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提诺的审美梯级上升理论探析论文
创始人
2025-06-17 16:16:36
0

普罗提诺的审美梯级上升理论探析论文

  摘要:作为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更多地继承了柏拉图的审美理念,并以三一本体学说为基础,描述了如何从最低等的美上升到美自身的梯级上升的审美历程,即从物体美到灵魂美,再到理智美(美本身),最后回到美之本原的太一,强调了只有在与神相合一的神秘主义的宗教迷狂中才能达到至高至纯的审美境界。普罗提诺就是座桥,通过这座桥,古代美学和中世纪,乃至近现代美学相连。

  关键词:普罗提诺;三一本体;物体美;灵魂美;理智美;太一;神

  普罗提诺(Plotinus,约204—270)是新柏拉图主义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是从古希腊哲学、宗教和美学到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美学的重要桥梁。作为古代美学的集大成者,在他的著作中“比我们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可以找到更加完整的美学”。本文主要依据普罗提诺的原著《九章集》中论美的章节I.6和V.8及其相关章节,结合他与柏拉图审美思想的关系入手,围绕如何获得美以及审美的最高境界的问题阐述普罗提诺的审美梯级上升理论,并简要指出其美学思想的实质及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三一本体

  普罗提诺的本体论学说主要是由太一、理智和灵魂三个源初本体构成的三一本体学说,这也是其审美梯级上升理论的本体论依据。

  在普罗提诺的有等级的三一体中,首要的本体就是“太一”(to en)。它是最高的终极本原,是第一者,它无所不在,它就是至善,就是上帝。它是纯粹的“一”,是单纯的、绝对的、自足的、完美的、永恒和无限的。太一是“万物的本原”(VI.9.5)。“万事万物的创生力量”,(III.8.10)太一通过“流溢”创生万物,但太一并不直接创造出可感的事物。从太一直接流溢出来的东西是理智。理智(Nous)是第二个本体,第二位的神,它是思维着的本体,又是生命的本原。理智的基本规定性是“一-多”。一方面理智作为最靠近太一的本体,在最大程度上分有了太一的单纯性;另一方面,理智作为一个被产生出来的东西,不能再保持像太一那样的与自身原初同一的、绝对的统一性或单纯性,而是包含着某些原初的区分,所以它又是“多”,但这种多是被牢牢地固定在与“一”的关系之中,一个“一”可控制的“多”。因而理智具有双重的活动,一方面,由于本性使然,理智看向它的来源,静观太一、趋向太一;另一方面,理智又从自身流溢出灵魂。灵魂(psyche)是“理智的影像”,也是神圣永恒的,是第三位的善。它的基本规定是“一和多”。就形式而言,灵魂是一,因为它分有了理智的理念,是普遍的和统一的,而说它是“多”则在于它体现或者散布于具有不同生命的诸多个别事物而形成的个别灵魂或个别形式。这个特征最为明显的表征就是灵魂具有欲望。灵魂总是欲求着移向不同于自己的外在对象,欲求着与自身的分裂。正是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灵魂总是永不停歇地活动。灵魂的活动有两个方向,一是看向理智时,就向上趋向于理智,并效仿理智的永恒不动而在静观中宁静下来;二是看到比自己更低级的质料时,便向下运动。并与质料相混合,形成可感事物,由此创生形体世界。形体世界的诸物都是由形式和质料复合而成的。这个形式来自于理智世界,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形式的影像;这个质料是非实是,是不可见的,没有任何的性质和规定性,与缺乏相同一,它就是绝对的否定,就是恶。因而虽然这个可感的世界在整体上是美的,但却是一个杂多的世界,一个有着恶的世界。

  太一、理智和灵魂本体是三个不同的源初本体,共同构成神圣的三一体。从太→→→理智→→灵魂本体→→形体世界,这是一条下降之路,诸种实在和事物由高级到低级被创造出来,从而完成了太一创生万物的流溢过程。与此相反,又必然会有一条相反方向的上升之路,下降到形体世界的灵魂沿着形体世界→→灵魂本体→→理智→→太一又回归自己的神圣本源。在普罗提诺看来,上升之路更为重要,因为坠入形体世界的灵魂遭到污染而堕落了,它必须离开可感世界回到他所从出的太一、至善那里。上升之路既是灵魂脱离邪恶的净化之路,也是灵魂审美观照的上升之旅,因为美本身就是理智、神,美的源泉就在于太一。但是,正如灵魂回归太一要经过若干个阶段,灵魂的审美历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必须按照一定的梯级逐步上升,才能达到美本身,回到

美的源泉。

  二、从物体美到理智美

  作为一个柏拉图主义者,在美学观上,普罗提诺更多地继承了柏拉图的思想。在《会饮篇》中,柏拉图借女先知狄奥提玛之口,描绘了由观看个别美的形体到一切美的形体,到灵魂的美,再到法律体制之美,再由体制之美到学问知识之美,最后观照到最高的美本身的梯级上升过程。但是如何从最低级的美上升到最高等的美本身,他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普罗提诺接着柏拉图的思路,用自己的理论回答了我们如何从最低等的美上升到美自身的问题。

  普罗提诺在I.6“论美”一开始就研究了最低等的美——物体美。他认为物体的美在于物体(质料)分有了美的形式(edios),分有了来源于神圣者的形式。当人一看到物体时,人的心灵就领悟到这样一种形式美。认识它,欢迎它,似乎和它很契合。(I.6.2)显然,普罗提诺在坚持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同时,吸取了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说。形式或者使一个单纯的或各部分同质的东西(质料)在全体上显得美,或者把一个复杂事物的各部分加以组织安排,结合成整体,使各部分和全体都美。但他不同意柏拉图认为物体美是没有多少意义的观点。柏拉图认为现实中个别的有形体的物体美,是最低层次的美,都因分有和模仿理念而存在,分有者和模仿者相对于它们所从出的本体来说,其意义和价值是微弱而可以忽略的。因而在他看来,我们应该抛开物体的美、远离感性事物的美,而只留意最高级的美的理念。与之相反,普罗提诺却肯定了在我们的形体世界中有美的存在。他说,物体美“主要诉诸于视觉,但就诸语词的组合和各种音乐而言,也可以发现于我们所听到的事物上。”(I.6.1)显然,普罗提诺没有否认自然物体所具有的美之价值,正像塔塔尔凯维奇所肯定的,“普罗提诺的美学虽然是唯灵论的,却又不以人为中心。他并未把它仅仅看成只是人的灵魂。自然比人包含着更多的精神性力量和创造性力量。它们甚至不需要艺术家的介入也可以发挥作用。” 然而,物体的美毕竟是一种低等级的美,而且物体之所以美并不是出于它们本身,而是由于灵魂美,换言之,物体之美依赖于灵魂美。灵魂的美“不在体积的雄伟壮大,而在于学问,在于生活方式,总而言之在于心灵”。(V.8.2)它“不是感官所能感觉到的,而是要依靠心灵才能观照它、判断它”。(I.6.4)对于感性事物的美,需要依赖眼睛等感官才能判定它们的美。而对于灵魂美,并不一定需要感官,灵魂凭借自身的观照能力就可以见到并判断事业、学术、正义和节制等有多么美。灵魂的美的确是更真实、更高等的美,见到这种美时,人产生的情绪就是心醉神迷,是惊喜,是渴念,是爱慕和喜惧交集。当你认识到一个人的德性时,你会击节赞赏,而不管他的脸孔是美是丑;也许他的脸是丑的,可你并不会计较他的外貌,而只去注意他内在的美。但灵魂的美并不是美本身,因为人的灵魂往往由于感性欲望和对物质的迷恋,使灵魂蜕化变质,从而迷失自己的本性,变得丑恶了。就像一个人掉到了污泥里,就显不出他原有的美,而只能看到他所沾染的污泥。因此美是需要净化的,灵魂要经过一番德性的净化,摆脱低级情趣和对肉体的屈从,才能把因坠入身体所沾染的一切清洗掉,才能抛弃掉从另一种异己的东西得来的丑恶,获得灵魂美。(I.6.5)

  在普罗提诺看来,只有理智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物体美和灵魂美仅仅是对这种美的准备。当灵魂经过德性的`净化后,就变成了形式和理性,脱离了形体,上升到理智的世界,理智和理智之物就是它的美,而不是另外的美,因为也只有在它完全与理智一致的时候,它也才是真正的灵魂。因而说灵魂成为善和美的事物就是使它变得和神相似,这是正确的,因为美以及一切诸实是者都是从神而来的。(I.6.6)神是美的源泉,是一切和美相类似的事物的源泉。所有的神都是庄严的、美丽的,他们的美是不可言状的。神之为神不在于他们有美丽的形体,而是因为他们具有理智。他们肯定是美的也只因为他们就是神。因为他们不是时而智慧时而不智,而是无论在什么时候神都总是在平静坚定和纯粹的理智中闪出智慧的光辉。(V.8.3)“神自身就是理智,神的本质就是理智。”(V.8.4)神,或者理智就是美本身,因而我们先前所说的美都是由于美本身的存在,都是对美本身的分有。换言之,灵魂因理智而美,而物体则因灵魂而美。那么,理智呢,理智因何而美?

  三、美在于至善

  理智虽然就是美本身,但理智之所以美则在于太一,上帝和至善。那么,这里就需要说清楚美和善之间的关系,才能明白既然已经抵达了美本身,为什么还要上达至善?

  普罗提诺一方面从太一和理智是两个不同的源初本体出发,把美本身和至善相区别。他说,“如果把理智和至善相区分,那么也就需要区分美和善:美在形式所在的地方,而善则超越其上,是美的源泉和来源;要不然我们就要把至善和原初的美放在同一个层次上。但无论如何,美是处在理智世界。”(I.6.9)在V.5.12中,普罗提诺又说道,“美是第二位的”,“美本身是较年轻者,而至善是年长者”,“至善本身不需要美,而美则需要它”。普罗提诺之所以强调美和善的区别有两个原因。其一,美是有等级的,而善却超越了事物的等级秩序。美代表或象征了事物的秩序,由物体美到灵魂美,再到理智美,实际上也就是由物体上升到灵魂、理智之事物的等级序列。至善是万物的最初源泉和终极目的,它不处在这个事物的等级序列之中,或者说超越了这个等级序列,因而它不同于美,高于美。其二,美是灵魂可以直接欲求的目标,而善则需要经过不同的等级序列的美之上升才能够达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说是一个“爱美者”。人们一般首先对那些感性的美产生欲求,并通过物体美而上升到对灵魂美和理智美的追求,最后达到对善的追求和静观。

  另一方面,普罗提诺又从太一、理智和灵魂是个统一的三一体出发,把美和善相等同。他说“美也就是善,从这至善里直接产生出的理智是美的;理智把美赋予灵魂。而其他一切事物,比如美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之所以能是美,都是由于灵魂在那些事物上印上了自己的形式。灵魂还是可感世界的美创造者,它使物体获得了可以言说的美。”(I.6.6)人所能体验到的最高的美就是善,作为善,它是人所向往和欲求的对象,也是万物所依、所求、所是、所活、所思的东西,因为它是生命、理智和存在的原因。对还没有看到至善的人,因为认识到它是善的,所以就会渴望着它;而看到它的人,就会为它的美而惊叹,感到强烈的爱慕和惊喜交加,渴望和它合为一体。为了它,灵魂必须经过最艰辛最剧烈的斗争;为了它,灵魂必须付出一切的努力。才能够分享到这种最优美的观照。谁能达到这种观照,谁就会享有幸福,谁达不到这种观照,谁就是真正不幸的人。

  那么,通过什么方法才能观照到美本身,获得那种无与伦比的审美境界呢?普罗提诺提出的方法是闭目内视,“闭上双眼,转向另一种观看的方法,并激活它,这种方法人人都有,但是很少有人使用。”(I.6.8)这就要求“灵魂必须接受训练,首先要去观看美好的生活方式;然后观看美的作品,不是艺术家生产的东西,而是有德性的人的工作;然后观看产生这些美的作品的人的灵魂。那么,你如何才能看到善的灵魂所具有的那种美呢?回到你自身去看。”如果你还看不到自身的美,那就学雕刻家的做法,孜孜不倦地雕刻你的作品,去除多余的,把曲的雕直,把粗糙的磨平,直到德性的光辉照在你的身上,直到你看到圣洁的化身巍然安坐在纯洁的宝座上。如果你看到自己变成了这样一种光辉,那么你也就立刻变成了看(视觉)本身。你完全可以相信自己,你已经上升到了更高的领域,无需任何向导,只要你凝神观照,因为只有这种看,才能观照到那伟大的美。眼睛如果要看到对象,就要设法使自己和那对象相类似。如果眼睛还没有变得和太阳相像,它就看不见太阳;灵魂也是如此,它本身不美也就看不见美。如果一个人想要看见神和美,它就必须首先变得虔诚和美的。(I.6.9)“在观照中,我不是在物外,物也不在我外”,从而“见到物我合一,见物即是见我”。这样,人通过对自身灵魂的净化和闭目内视,就会变得像神一样,在一种神秘的宗教迷狂中获得真正的、纯粹的美,并与神相合一。

  因此,对普罗提诺而言,美就在于神,在于人神合一,美也就在于人。当我们认识了美也就是认识了我们自己,认识美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逐渐发现自己本性的过程。在灵魂入神的迷狂中,领悟到神的伟大,在与神的直接接触中观照到彼岸世界的美。这时,人也变成了神,或者说恢复了自己的神性,也就变成全然是美的。正因为你若不能变得美,你就不能观照到美;同样,你若不能成为神,你也就不能洞见到神的存在。观照美的历程最终是将人提升为神,肯定人有超越自身的可能性;认识美也就是认识到人自身的神圣性。“或者不如说,美就是实在(即真——引者),而其他非实在的东西就是丑。丑就是原初的恶。因此,对神而言,善和美的性质是相同的,或者说,实在、美和善是同一的。”(I.6.6)真、善、美的统一,不在于别的,就在于太一、理智和灵魂是个统一的三一本体。既然太一流溢出理智,理智又流溢出灵魂,太一、理智和灵魂就是统一的,那么随之而来的真、善、美也就是相统一的。就此而言,普罗提诺的美学并不是想要告诉我们关于美的一套艺术理论,而是强调灵魂如何沿着不同等级的美上升,或者说回归到本体世界,趋向太一。因而,他关于美的等级秩序实际上就是灵魂的回归之路,他的美学和他的本体论是一致的。

  普罗提诺就是西方美学史上的一座桥,通过这座桥,古希腊美学与中世纪美学相连,并延伸到了近现代西方美学。普罗提诺继承、汲取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斯多亚派的思想,为古希腊罗马美学画上了句号。与此同时,其哲学和美学思想又构成了中世纪基督教美学,尤其是奥古斯丁美学思想的重要因子,对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学理论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通过后两者渗透于近现代诸多美学家的思想中。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大学英语四级满分作文范文欣赏   第一篇:  作文题目:  Intelligence-Nature or Nurture  1) ...
常用英语问候语大全   How are you?你好吗?  Nice to meet you.很高兴见到你,常用英语问候...
我的旅行计划 My trav... 我的旅行计划 My travel plan英语作文 篇一My Travel PlanI have a...
531行动计划心得体会 531行动计划心得体会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该好好计划一下接下来的工作了!那...
雨水的谚语 有关雨水的谚语(精选100句)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谚语很是熟悉吧,...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
“薰香自烧”的意思 “薰香自烧”的意思 成语拼音: [xūn xiāng zì shāo] ...
吴承恩的名言名句 关于吴承恩的名言名句  1、一窍通,百窍通。  2、避色如避仇,避风如避箭。  3、独有一枝红,秋晚...
“自命清高”的意思 “自命清高”的意思 成语拼音: [zì mìng qīng gāo] ...
游西山村阅读答案淮安 游西山村阅读答案淮安  《游山西村》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作者少有的基调比较明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