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始人
2025-07-02 05:02:15
0

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元日

  李世民〔唐代〕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

  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

  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

  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译文:

  高高的轩台辉映着春色,深邃的楼阁沐浴着朝阳。红色的宫墙内飞舞着彩色的饰旗,翠玉珠帘映曜着宫女们的玉佩。我效仿古代的明君们,恭谨而节制地治理着国家,终于使八方安定、四海升平了。(现在)丹陛下排列着森森戟戈,长廊里回荡着丝竹乐声。壮美的和煦之风浩荡在华夏大地上,康盛的帝王之道运途正昌。(我)将继承周文王的事业,遵循他的先例、并借鉴古代帝王们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来治理国家。春天来临了,小草又像以前一样沐浴在春风里,梅花也像往年一样绽蕊怒放。我想渡过巨大的河流到达彼岸,但最终还要靠舟船才能渡过去(意思就是靠民众的支持和大臣们的帮助才能治理好国家)。

  注释:

  恭己:语出《论语》,恭谨而律己,是形容君王治理天下的词句。垂衣:语出《易·系辞》,原意指天下太平,李世民在这里形容自己效法皇帝、尧舜无为而治。穆:壮美。康:康盛。

  作者介绍: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唐太宗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

  可羡瑶池碧桃树,碧桃红颊一千年。

  译文:

  碧绿的石榴树婀娜迎风,鲜红的石榴像挂满灯笼。里面有一层透明的薄膜,白玉般的石榴子鲜美齐整。

  瑶池的碧桃树有什么值得羡慕,哪比得上石榴树扎根民众。碧桃虽美结果要经千年,石榴每年都能带来农家小院的笑声。

  注释:

  石榴:一种落叶乔木或灌木,是从西域引进中原的,

  “榴膜”句:石榴夏季开花,尊革质,宿存,后成果实的外皮。浆果近球形,秋季成熟内部由薄膜状心皮壁隔离为数室。外种皮肉质半透明,多汁故称“榴子鲜”。

  “瑶池”句:《汉武内传》载:西王母命侍女索桃,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以五颗与武帝,帝辄收其核,欲种之。西王母曰:“此桃三干年一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瑶池碧桃指此。可羡:何羡,岂羡。

  碧树:传说中长于仙山的异树。

  赏析:

  石榴是美丽女子与纯洁爱情的象征,诗人盛赞了婀娜的榴枝、繁富的榴实、轻盈的榴膜、鲜丽的榴子,表现了自己的爱慕之情,然而尽管石榴比碧桃还要美丽娇艳,却也无法红颜“一千年”。《石榴》既是生命的挽歌也是爱情的悼亡诗。“榴”字凡四叠,分别写其枝、实、膜、子,突出了石榴的美艳,读来春风扑面,不独上下句复辞,联内亦复辞。“碧桃”联袂而出,深叹人间红颜易逝,唯有深藏于心底的真诚与美好的情感才真的可以“碧桃红颊一千年”。

  在艺术特色上,此诗运用了复词重言的手法,从而使节奏回环,词脉婉曲。李商隐写过许多这样的诗。有同步往复的,如“一弦一柱思华年”,“此花此叶长相映”。有同句双步往复的,如“一夕南风一叶危”,“半留相送半迎归”。这种同句不同音步的重叠往复,又可以组成对仗的一联,如“昨夜星辰昨夜风,画堂西畔桂堂东”;“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还有同联内前后一次单复的,“只知解道春来瘦,不道春来独自多”;“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还有同联前后蝉联的,如“巴江可惜柳,柳色绿侵江”;“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也有同一联前后句首尾衔顾,使回环增大,涵盖全联的,如“春风为开了,却拟笑春风”;“回肠九回后,犹有剩回肠”。惟独这《石榴》一首诗内多次连环回复,大小回环相套,读来意韵连绵,回味无穷,绕梁三日,挥之不去。

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十里湖光载酒游,青帘低映白苹洲。

  西风听彻采菱讴。

  沙岸有时双袖拥,画船何处一竿收。

  归来无语晚妆楼。

  译文

  湖光山色,倒映如画,坐在船上,载酒而游,是多么的逍遥自在。远景是的中的沙滩,伴着采菱人所唱的歌曲泛舟湖上,欣赏着自然的美是多么的愉悦啊。

  近处的岸边有热闹的街市,美丽的女子。天色渐晚,画船上收起钓竿。夜晚归来,独自于妆楼寻婉。

  注释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时期人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此调有平仄两体。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多数词人所常用。

  青帘:旧时酒店门口挂的幌子,多用青布制成。

  白洲:泛指长满白色花的沙洲。唐李益《柳杨送客》诗:处“青枫江畔白洲,楚客伤离不待秋。”

  彻:完结,指乐曲的终结。

  采菱讴(ōu):乐府清商曲名,又称《采菱歌》、处《采菱曲》。

  沙岸:用沙石等筑成的堤岸。双袖:借指美女。

  画船:装饰华丽的游船。

  一竿(gān):宋时京师买妾,一妾需五千钱,每五千钱名为“一竿”。李煜《渔父》:处“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故此处之“一竿”亦可指渔人。

  赏析:

  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月,容若扈驾南巡,目睹了江南的湖光山色,尽享自然情趣,感慨之下作下此词。

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注释:

  1。此诗张《笺》编于大中十一年(857),云:"’新知遭薄俗’谓郑亚李回辈;’旧好隔良缘’谓子直(令狐绹)不能久居京师,翻使穷年羁泊。自断此生已无郭震、马周之奇遇,诗之所以叹也。味其意致,似在游江东时。

  2。《宝剑篇》:张说《郭代公行状》:"公少倜傥,廓落有大志,十八擢进士第,判入高等,授梓州通泉尉。则天闻其名,驿征引见,令录旧文,上《古剑篇》,览而喜之。"郭忠恕《汗简》云:"《郭元振文集序》:’昔于故邺城下得异剑,上有古文四字云:请俟薛烛。因作《古剑歌》。’"按《古剑歌》借古剑尘埋寓怀才不遇之意,有句云:"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狱边。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杜甫《过郭代公故宅》:"高咏《宝剑篇》,神交付冥漠。"商隐此引郭元振事,自叹怀才不遇。

  3。羁泊欲穷年:卢思道《为高仆射与司马消难书》:"羁泊水乡,无乃穷悴。"庾信《哀江南赋》:"下亭飘泊,高桥羁旅。"穷年:终生。

  4。黄叶句:自喻飘零如风雨中的黄叶。

  5。青楼:富贵人家。

  6。新知两句:冯注:"新知谓婚于王氏,旧好指令狐。遭薄俗者,世风浇薄,乃有朋党之分,而怒及我矣。"

  7。心断句:《旧唐书·马周传》:"西游长安,宿于新丰逆旅,主人唯供诸商贩,而不顾待周。遂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主人深异之。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即日召之……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六年,授监察御史。"此引马周事,自叹生不逢时,已无知遇之望。

  8。销愁句:《汉书·东方朔传》:"销忧者莫若酒。"又曹植《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又王维《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

  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凄凉羁泊,以得意人相形,愈益难堪。风雨自风雨,管弦自管弦,宜愁人之肠断也。夫新知既日薄,而旧好且终睽,此时虽十千买酒,也消此愁不得,遑论新丰价值哉?"刘、余《集解》:"此诗首尾用典,贴切自然,画出才士书剑飘零,英俊沉沦风貌。末联尤不露痕迹。

  翻译:

  我虽然胸怀匡国之志,也有郭元振《宝剑篇》那样充满豪气的诗篇,但却不遇明主,长期羁旅在外虚度著华年。黄叶已经衰枯,风雨仍在摧毁,豪门贵族的高楼里,阔人们正在轻歌曼舞,演奏着急管繁弦。新交的朋友遭到浇薄世俗的非难,故旧的老友又因层层阻隔而疏远无缘。心中想要断绝这些苦恼焦烦,要用新丰美酒来消愁解闷,管它价钱是十千还是八千。

  赏析

  风雨,语义双关,既指自然界风雨,更喻人世间风雨。

  李商隐一生羁旅漂泊,宦海沉浮,不得重用,饱尝世态炎凉。遂借风雨以起兴,抒发抑郁悲愤之情。这种写法是常见的。作者的高超之处是在首尾两联皆用本朝典故,以马周、郭震两人见召重用成为名臣,与自己的怀才不遇、漂泊无归形成强烈的对比。用事寓意深微,贴切自然。既表现了自己不甘沉沦、意欲匡时济世的胸怀,又流露了对初唐开明政治的欣慕之情。

  此诗也是李商隐自伤怀才不遇,写交游冷落的苦闷之情的。诗人以《宝剑篇》自伤不遇,郭震写《宝剑篇》而得武则天赏识,而作者自己虽有才华,却迪际凄凉,到处羁旅漂泊,终年无处可以寄托。自己身1什飘零,好象黄叶加上风吹雨打,而朱门达官却纸醉金迷、寻欢作乐。李商隐身处李、牛党争的夹缝中,“新知”、“旧好”们碰上冷薄的世风,没有好的机会,各自飘零,致使商隐交游冷落。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诗人只好借酒浇愁,即使酒价昂贵,也不惜沽饮几杯了。作者一生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四处漂泊寄寓幕府,穷愁潦倒,全诗喟叹深沉,词哀情苦。

原文翻译及赏析5

  送别

  作者:王维 朝代:唐朝

  【作品原文】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作品翻译】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美酒,想问问朋友你要去往哪里?

  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要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不会再追问,那里正有绵延不尽的白云,在天空中飘荡。

  【作品注释】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饮君酒:劝君饮酒。饮,使……喝。何所之:去哪里。之,往。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chuí)。

  归卧:隐居。南山:终南山,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陲:边缘。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但:只。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饮: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一、二句是说,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骑马并辔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人。下马之地也就是饯饮之地,大概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第二句设问,问友人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话,表露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爱护的深情厚意。送别者的感情一开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三、四句是说,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指出了友人归隐的原因,道出了友人心中郁积不平。至于友人不得意的内容,当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业上的怀才不遇,诗人没有明确写出,也不必写出,留以想象空间。这三个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一把钥匙。

  “但去莫复闻,白云无尽时。”结尾两句是说,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对隐居的欣羡;既有自己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又似乎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联系前面“不得意”三个字看来,在这两句诗中,更主要的是对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蕴含着自己对现实的愤激之情,这正是此诗的着意之处和题旨所在。

  王维这首《送别》用了禅法入诗,富于禅家的机锋。禅宗师弟子问斗机锋,常常不说话,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以求“心心相印”。即使要传达禅意,也往往是妙喻取譬,将深邃意蕴藏在自然物象之中,让弟子自己去参悟。王维在这首诗歌创作中吸取了这种通过直觉、暗示、比喻、象征来寄寓深层意蕴的方法。他在这首诗中,就将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感受凝缩在“白云无尽时”这一幅自然画面之中,从而达到“拈花一笑,不言而喻”,寻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原文翻译及赏析6

  原文: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译文

  像须贾这样的小人尚且有赠送绨袍的举动,可见范雎的世寒是多么惹人同情。

  现在的人不了解像范雎这样的天下治世贤才,只把他当成凡夫俗子看待。

  注释

  尚有:尚且还有。绨(tì)袍:用粗丝绸做成的长袍。

  怜:同情。范叔:范雎,字叔。战国杰期的范雎。由于须贾告状,他被毒打得几乎死去,后来逃到秦国当了宰相。须贾来秦,他特意以世穷的面貌去相见,须贾送绨袍给他御寒,他感到须贾还有故人之情,就宽恕须贾。出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天下士:天下豪杰之士。

  犹作:还当作。布衣:指普通老百姓。

  赏析:

  《咏史》是诗人高适创作于盛唐。这首诗是写于未入仕途之时,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因他自以为是“天下士”,却只得到个“封丘尉”,于是通过写古人赠绨袍的故事来比喻现在,表达了对有才华的贫寒人士得不到同情、重视的悲愤情绪。此篇虽题为“咏史”,实则是诗人借咏史来发泄自己的愤懑。

原文翻译及赏析7

  原文:

  作者:诗经

  朝代:先秦

  子之还兮,遭我乎狃之间兮。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子之茂兮,遭我乎狃之道兮。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狃之阳兮。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

  译文;

  你是那样矫健啊,与我相遇在峱山间啊。一同追着两只大兽撵啊,你作揖夸我身手便啊。你是那样高超啊,与我相遇在峱山道啊。一同追着两只公兽跑啊,你作揖夸我本领好啊。你是那样勇敢啊,与我相遇在峱山南啊。一同追着两只大狼赶啊。你作揖夸我技艺善啊。

  注释:

  ①还(xuán玄):轻捷貌。②峱(náo挠):齐国山名,在今山东淄博东。③从:逐。肩:借为“豜(jiān肩)”,大兽。毛传:“兽三岁为肩,四岁为特。”④揖:作揖,古礼节。儇(xuān宣):轻快便捷。⑤茂:美,指善猎。⑥牡:公兽。⑦昌:指强有力。⑧臧(zāng脏):善,好。

  赏析:

  此诗不用比兴,三章诗全用“赋”,以猎人自叙的口吻,真切地抒发了他猎后暗自得意的情怀。三章叠唱,意思并列,每章只换四个字,但却很重要,起到了文义互足的作用:首章互相称誉敏捷,次章互相颂扬善猎,末章互相夸赞健壮。首句开口便赞誉,起得突兀,真实地表达了诗人由衷的仰慕之情。他在峱山与猎人偶然碰面,眼见对方逐猎是那样敏捷、娴熟而有力,佩服之至,不禁脱口而出“子之还(茂、昌)兮”,这是发自心底的赞叹,“子”是对那位同行的敬称。次句点明他们相遇的地点在峱山南面的道路上。“遭”字表明他们并非事先约定,只是邂逅相遇罢了。正因为如此,诗人才会那样惊喜不已,十分激动。第三句说他们由相遇而合作,共同奋力追杀两只大公狼。这里诗人虽然没有告诉读者逐猎的结果如何,但是从他那异常兴奋的叙述中,可以猜想到那两只公狼已成为他们的捕获物,读者从中也似乎分享到了诗人的喜悦。最后一句是猎后合作者对诗人的称誉:“揖我谓我儇(好、臧)兮”,这里诗人特点明“揖我”这一示敬的动作,联系首句,因为诗人对他的合作者十分敬佩,所以他才为自己能得到对方的赞誉而引以自豪。吴闿生称此为“渲染法”(《诗义会通》)。

  全诗句句用韵,每章一韵,押在每句末尾第二字上:首章还、间、肩、儇为韵;次章茂、道、牡、好为韵;末章昌、阳、狼、臧为韵,句尾都以“兮”字收束,组成“富韵”,加上四、六、七言并用的参差句法,造成了舒缓的音节,读起来有一唱三叹的韵味,在《诗经》中堪称佳作。方玉润《诗经原始》引章潢的话评论说:“‘子之还兮’,己誉人也;‘谓我儇兮’,人誉己也;‘并驱’,则人已皆与有能也。寥寥数语,自具分合变化之妙。猎固便捷,诗亦轻利,神乎技矣。”

原文翻译及赏析8

  原文:

  豆蔻梢头春色浅,新试纱衣,拂袖东风软。红日三竿帘幕卷,画楼影里双飞燕。

  拢鬓步摇青玉碾,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颤。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

  译文

  豆蔻枝头浮现着浅浅的春意,闺中少女换上了新做的薄纱衣,和煦的春风轻拂着她长长的衣袖。红日高照,姑娘卷起帘幕,只见画楼阴凉处,燕子双双飞舞。

  见景思情,不由想起远方思念的人儿,于是插上用青玉磨成的步摇,戴上新颖别致的花枝,花叶上还缀有栩栩如生的蜜蜂,仿佛在起伏颤动。梳妆罢,她倚着栏杆凝望远处,只见那一片平坦如剪的芳草地上,仍不见他的身影。

  注释

  蝶恋花:词牌名。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豆蔻(kòu):植物名,又名草果。

  软:和暖。

  双飞燕:既表春来,古诗词中又常用作男女欢爱成双的象征或比喻。

  拢鬓(bìn)步摇:古代附在妇女簪钗上的一种首饰,上有垂珠,行步则摇动,故名。多以金玉为之。青玉碾:指步摇上的配饰以青玉细磨而成。

  缺样:此处指式样新颖,为普通式样中所缺少。

  蜂儿:指以制作精巧的蜜蜂为饰物。

  阑干:栏干。凝望:长时间眺望。

  烟草:指笼罩着如烟薄雾的春草。平如剪:似剪刀剪过一样平整。

  赏析:

  此词以委婉含蓄的笔调,写女子春日里见春燕双飞而自悲独居、油然怀远的情怀。全词感情曲折多变而又深婉不露,极尽婉约之美。

  开篇“豆蔻梢头春色浅”,巧妙地隐括了杜牧《赠别》诗中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既明写春色尚浅的初春时节,又暗指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这句是笔意双关,合写初春和少女。下两句则分写。第二句,写春天到来,天气和暖,闺中少女起床后换上新做好的薄薄的纱衣。第三句写和缓的春风徐徐拂动着薄薄纱衣的长袖,从服饰的描写中,使人想见少女楚楚动人的身姿。“红日”句开始微微透出春闺中孤寂无聊的气息。此句写红日高照的时刻,少女才春睡醒来,穿好衣服,慵懒地卷起帘幕。上片结尾一句,写生机勃勃的春燕楼阴中比翼双飞,轻盈自,这情景不由得触动了少女的情怀。春风中燕双飞,而春闺中人独居,人不如燕,虽然不明说“恨”字,而意中怨恨之情格外深沉。闺中人不及空中燕,这一反衬,悲慨之感顿出。

  下片写少女由双燕齐飞触发的怀人情思。过片三句写少女梳妆之精心和首饰之精美。步摇,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青玉碾”,指步摇上的饰物用青玉细细磨成的。极言首饰之华贵精致。所插花枝的式样新颖别致,是通常的式样中所没有的。缀以巧妙制作的蜜蜂,栩栩如生,花叶上起伏颤动。“独倚”句中的“独”字与上片的“双”相呼应。凝望,全神贯注的长时间地眺望。结尾一句写女主人公所盼望的人并没有出现,视野远处,只有“一川烟草平如剪”。以景结情,余韵袅袅,十分飘逸。必欲盛妆以后才倚阑眺远,可见她是满怀希望当天能盼到心上人儿归来的,但见到的还是只有那一平如剪的带着烟雾的芳草地。开始时越是满怀希望,而此时越是大失所望。可以想象得出少女极度失望的情状。此处以景收结,含蓄蕴藉,余韵深长。

  谢逸的词,既具花间之浓艳,复得晏欧之婉柔,此词即鲜明地体现了这一艺术风格。

原文翻译及赏析9

  原文: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

  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译文

  梦中进入了烟雨迷离的江南,走遍江南大地,也未能与离别的人儿相遇。梦境里离情消魂无处诉说,梦醒来更觉惆怅,消魂离情将人误。

  想要写一封书信向你诉说相思之情,可是大雁飞在上空,而鱼沉在水底,就算写成也无法寄去。缓缓弹筝抒发心中的离情别绪,移遍了筝柱也难把怨情抒。

  注释

  蝶恋花,又名“鹊踏枝”、“凤栖梧”。唐教坊曲。《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消魂:魂魄消灭。多以名悲伤愁苦之状。

  惆怅:因失望或失意而哀伤。消魂:一作“佳期”。

  尺素:书写用之尺长素绢,借指简短书信。素:白绢。古人为书,多写于白绢上。

  浮雁沉鱼:古代诗文中常以鸿雁和鱼作为传递书信的使者。

  终了:纵了,即使写成。无凭据:不可靠,靠不住。

  移破:犹云移尽或移遍也。破:唐宋大曲术语。大曲十余遍,分散序、中序、破三大段。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破,犹尽也,遍也,煞也。

  赏析:

  起首三句:“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是说梦游江南,梦中始终找不到离别的“心上人”。“行尽”二字,状梦境倏忽和求索之苦;求索之苦又反映思念之深,出于梦中的潜意识活动,深更可知。“烟水路”三字写出江南景物特征,使梦境显得优美。上下句“江南”叠用,加深感情力量。接着两句:“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这两句写得最精采,它表示梦中找不到“心上人”的“消魂”情绪无处可说,已经够难受;醒来寻思,加倍“惆怅”,更觉得这“消魂”的误人。“消魂”二字,也是前后重叠;但在重叠中又用反跌机势,递进一层,比“江南”一词的重叠,更为曲折,自然也就倍增绵邈。这种以反跌为递进的句法,词中也不多见。

  词之上片,写梦中无法寻觅到离人。下片转写寄信事。起三句:“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说的是写了信要寄无从寄出,寄了也得不到回音。相思之情,真到了无可弥补、无可表达的地步了,那只好借音乐来排遣。结尾两句:“欲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用的乐器是秦筝。古筝弦、柱十三,每根弦有柱支撑,“柱”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高,弦急则高,弦缓则低。他借低音缓弦抒发伤别的情怀,移遍筝柱不免是“断肠”之声。

  以“缓弦”、“移柱”来表达其“幽怀难写”,可见以行动写心理,自有其妙处。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称小晏亦是“古之伤心人”,所以写出来的词,“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这首词就有这种淡而有味,浅而有致的独特风格。

原文翻译及赏析10

  原文: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

  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

  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译文

  在诸将都谈论封侯之事的时候,我独倚高楼,和着竹笛,放声长歌。世事在风吹雨打中悄然而逝,刘裕在重阳登临戏马台,与群臣宴会的盛景已一去不复返了。

  快快畅饮不要留下,酒味醇香依旧。花在老人头上羞笑,白发簪花不消解忧愁。

  赏析:

  原序: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

  这首词是作者的一首绝笔词。词中对自己一生经历的风雨坎坷,表达了无限深沉的感慨,对功名富贵予以鄙弃,抒发了纵酒颓放、笑傲人世的旷达之情。

  词的开头两句就描绘了一组对立的形象:诸将在侃侃而谈,议论立功封侯,而自己却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长歌。对比何等鲜明,大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的意味。

  在封建社会中,封侯显贵历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但在作者眼中,这一切都只是梦幻一场,所以他此时只在一边冷眼旁观,沉醉在音乐之中。这一组对比用反差强烈的色调进行描绘,互为反衬,突出了词人耿介孤高的形象。此词借助笛声与歌声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悠长深远的意境中,超然之情蕴含于这不言之中,自有一种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吹笛倚楼”用唐赵嘏《长安秋望》诗中的名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正切本词写重九登高远望之意。

  “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一切的是非得失、升沉荣辱,都淹没在时光流逝的波涛中。“休休”,算了吧,还有什么可说呢!即使是象宋武帝刘裕在彭城戏马台欢宴重阳的盛会,也成为历史的陈迹而一去不复返了。用“戏马台”之典正切重阳宴集之题,而“金络头”,用鲍照《结客少年场行》“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既切戏马台之马,又照应开头说封侯的“诸将”。作受受佛老思想的浸润,人生观中有着消极虚无的一面,随着政治上的连遭打击,这种思想时有流露。这里表现的就是这种思想感情,但更为含蓄深婉。

  下片遂转而为开朗达观。词人举杯劝酒:“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一作“酒似今秋胜去秋”)。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还是开怀痛饮,莫辜负这大好秋光和杯中酿。以功名之虚无,对美酒之可爱,本于晋人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之语(见《世说新语·仕诞》)。古人咏重九,常由美酒而兼及黄花,作者沿用此法,却又翻出新意。他运用拟人手法,借花自嘲。词人老兴勃发,插花于头,而花却笑他偌大年纪还要簪花自娱。其造语则是脱胎于苏轼的两句诗:“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吉祥寺赏牡丹》)词人热爱生活的不服老精神跃然纸上,他并不因处境的拂逆和年事的增高而消沉,相反觉得秋光和美酒都与去年不殊,表现出开朗豁达的胸襟。

  这首词“以诗为词”的创作方法,从遣词造句到意境格调都体现出诗的特点。这首词不借助景物渲染,而直抒胸臆,风格豪放中有峭健。

原文翻译及赏析11

  原文:

  珠碎眼前珍,花凋世外春。

  未销心里恨,又失掌中身。

  玉笥犹残药,香奁已染尘。

  前哀将后感,无泪可沾巾。

  艳质同芳树,浮危道略同。

  正悲春落实,又苦雨伤丛。

  秾丽今何在,飘零事已空。

  沉沉无问处,千载谢东风。

  译文

  眼前珠碎心如焚,世外花凋又在春。

  心头之恨尚未消,摧折仍是掌中身。

  前有哀愁后有感,悲绝无泪可沾巾。

  艳质丽人芳香树,浮危之道略相同。

  正悲春日树花落,又苦寒雨伤根丛。

  盛季繁茂今何在?世事飘零已成空。

  茫茫宇宙无问处,悠悠千载辞东风。

  注释

  珠碎:比喻儿子夭折。

  花凋:指昭惠后之死。

  掌中身:这里指大周后娥皇。娥皇善歌舞,通音律,故以“掌中身”喻之,意谓体态轻盈,可在手掌上舞蹈。

  玉笥(sì):华美的盛衣食之竹箱。笥,盛衣物或饭食等的方形竹器。

  香奁(lián):妇女妆具,盛放香粉、镜子等物的匣子。

  前哀:指李煜次子早夭。将:连词,与,共。

  后感:指大周后新卒。

  艳质:艳美的资质。古时常用来指代美人,这里指大周后。

  芳树:泛指嘉木。这里指代李煜次子仲宣。

  浮:过甚。危:凶危。

  雨伤丛:喻昭惠后早逝。丛,花丛。

  秾(nóng)丽:艳丽。

  飘零:木叶坠落离散,比喻身世坎坷多难。

  沉沉:深邃的样子。

  谢:辞别。

  赏析:

  《全唐诗》于题目下有注:“宣城公仲宣,后主子,小字瑞保,年四岁卒。母昭惠先病,哀苦增剧,遂至于殂。故后主挽辞,并其母子悼之。”由此可知,二诗是诗人为悼念儿子瑞保与妻子昭惠周后二人而作,是一组合悼诗。瑞保与昭惠卒于乾德二年(964年),这两首诗创作于此后不久。

原文翻译及赏析12

  原文: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葛屦五两,冠緌双止。鲁道有荡,齐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从止?

  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鞠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极止?

  译文

  南山巍峨高峻,雄狐缓步独行。鲁国大道宽阔,文姜冠此嫁人。既然嫁给鲁君,为何思念难禁?

  葛布麻鞋成对,冠帽结带成双。鲁邦国道宽广,公主经此嫁郎。既然贵为国母,何必眷恋故乡?

  种麻该当怎样?纵横耕耘田亩。娶妻该当如何?或要先告父母。既已禀告宗庙,怎容她再恣妄?

  劈柴应当如何?没有利斧不行。娶妻应当怎样,少了媒人哪成。既然姻缘已结,为何冠她恣纵?

  注释

  南山:齐国山名,又名牛山。崔崔:山势高峻状。

  绥绥(suí):缓缓行走的样子,或曰求匹之貌。

  有荡:即荡荡,平坦状。

  齐子:齐国的女儿(古代不论对男女美称均可称子),此处指齐襄公的同父异母妹文姜。冠归:从这儿去出嫁。

  止:语气词,无义。

  曷(hé):怎么,为什么;怀:怀念。一说来。

  屦(jù):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五两:五,通“伍”,并列;两,“緉”的借省,鞋一双。

  緌(ruí):帽带下垂的部分。帽带为丝绳所制,左右各一从耳边垂下,必要时可系在下巴上。

  庸:用,指文姜嫁与鲁桓公。

  从:相从。

  蓺(yì):即“艺”,种植。

  衡从:横纵之异体,东西曰横,南北曰纵。亩,田垅。

  取:通“娶”。

  告:一说告于祖庙。

  鞫(jú):穷,放任无束。

  析薪:砍柴。

  匪:通“非”。克:能、成功。

  极:至,来到。一说恣极,放纵无束。

  赏析:

  作者开篇描写雄狐对伴侣的渴望,用意在于影射齐襄公对文姜的觊觎之心。作者以南山和雄狐起兴,展示出一种高远深邃的画面:山高树茂,急切的雄狐四处穿梭,叫声连连。不仅把诗的背景拉得极其宏大,让人感到诗作肯定包含丰富的所指,又将齐襄公渴切的思想状态描摹殆尽,让其丑恶嘴脸暴露无遗。章末,又用反问进行了讽刺:“既然已经出嫁了,为什么还对那段私情念念不忘呢?”即是在问文姜,也是在问齐襄公,一箭双雕,意味深长。

  第二章还是诉说前事,但在表达上更进一步。作者影射齐襄公和文姜xx的无耻行为时,从寻常事物人手,描述鞋子、帽带都必须搭配成双,借以说明世人都各有明确的配偶,所指明确而又表达隐晦,既达到讽刺对象的效果,又显得不露端倪一后半部分与第一章相似,使情感力度得到更深一步加强。

  第三、四章转换角度,发表对鲁桓公的议论:作者成功运用“兴”的手法,以种麻前先整理田地、砍柴前要先准备刀斧这些日常劳动中的必然性,来说明娶妻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再进一层针砭实际,说明桓公既已明媒正娶了文姜,而又无法做文姜的主。放任她回娘家私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都被搁浅、践踏,显得庸弱无能,文姜的无视礼法、胡作非为也跃然于纸上。

  这首诗的风格同《诗经》十五国风中的绝大部分作品一样,是一首群众创作的民歌,其特点也是每一章节除少数词语略作更换外,基本的语词句法都是相同的,特别是每章的最后二句,句法语气完全一样,只有一二个字的变化,其含义也相似或相近。这正是便于反覆咏唱,易于记忆吟诵,寓意比较单纯的民歌式作品。此外,从这首诗里,也反映了男女婚姻必须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的封建礼教,早在二三千年以前就已经深入人心了。

原文翻译及赏析13

  [先秦]佚名

  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兮。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峱之阳兮。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对面这位大哥身手真敏捷啊!我进山打猎和他相逢在山凹。并肩协力追捕到两头小野兽,他连连打拱作揖夸我利落啊!

  对面这位大哥身材长得好啊!我进山打猎和他相逢在山道。并肩协力追捕到两头公野兽,他连连打拱作揖夸我本领高!

  对面这位大哥体魄好健壮啊!我进山打猎和他相逢在山南。并肩协力追捕到两匹狡猾狼,他连连打拱作揖夸我心地善!

  注释

  还(xuán):轻捷貌。

  峱(náo):齐国山名,在今山东淄博东。

  从:逐。肩:借为“豜(jiān)”,大兽。《毛传》:“兽三岁为肩,四岁为特。”

  揖:作揖,古礼节。儇(xuān):轻快便捷。

  茂:美,指善猎。

  牡:公兽。

  昌:指强有力。

  臧(zāng):善,好。

  赏析:

  此诗不用比兴,三章诗全用“赋真,以猎人自叙的口吻,真切地抒发了他猎后暗自得意的情怀。三章叠唱,意思并列,每章只换四个字,但却很重要,起到了文义互足的作用:首章互相称誉敏捷,次章互相颂扬善猎,末章互相夸赞健壮。首句开口便赞誉,起得突兀,真实地表达了诗人由衷的仰慕之情。他在峱山与猎人偶然碰面,眼见对方逐猎是那样敏捷、娴熟而有力,佩服之至,不禁脱口而出“子之还(茂、昌)兮真,这是发自心底的赞叹,“子真是对那位同行的敬称。次句点明他们相遇的地点在峱山南面的道路上。“遭真字表明他们并非事先约定,只是邂逅相遇罢了。正因为如此,诗人才会那样惊喜不已,十分激动。第三句说他们由相遇而合作,共同奋力追杀两只大公狼。这里诗人虽然没有告诉读者逐猎的结果如何,但是从他那异常兴奋的叙述中,可以猜想到那两只公狼已成为他们的捕获物,读者从中也似乎分享到了诗人的喜悦。最后一句是猎后合作者对诗人的称誉:“揖我谓我儇(好、臧)兮真,这里诗人特点明“揖我真这一示敬的动作,联系首句,因为诗人对他的合作者十分敬佩,所以他才为自己能得到对方的赞誉而引以自豪。吴闿生称此为“渲染法真(《诗义会通》)。

  全诗句句用韵,每章一韵,押在每句末尾第二字上:首章还、间、肩、儇为韵;次章茂、道、牡、好为韵;末章昌、阳、狼、臧为韵,句尾都以“兮真字收束,组成“富韵真,加上四、六、七言并用的参差句法,造成了舒缓的音节,读起来有一唱三叹的韵味。这种一唱三叹、反复咏唱的手法,对强化主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原文翻译及赏析14

  原文: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译文

  独悬天空在一轮圆月,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在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

  绵延曲折起伏在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华丽在绮席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柔美。

  秋天在深夜里高悬着在一轮明月,照耀着幽深人少在山林。夜空中月光皎洁,群星稀廖。

  夜空明月高悬,照耀着幽深寂静在山林。夜空中月光皎洁,群星稀疏。

  注释

  梁武帝诗:“慅慅孤月帷。”

  何逊诗:“寒江复寂寥。”庾肩吾诗:“高楼开夜扉。”

  如月赋》:“委照而吴业昌。”郊祀歌:“月穆穆以金波。”

  如六韬》:“纣时以绮为席。”邹阳如酒赋》:“绡绮为席。”“绮逾依”:(席子上在)光彩更加柔美。

  如释名》:“月缺也,满则缺也。”陶弘景诗:“空山霜满高烟平。”"未缺“:指月圆。

  如淮南子》:“高悬大镜。”如月赋》:“列宿掩缛,长河韬映。””列宿“:指众星。

  何逊诗:“独守故园秋。”如杜臆》:松桂发,犹言松菊犹存。张正见诗:“松桂此真风。”

  傅玄诗:“皎皎濯清辉。”如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结联本之。”胡应麟曰:杜有太巧类初唐者,如“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有太纤近晚唐者,如“雨深荒院菊,霜倒半池莲”。

  赏析:

  全诗一直在写月,角度不断变化,意境开阔,但清冷寂廖,抒发了作者面对明月时孤独和对远方亲人真切的思念。

  首联从天上月、江上波到门上月光的闪动,视角不断转换,写出了一个活脱脱的生动传神的月亮。

  颔联诗人从江楼上俯视长江上的月色,又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

  颈联诗人的视线从室内转到了室外,接着诗人又仰望星空。

  尾联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这是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也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何的告慰。

  全诗意境宏大、清冷寂静,从天上写到地上,从江上写到屋里,从眼前写到山林,从身边写到万里之外。但无论怎么写月亮,写月光,都始终摆脱不了一种孤独与寂寞的感觉,作者远在他乡,根本无法与亲人团聚,只能借月亮遥遥地寄托一种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既然无法团聚,才会有万里共清辉的愿望。

原文翻译及赏析15

  原文:

  情若连环,恨如流水,甚时是休。

  也不须惊怪,沈郎易瘦,也不须惊怪,潘鬓先愁。

  总是难禁,许多魔难,奈好事教人不自由。

  空追想,念前欢杳杳,后会悠悠。

  凝眸。

  悔上层楼。

  谩惹起、新愁与旧愁。

  向彩笺写遍,相思字了,重重封卷,密寄书邮。

  料到伊行,时时开看,一看一回和泪收。

  须知道,□这般病染,两处心头。

  译文:

  感情就像成串的玉珠,悔恨如同流水,严重时是休。不必诧异,沈郎易瘦;也不必大惊小怪,白发先愁。总是很难禁止,许多魔难,你喜欢事教人不自由。空追想,想想前欢杳杳,后来悠悠。

  目不转睛的凝望。后悔上层楼。只是引起惆怅,新愁压住旧愁。向彩笺写遍,相思字了,重封卷,密寄书信。考虑到他走,时时开看,一看一回和眼泪收。要知道,这般的心病,两人心头。

  注释:

  连环:连结成串的玉环,比喻连续不断。流水:流动的水,形容流逝的岁月。

  惊怪:感到惊异奇怪。沈郎:指南朝梁沉约,亦借指腰肢瘦损之义。潘鬓(bìn):晋潘岳《秋兴赋》序:“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后因以“潘鬓”谓中年鬓发初白。

  好事:特指男女欢会或婚配。

  追想:犹回想。杳杳(yǎo):指渺茫。悠悠:指思念貌;忧思貌。

  凝眸:注视;目不转睛地看。惹起:引起。新愁:新添的忧愁。

  相思:彼此想念。后多指男女相悦而无法接近所引起的想念。

  伊行:她那里。

  赏析:

  这首词托男女之情恨,抒极不平的心曲。正如《赤壁赋》中所言:“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这首词婉转言情,以铺叙手法写相思。这是苏东坡学柳永作词的一个明征,当为作者早期作品。

  “情若连环,恨如流水”,起调是一组并列对句,以连环、流水为比,说此“情”、此“恨”不断无休。

  接着以一组扇面对句,说相思的具体情状。依律,这组扇面对句,当以一领格字提起,此处连用两个“也”字,用以铺排叙说,一曰瘦,有如宛约一般,腰围减损,再曰鬓发斑白,有如潘岳一般,因见二毛而发愁。“总是”二句,却以散句入词,接下句,均为直说,点明上文所说“瘦”与“愁”的原因,是“好事教人不自由”。“好事”,当指男女间欢会等情事。因为时时刻刻惦记着这许多情事,无法自主,所以才有这无穷无尽的“情”与“恨”。最后,词进一步点明,主人公所“追想”的“好事”就是“前欢”与“后会”,前欢已是杳无踪迹,不可追寻,而后会又遥遥无期,难以预卜。“杳杳”、“悠悠”,与“连环”、“流水”相呼应,将所谓“情”与“恨”更加具体化。上片说的全是主人公一方面的相思情况。

  下片变换了角度与方位,既写主人公一方,又写对方,并将双方合在一起写。“凝眸。悔上层楼。谩惹起新愁压旧愁。”是过片。一方面承接上片所说相思情景,谓怕上层楼,即害怕追想往事,惹起“旧愁”;一方面启下,转说当前的相思情景,新愁与旧愁交织在一起。词作说当前的相思情景,先说主人公一方,说主人公如何写情书,写好情书如何密封,封好以后如何秘密投寄。“写遍”、“字了”,谓其如何倾诉衷情,将天下所有用来诉说“相思”的字眼都用光了。

  “重重”,谓其密封程度,“密”,既有秘密之意,又表明数量之多,一封接一封,相距甚密。同时,词作说相思,还兼顾对方,料想对方接到情书,当如何时时开看,“一看一回和泪收”。“料”字明谓假设。主人公从自身的相思,设想对方的相思,写了对方的相思,反过来,更加增添了自身的相思。“这般病染,两处心头”说,这种相思要不得,两处挂心,将更加难以开解,道出了双方的共同心病。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已尽而味有余。

  这首词善铺叙,常常在有条理、有层次的铺陈之后,突然插入一笔,由一方设想另一方,构成错落多致之意韵,婉转传情。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大学英语四级满分作文范文欣赏   第一篇:  作文题目:  Intelligence-Nature or Nurture  1) ...
常用英语问候语大全   How are you?你好吗?  Nice to meet you.很高兴见到你,常用英语问候...
我的旅行计划 My trav... 我的旅行计划 My travel plan英语作文 篇一My Travel PlanI have a...
531行动计划心得体会 531行动计划心得体会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该好好计划一下接下来的工作了!那...
雨水的谚语 有关雨水的谚语(精选100句)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谚语很是熟悉吧,...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
“薰香自烧”的意思 “薰香自烧”的意思 成语拼音: [xūn xiāng zì shāo] ...
吴承恩的名言名句 关于吴承恩的名言名句  1、一窍通,百窍通。  2、避色如避仇,避风如避箭。  3、独有一枝红,秋晚...
“自命清高”的意思 “自命清高”的意思 成语拼音: [zì mìng qīng gāo] ...
游西山村阅读答案淮安 游西山村阅读答案淮安  《游山西村》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作者少有的基调比较明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