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梅兰芳》观后感
创始人
2025-06-06 03:16:08
0

电影《梅兰芳》观后感(精选10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梅兰芳》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电影《梅兰芳》观后感 篇1

  12月4日晚,刚刚很有幸看了《梅兰芳》在沈阳的首映,两个半小时的作品,却丝毫不显得冗长,感觉很欣喜,同时这是今年自己看到的最好的一部片子。

  《梅兰芳》按照时间顺序分别讲述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均为50分钟左右长度,互相的关联性比较小,展现了梅兰芳先生三个的不同人生侧面。

  概括来讲,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梅兰芳(黎明 饰)背叛了长辈,取得了艺术上的辉煌;第二个故事讲述的是梅兰芳舍弃了爱情,达到了事业的顶峰;第三个故事讲述的是梅兰芳放弃了演戏,成全了爱国的理想。三个故事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成的《梅兰芳》电影。

  又是一个与京剧有关的影片,又是一个描绘“名伶”的旷世传奇,也许本片最大的看点就在陈凯歌如何突破《霸王别姬》,讲述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却又同样经典的故事。

  但自己看完整部电影,才发现原来被导演给“算计”了,因为在这部影片里,梅兰芳已经完全不是那个“不封魔不成活”的程蝶依,而完完全全变成了一个简单到像一张白纸的人物——梅先生骨子里只是个普通人,他只是想演好戏给大伙一个乐和,同时他要活的正直,活的单纯,活的简单——在众多对梅兰芳先生的描述方式中,陈凯歌选择了最保险的一种,你可以说他讲述得不够经典,但是绝对不会说他讲述得不够好。

  对生活最简单的追求——我们谁能够否认如此的一种生活态度?这恰恰是生命最高的存在状态也说不定。正因为梅兰芳先生致真致纯,才能够将人间百态演绎得惟妙惟肖,成为“伶人之首”——谁敢站出来反驳如上观点?

  但是影片仅仅这样演是完全不够的,因为没有足够的看点。这样一群不比主角逊色的配角人物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中最为出彩的是邱如白(孙红雷饰)一角,这个人物贯穿全戏的始终,也是整部戏里边最有看点的一个人。他是梅兰芳人生的启蒙老师,是梅兰芳事业的指导者与开创人,这个人物为了对艺术的追求,可以抛弃事业、抛弃命运、抛弃家庭、抛弃情感、抛弃生命,抛弃尊严,到了最后一个章节,他甚至为了对艺术的无止境追求而抛弃了整个的国家与民族——他才是《梅兰芳》里那个“不封魔不成活”的程蝶依!只是他与程蝶依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不会唱戏,他只能陶醉地在台下欣赏,然后大声地鼓掌叫好,这也就注定了他人生最后的悲剧。邱如白这个人物其实探讨的是艺术的最终存在价值与意义的问题,值得每一个人都来深思。

  然后比较重要的角色是梅兰芳的妻子福芝芳(陈红饰)与红颜知己孟小冬(章子怡饰)。这两个人物整体刻画得中规中矩,虽然出彩但是却略显淡薄,这和少年时代福芝芳(阿娇 饰)的戏份被删有着很大的关系,也可以说这是此部《梅兰芳》的最大遗憾所在,它直接削弱了整部影片梅先生的爱情线索!

  福芝芳作为童养媳成为了梅兰芳的妻子(影片这点没有说明),她深知自己存在的意义——维护一个公众的梅兰芳,成就他的艺术是高于一切的,她就是为此而存在的人。虽然她知道自己没有办法与梅兰芳心心相应,但是却清楚如何做才是对他最有利的,她穷尽自己的一生维护了梅兰芳的艺术与名誉。

  孟小冬在影片中的出现犹如惊鸿一瞥,同样作为京城名角,她与梅兰芳在艺术领悟上心心相印,具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梅兰芳也在孟小冬身上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爱情。两人人彼此欣赏,彼此相爱,可是却又不能在一起,因为梅兰芳不属于某一个人,他甚至不属于他自己,他只属于艺术,属于大家。

  “梅兰芳的孤独成就了他的艺术,谁夺走了他的孤独,谁也就毁掉了梅兰芳。”——这是整部影片里我最为感动的地方。这样的台词只有理解艺术,理解生命,理解理想与理解现实的人才能够写得出来。它讲述了梅兰芳这个人身上真正的矛盾所在,它也讲到了艺术的真正矛盾所在——离艺术越近,离幸福越远。不知道这是艺术的幸运,还是人生的悲哀。

  《梅兰芳》与《霸王别姬》不同,主角形象不再浑圆丰润,而是变得简单纯粹,京剧演出甚至也不是重点的表现内容,这虽然避免了对前作的重复,开拓了创新的渠道,但是同时也注定了此部影片不会成为陈导的最经典作品。不过回头想来,1000个观众心中有1000个梅兰芳的形象,也许这样讲述一个如此复杂如此丰富的梅兰芳形象,也不失为一个聪明的方法。毕竟作为《无极》之后陈导的翻身仗,此部作品已经绰绰有余了。

  作为今年黄金贺岁档的首部影片,《梅兰芳》的整体表现还是很不错的,更多的精彩还是留待大家到影院去慢慢体会吧。

  电影《梅兰芳》观后感 篇2

  从我的感受看来,《梅兰芳》这部电影应该是这几年以表现主义为主的中国电影浪潮后另一个开始。

  在台湾成长的我对于梅兰芳有着与内地观众不同的认识。然而在那个时代这么伟大的艺术家无论后来的人怎么解读他的故事,梅兰芳对我来说都是个值得去了解的传奇。尤其这几年呆在北京的时间多了,更可以明白人们为什么尊敬他。然而这么一则故事要以电影这么具象的平台重述一次,又在家属的关注之下这肯定是一件需要心思的工作。

  说大故事、拍大场面、卖弄中国元素为手法的中国大片经历了几个年头下来,观众都累了,而《梅兰芳》这部电影适时地把戏剧带回戏剧。陈凯歌先生的确是高手,尤其他刻意放弃所谓大导演们喜欢用的唬人手段,从而显现出他与其他导演的不同。即使是这么一个传记型的故事仍可读出属于陈凯歌先生的浪漫。我和许多看过《梅兰芳》这部电影的人有着相同的看法,前段少年梅兰芳实在是一气呵成、戏韵十足,看得十分过瘾,这段戏不但漂亮地为梅兰芳的故事开了个头,陈导演也巧妙不露痕迹地描述了那个乱世年代悲凉之美。然而我特别喜欢中段黎明与章子怡的演出,这不是一个曲折的爱情故事但两人用着较亲的表达方式成功地串联了这个头尾沉重的电影,原以为会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反而在这样轻描淡写的处理下更令人回味。

  看这个电影我也阅读出属于我自己的看法,接近观众的艺术永远是在接近观众思潮的变革中往前走,而变革往往是受到争议的,这与艺术家本身或者艺术家的团队的中心思想有着息息相关。梅兰芳的成功与他的天分和人格有关系,也与他周围经纪人等有关系。从个人到产业,同样的情况发生在现在进行式的我们的身上,一个歌手、明星、运动员与和他一块工作的团队加上这个时代对于这个产业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地互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看梅兰芳与他的经纪人邱先生之间累积出种种复杂的故事,不禁让我想起身边的事情来,不胜感叹!然而我不禁要问我们这个年代也能产生一个梅兰芳吗?

  电影《梅兰芳》观后感 篇3

  看完电影《梅兰芳》,怅然若失。

  全片结束时,黎明扮演的梅兰芳,一袭白衣,朝着众多仰慕者微微欠身,轻声道:“谢谢大家,都别跟着了,我要去扮戏了。”

  戏是好戏,词是好词,全片意境歌行至此,轻轻巧巧弄了个花腔,逝入云端,似有若无之间,也不失为一个好的结尾,可就是……,就是缺了点韵味,少了点劲道,这个梅兰芳,总不如我们想的,似乎也并不是影片所要交代的,陈凯歌对媒体的记者说:

  “在等着拍他(黎明)的时候,他一直在摄影棚的走廊里走来走去,右手撩起他的衣襟下摆,我看了很感动。对这样的演员,我们还能说什么?”

  似乎的确也无话可说,黎明并非是个不努力的演员,除他以外,当今世上再找一个 “梅兰芳”扮演者,恐怕至多也只是与他在伯仲之间。他在戏中,一直努力的靠近梅兰芳,以至于片中邱如白的扮演者孙红雷看完影片后第一时间打电话给他,告诉他,演得真好;以至于梅葆玖看完他的“梅兰芳”,表示有生之年,再不会授权给第二人去扮演梅兰芳。

  然而,这个梅兰芳,还是有其形而失其魂,似其貌而无其神。编剧严歌苓说,梅兰芳是一个温柔的抵抗者。要知道,梅兰芳抵抗的不是某个人,某种势力,某样困境,他抵抗的是一个时代。首先,要抵抗京剧从“老戏”向“新戏”转化时候,来自业界同行、广大票友的普遍置疑,甚或是明枪暗箭的诋毁,背负的是“输不起,一输就永不翻身”的压力;其次,要抵抗戏子从“下九流”向“有身份”转化时候,来自包括鲁迅、胡适、陈独秀在内的文化巨擘、社会主流声音的蔑视与不理解,背负的还是“输不起,一输就是永不翻身”的压力,他所抵抗的,是当时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他一个人走在时代最前端的时候,整个时代都在拖着他往回走。仅仅“温柔”是抵抗不了的,支持他拖着时代朝前的,必然有一股内在的无比坚定执着的力量,然而这在黎明身上看不到。

  黎明还是那个黎明,那个《甜蜜蜜》中的黎小军,那个《半生缘》中的世均,只是一个温文尔雅的知识分子,不是一个披荆斩棘的斗士,他学会了梅兰芳的妆容,学会了他的身姿手势,甚至学会了极具专业水准的京剧的身段台步,但是他没学到梅兰芳的斗志与魄力,因为他从来没有跟一个时代决绝过——恰恰从前有过一个决绝的人,演过一个类似的绝好的角色,只是可惜:世间已无张国荣。

  4月1日,张国荣从高楼上一跃而下,宣告了他与这个世界彻底的不妥协,在他留下的难以计数的角色中,最光彩照人的是《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同样是导演陈凯歌,评价张国荣的表演是这样说的:

  “张国荣必以个人感情对所饰演的人物做大的投入,方至表演上这样的境界。正是他的一个眼神,将《霸王别姬》迷恋与背叛的主题说尽了。”

  其实,一个导演对演员,不可能是“无话可说”。只不过也许,他了解到,多说也无用,因为表演到了一定境界,演得是骨子里的那股疯魔,除非再世为人,否则难以企及、无法复制。

  电影《梅兰芳》观后感 篇4

  虽然电影《梅兰芳》上映以来,褒贬不一,但因为陈凯歌以前拍的《霸王别姬》太过华彩,而梅兰芳这个人物又太有人格魅力,因此上忍不住花了银子,让自己沉浸在影院中静静地欣赏这部片子。

  凭心而论,这部片子拍的还是很认真的,虽然故事情节因为忠实于原著而略显僵硬,人物刻画因黎明的表演而稍显灵动不足,但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梅兰芳的风骨还是大致显现了出来。

  一直以来,艺术是纯粹的、超越时代的,还是时代大于艺术,一直饱受争议。前者的代表一如程蝶衣,以真性情演绎人间悲欢离合,为艺术痴狂,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而后者则像梅兰芳,追求的不止于艺术,还有人格的尊严与完善。我不懂京剧,窃以为四大名旦中他的地位最高,也许正是源于他身上的儒家风骨。

  为了使京戏更符合审美,更能打动人心,梅兰芳一直在进行温和而执着的改良,为此,他不惜和最尊敬的老师十三燕打擂台。在把旦角提升到和生角同样重要的地位中,梅兰芳的努力也功不可没。他谦逊待人,家里常年摆着流水席招待客人,不仅对艺术,还是对人格,他都要求十全十美。但因为伶人的地位,他又要时时受到行业规矩的限制、梅党的霸占甚至摆布,总有戴着纸枷锁的悲哀。如果他的一生就在这样的情境中度过,可以当得起一代名伶,但未必能成为一代宗师。从艺人到艺术家总需要一种风骨。而在梅兰芳,这风骨在“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的国难之时,恰恰展现出来。“不唱”,面对侵略者的威逼,他平静如往常,简单干脆的拒绝,用沉默与蓄须进行抗争。我想,梅兰芳当时未必会想到若干年后,他会被推举为新中国的楷模,顺应时代的英雄。他只是依着自己的心,真正做了回自己的主人。

  “有谁想看一个弄脏了的梅兰芳!”在他看来,为入侵者唱戏,无异于人格的侮辱。如果他把艺术看做生命,那么民族与人格的尊严比性命还要重。在此之前,他将儒家的风骨融在戏中,戏也就有了风骨。在此之后,他为正义而牺牲了艺术,才成为真正的一代大师。

  有趣的是,戏里几个配角看起来都比梅兰芳强硬,十三燕是有名的“输不丢人,怕才丢人”的'爷们儿,邱如白是“只管一万,不管万一,才不会输”的斗士,两位女性也是个顶个的伶牙俐齿、干练爽快,倒衬着梅兰芳温和到有些怯弱。不知是他周围的人影响了他,还是那温和内敛中孕育的力量,因平静而深沉,因深沉而厚重,一朝爆发反而势不可挡。别人是“有所为”而大红大紫,他却用“有所不为”实现了十三燕的愿望——提拔了伶人的地位。

  电影中另外几个人物,几处台词也很让人唏嘘。

  孟小冬:“别怕!”孟小冬与梅兰芳的爱情是全剧最大的一个亮点。她爱的那么勇敢,走的也那么坚强,临行时虽柔肠寸断,还不忘安慰梅郎,“不怕!”你不要怕去美国的演出,不要怕梅党的摆布,不要怕世事的艰险,不要怕痛失真爱。你要在你的道路上坚定的走下去,才对的起我的牺牲。而与孟小冬在一起,梅兰芳也确实坦露出了真性情,他甘愿为和小冬看一场电影而打破梨园行的规矩,他竟然会当着妻子的面落泪,哭的孩子般伤心。而福芝芳陪着他哭,则更让人看着心酸,这份理解也不比小冬差啊。

  十三燕:“你穿着这戏衣来到这世上,留神弄脏了戏里的人物。”这段话是十三燕临死之前说的,虽然唱“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圬淖陷沟渠”的是梅兰芳,但这当时也正是十三燕的写照。他对戏爱的真切,对尊严看得比性命更重。只是他自尊得过于敏感,不容许小梅兰芳对戏曲有一丝的改变,怕被说成朝三暮四,怕被看轻。他过于看重皇家的恩赐,却忽视了观众对变革的需求。不过这些都不能掩盖他在台上的光彩。场子被砸了,他兀自一丝不苟唱完最后一出,大厦已倾,他还不忘提醒小梅要干干净净地唱戏。他虽然失败了,倒下了,却依然是那个时代的英雄。

  邱如白:“谁要毁了他这份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如果说梅兰芳是孤独的,他则比梅兰芳更加孤独。他是提倡艺术超越一切的戏痴,为了戏,他可以抛家弃官,雇佣杀手,偏执到近乎疯狂,他在造就梅兰芳时却也失去了他,最终两个人分道扬镳。可是,失去了梅兰芳,他可能寻找到活着的意义?这样一个为艺术不论黑白的人,本也有他的可悲可叹之处,但导演有意安排他在开场时对小梅讲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对比他后来将艺术至于家国之上,讽刺意味过于浓厚,反倒画蛇添足了。这样一个对艺术爱到偏执的人,应该不是软骨头,而是性情造成的悲剧。

  好喜欢青年梅兰芳的气韵,扮上以后眉眼有些像马兰呢。汉剧和越剧十几年的专业训练也让他戏味十足。可是,他原是唱小声的,反串也如此出彩,实属不易啊。可是,孟小冬的唱怎么那么业余呢?好歹是当时第一女须生啊,却像是章子怡自己唱的。

  总的来说,瑕不掩瑜,还是值得一看了。

  电影《梅兰芳》观后感 篇5

  梅兰芳先生的一生堪称传奇,以梅兰芳做题材实际上很丰富,大时代背景、梅孟的恋爱、京剧改革、男旦的身份特殊性,等等,从不同方面解读,其实可以拍出很多部电影。偏偏陈导的梅兰芳几乎事事都讲到了,然而哪个角度都不透彻、不够味啊,合起来是一部流水账一样的梅兰芳年谱,最后只知道梅兰芳做了什么,却不知道梅兰芳是什么样的人。有很多次从某个场景某段对话里,我以为某个可以深入探讨一下的主要矛盾终于出现了,等着看导演怎么展现,几分钟以后终于明白了,原来在那个场景或那段对话里,这个话题就这么着过了......

  说陈导江郎才尽实在有些不忍心,但从片子来看,陈导近年实在有些混乱,要表达的不透彻,表达的方式也无新意,没有电影独特的感觉。这部电影从根源上就是弱的。

  比如十三燕最后那出戏,一摔茶壶,所有观众齐刷刷疯狗一样爆发了....我实在不能理解啊,不至于吧,在打擂台的时候来的人肯定是专门捧十三燕的,除非被邱如白下了幕后黑手....还有接下来那个镜头,从十三燕的特写转到剧院的观众席,空无一人,也太假了些个。当然这样很震撼,说明十三燕对京剧的坚守,但十三燕毕竟是一代戏王,雷打不动的铁杆儿粉丝肯定还是有的。如果我拍这个镜头,就这么着:十三燕的特写,最好唱的是某出悲剧英雄的戏,镜头慢慢转到观众席上,仅剩几个穿长跑马褂梳辫子留胡子的遗老,聚精会神,若有所思所感,十三燕最后一个字一收,几个老人响亮亮地喝一声彩:好!在空空的戏院里略有回荡的感觉。戏里人物是悲剧英雄,戏服里的十三燕是结局惨淡的戏王,戏台下的老人是清王朝最后的遗民,戏里戏外,三人引为知己。

  还有梅兰芳与孟小冬的一段故事,多好的故事啊,一个是男旦之王,一个是坤生之后,正是探讨男与女、艺术与人生与爱情的关系的好题材,拍得实在不够味啊不够味!

  电影《梅兰芳》观后感 篇6

  看了陈导的新片《梅兰芳》,不由对梅兰芳和孟小冬的爱情感慨万千。据说出身梨园世家的孟小冬自小生得聪慧秀丽,1925年她离开上海初闯京城时,正值18岁青春妙龄。她举止优雅,气质高贵,楚楚动人,当时北平的许多人都以她为心目中的偶像,暗恋于她。其中就有京城达官之子王维琛。

  而这段时间也正是梅兰芳访日返京后的日子。一个是伶界大王,一个是坤伶须生泰斗,一个如日中天,一个光艳烁人,可谓旗鼓相当。一段时间,两人形成了打对台的局势,双方营业额不相上下。而且两人在堂会中不断合作,同台演出《梅龙镇》、《四郎探母》等,后来又一度在开明大戏院联袂演出《二进宫》。二人本是梨园同行,相互钦羡,惺惺相惜;不断的合作又使二人加深了了解,互生爱慕之情。从此,开始了一段美好的生活。

  梅兰芳在北平曾经三易其宅,其时他和孟小冬正住在东城无量大人胡同的一所四合院里。此院名为“缀玉轩”,梅兰芳的许多朋友常聚集在这里,说古道今,谈文论艺。然而,祥和的气氛中,一场凶兆即将来临。

  1926年的某一天,梅家会客厅里突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他身着浅灰色西装,面貌清秀,文质彬彬,面色苍白,20岁左右,一看便知是位学生。他就是这起血案的主角王维琛,当时肄业于北平朝阳大学。王对孟小冬心仪已久,无奈孟此时已成为梅兰芳的情侣,因此他怀恨在心,到梅宅寻衅。王维琛到达梅家的时候,碰巧梅兰芳正在午休。代替梅兰芳出来招待客人的是梅兰芳的老友张汉举。张汉举是当时北平很有名望的一名绅士。王维琛见出来的不是梅兰芳,迅速拔出shou枪抵住张汉举,声称此事与张无关,让张把梅兰芳叫出来,因为梅夺了他的未婚妻(指孟小冬),他要和梅算账,否则梅只有拿出10万元才能解决问题。张汉举强压住内心的恐慌,告诉梅兰芳这位先生要借10万块钱。梅兰芳先是一愣,迅即明白过来,只听一声:“我立刻打电话去。”便已不见身影。不久,梅宅被大批军警围住。不料,王维琛无意中瞥见了军警,顿时惊慌失措,拔枪就射向张汉举。可怜张汉举在这场不相干的爱情纠葛中成了冤死鬼。听到枪响,军警们一拥而上,王维琛饮弹倒地,旋即殒命。

  缀玉轩发生如此血案,社会舆论大加炒作,一时沸沸扬扬,种种绯闻,扑面而来。梅孟不得不告仳离。孟小冬经此打击,痛不欲生,一度于天津居士林皈依佛门。此后数年,她坚决避免与梅相见。1931年杜家祠堂落成堂会中,南北名伶汇聚一堂,她却因梅在场,避而不出。二人最终连合作的机会都没有了。

  一对佳人就此作别天涯。

  电影《梅兰芳》观后感 篇7

  《梅兰芳》讲述的是一代京剧名师——梅兰芳传奇、悲情的一生。

  古时的演员身份是很低微的,不那么让人敬重所以他家人,并不想让他学唱戏。希望他做个平凡的人,但他生在这个梨园世家,从小对戏曲的耳濡目染让他还是喜欢唱戏。他是个凡事都认真、进取争取做到最好的人,所以他争取到了每一部戏都让自己唱到最好,让他赢得了无数的戏迷粉丝。

  通过这部电影我隐隐感觉到梅兰芳的内心是孤单的,从来都是,如果毁了他的这份孤单,也就毁了梅兰芳——优秀的人注定是孤单的,做不到平凡,注定要孤单,忍受这份孤单吧!他是优秀的、卓越的,不属于自己也不属于任何人,福芝芳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有幸能陪梅兰芳左右,被梅兰芳认可,他需要忍受跟所有迷恋梅兰芳的人一起分享这个枕边人,孟小冬是自私的,但不能掩盖了他的才华,《天下第一小生》不能忽略他识大体的气派,人都是自私的,他有权利争取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两个优秀的人,两个孤单的人,注定不能在一起,名人的婚姻注定是让人关注的。

  只有凡是认真的人,才能演出那么好的角色,梅兰芳很纯真,很无邪,很干净,试问多少人可以做到!当时我对自己说:我需要保持纯真在纯真,我会坚持、会忍耐。我的内心要排除那些干扰,那些污秽,我需要读书,学习很多很多的东西,才能让自己强大起来,让自己做到最好!

  现在的明星我觉得他们是幸运的,生在这个明主自由的世纪,能做更多他们想做的事情,所以我们都应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生活!!

  电影《梅兰芳》观后感 篇8

  看完电影《梅兰芳》后,最惦记的是十二燕,他的死就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硬生生地硌得我心头不舒服,我不得不拿出来好好打磨一番。

  十三燕在给梅兰芳的信中说:“记住,唱戏的再红,还是让人瞧不起。”这足一个薄薄的、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撕开的纸枷锁,但十三燕自从戴上这个心灵的枷锁,终身部没有取下来。戴这种纸枷锁的不仅仅是十三燕,它是新中国建立之前世世代代艺人躲不开的命运。纸枷锁是座儿,是皇权,是封建制度,是唱戏人的天和地,是唱戏人要苦苦侍奉一辈子的主儿。

  于是当卜三燕与梅兰芳打擂台时,他被断送的未来几乎口J‘以清晰地预见。十三燕失败了,听他唱戏的人群站起黑压压的一片,疯狂地向他砸东西以表示不满。唱到最后,人都走了,椅子乩七八糟地摆放着,戏台上一片狼藉。十三燕有傲骨,即使没有座儿也坚持唱完了最后一句。只可惜,这傲骨不是抵挡孤独的盾牌,十三燕的生命在这场打击下,轻轻地被折断了,他悄无声息地死在一把椅子上、

  我不禁想起了摄影师黛安·阿勃丝自杀时那被鲜血染成粉色的浴池水,想起凡·高死前睡的那个刚冷狭小的床.周国平说:“上帝给了他一颗与众不同的灵魂,却又赋予他与普通人一样的对于人间温暖的需要,这正是悲剧性之所在。”这些可悲的天才们,因为不被人理解的孤独,而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于是我曾认为:无法承受这份生命的虚无之轻的,都是那些不被人理解的天才仿佛这是一个真理,尢懈可击,直到我见到了十三燕之死.

  十三燕的死不是因为他是不被人理解的天才.而是同步自封的失败。但是他的死与那些天才们的死有共同点:因为那份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他的傲气原如夏日的万物生机勃勃,因为害怕改戏被人骂,他固步自封在与革新的梅兰芳打擂失败后,他的傲气蓦地荒凉成冬日里的皑皑白雪,失败的寒风如此凛冽,他难以抵挡。

  我想十三燕这辈子最大的悲哀就是被别人的日光、被那个纸枷锁牢牢地禁锢住了、他不敢奢望突破这纸枷锁里的一丁点儿空间,卑微地想在这可怜的空间里苟延残喘,最终还是害了自己。

  大多数的人们都是活在别人的眼光中,活得战战兢兢,即使足一些天才们也不例外、我愿意相信凡·高之死是因为庸俗的世间灰尘玷污了他的神性,卡夫卡冷冷地看着世俗,却也当了一辈子的职员。我们的生命起始于寒冷刺骨、一无所有的荒野,艺术,宗教,运动……倾尽一生不过是为了找寻让自己的生命稍微温暖些的柴火,每个人自给自足,与他人无关。生命从来都是属于自己的,别人的剥夺没有理由;而最可悲的残酷是,自己因他人的冷眼而无法承受生命之轻。

  于是我们应该知道,失败、孤独的对立面不是死亡。死亡仅仅是生的折射面,慎重对待死亡,才能使生有分量.不能承受生命之轻的十三燕之死,不应在我们现代人身上重演。

  电影《梅兰芳》观后感 篇9

  非常幸运在第一时间欣赏了陈凯歌的新片《梅兰芳》,三段式的陈述由于展开一幕华丽的画卷来舒展这位大师的一生,个中演员也竭尽全力来演绎大师的形象,尤其是几位配角非常努力。然而,当画卷缓缓展开,呈现在面前的仅仅是华丽的琐碎剪影而并非完全展示一位艺术大师的风骨和精神。

  华丽有余而气力不足是第一感觉,三段式的陈述是影片希望绕过简单的编年史通过带给观众一个完整的形象。与老前辈的“斗戏”不仅是展现青年时代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最直接的效果是带入原型为戏剧理论家齐如山的“邱如白”一角色,同时也是本剧中唯一表现了梅兰芳改编京剧工作的地方。综合老一代艺术家形象的“十三燕”与青年梅兰芳斗戏的失败,意图似乎在于“一个时代的到来”和关于戏剧演员艺术暮年的无奈情景,直接带出了“提升演员地位”的目标与第三段末尾相呼应。但是关于梅兰芳艺术成就之一的自立“梅派”和致力于创编新戏的部分描述过少,仅仅通过“斗戏”一节很难体现。

  过分渲染“梅孟”恋情是片子的一大看点,也是三段式中的最主要部分,承接了青年时代,又接连到重要桥段“访美”。不过这段恋情却显得过分暧昧和纠缠,貌似故意纠缠的“冬皇”少了点应有的纯情感觉和高贵气质,这一点的描写不如电视剧《荀慧生》处理的更为伤感和惋惜。而且第二段进入的“梅夫人”在整个片中都显得过于世故和小气。枪击事件的处理尽管再一次刻画了“邱如白”形象,但似乎这样的处理于这段恋情有些唐突。包括第二段结尾的“访美”桥段,没有展开描写,同样是为了“梅孟”恋一个凄美的结局,但是于访美的成功意义和对西方观众的影响描写的过于苍白,仅仅是全场喝彩。

  第三段以“蓄须明志”故事为主题描写了抗战期间梅兰芳面对艺术和民族大义的抉择。这段描写以梅派艺术的感染力为主线,是从一个日本军士对梅派艺术的执着热爱的角度来表现梅派艺术的不朽,并引出了“明志”的故事。但是第三段的主题显然有些模糊,在民族大义和艺术感染两方面摇摆。但是影片显然利用第三段表现了两个意图并且平分秋色。日本军士的自杀更多的是艺术感染力的体现,而后半部分的蓄须明志则是民族大义。

  《梅兰芳》毕竟是一部华丽的商业片,或许放在如今有很多青年已经不了解京剧,不了解梅兰芳的大环境下,可能是华丽而凄婉的。但是,从立体表现一代大师的角度来看则太过浅薄,尤其是明志部分如果加上梅大师编排《梁红玉》激励国人斗志的片段,则更能体现出民族大义的一面。这部影片更多的是挖掘出一代大师旁人无法理解的内心的孤独,通过“邱如白”的演绎表现,但这是不是也是这个环境下我们对大师的一种曲解和误读呢?

  电影《梅兰芳》观后感 篇10

  早在《梅兰芳》上映的时候,我就想要亲自到电影院里去看看这部大片,但一直没有实现这个愿望。然后,我从网络下载下来,等待有时间的时候静静地观赏。无奈,因没有时间,过了这么久,我终于看完《梅兰芳》,之后,却悄然不知自己已泪流满面……然后,我被身边的朋友笑话。

  身边的朋友问我:《梅兰芳》有那么感人吗?我说:不知道。也许,黎明,陈红,孙红雷,章子怡等演员演绎得太好了;也许,《梅兰芳》的故事太让人感动;也许,有些东西触动到了我内心的柔软。我想间或是陈红的那句话:“他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角儿的。”的经典台词?也许,是带着梅兰芳“纸枷锁”的无奈一生,注定他是那样无法自由,想内心想的那样生活都不可以,甚至和自己心爱的小冬姑娘看一次电影的机会都没有。没有办法,因为他就是梅兰芳,所以,他必须守住内心的那份孤独。

  其实,生活里每个成功的人背后都会有更多的心酸和无奈,可是他们必须自己忍受那份孤独,思想上的,心灵上的,精神上的那份孤独。

  或许是因为那名日本军官拼命地解救梅兰芳,日本人也有善良的一方面,在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精神感召下,他是那样的可爱。文化是无国界的,被阻隔的只是那颗心。心,可以将距离拉得很紧很紧,也可以将距离推得很远很远。就像泰戈尔的诗句中描述的那样: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而是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

  或许是因为邱如白拿着蜡烛,用破碎的眼睛注视那副三人图,那幅图下曾经是他和梅兰芳的结拜,从此两个人相扶相伴多年,不离不弃。但现在却只剩下他自己。其实他们是有着很不相同的性格和命运。邱如白,只是一个醉心中国戏剧文化的痴心人,而梅兰芳却是有着真正中华精神和艺术追求和探索的人。他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事是不该做的。就如他的那句话:“有人想看一个弄脏了的梅兰芳吗?但不能否认的是邱如白与梅兰芳之间的真挚情谊。美国表演时,在漫漫大雪中有一个单薄的身影屹立着,为梅兰芳守卫着。白雪下的憔悴面容不能不让人动容和感动。

  或许是十三燕最后明知要输还要比,他是出色的伶人,也是可怜的伶人。他为自尊而活,但作为最底层的伶人,自尊是很奢求的一件事儿。他的一生的追求,化作最后的遗言:“畹华,你能不能把咱伶人的地位提高一点面子?这是他死去时的心愿。

  或许,《梅兰芳》是爱,或许是情,或许,《梅兰芳》让人受益更多的哲理 。

  也正是因为这很多的或许,让我感动不已……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大学英语四级满分作文范文欣赏   第一篇:  作文题目:  Intelligence-Nature or Nurture  1) ...
常用英语问候语大全   How are you?你好吗?  Nice to meet you.很高兴见到你,常用英语问候...
我的旅行计划 My trav... 我的旅行计划 My travel plan英语作文 篇一My Travel PlanI have a...
531行动计划心得体会 531行动计划心得体会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该好好计划一下接下来的工作了!那...
雨水的谚语 有关雨水的谚语(精选100句)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谚语很是熟悉吧,...
“薰香自烧”的意思 “薰香自烧”的意思 成语拼音: [xūn xiāng zì shāo] ...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
吴承恩的名言名句 关于吴承恩的名言名句  1、一窍通,百窍通。  2、避色如避仇,避风如避箭。  3、独有一枝红,秋晚...
“自命清高”的意思 “自命清高”的意思 成语拼音: [zì mìng qīng gāo] ...
小学生三年级比喻句 小学生三年级比喻句大全  比喻句能把一些不好想象的东西具体地说出,借其他类似事物加以说明,令人更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