Travel PlanI have a...
531行动计划心得体会 531行动计划心得体会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该好好计划一下接下来的工作了!那...
雨水的谚语 有关雨水的谚语(精选100句)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谚语很是熟悉吧,...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
“薰香自烧”的意思 “薰香自烧”的意思 成语拼音: [xūn xiāng zì shāo] ...
吴承恩的名言名句 关于吴承恩的名言名句  1、一窍通,百窍通。  2、避色如避仇,避风如避箭。  3、独有一枝红,秋晚...
“自命清高”的意思 “自命清高”的意思 成语拼音: [zì mìng qīng gāo] ...
游西山村阅读答案淮安 游西山村阅读答案淮安  《游山西村》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作者少有的基调比较明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