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十五国风起源地考
创始人
2025-06-06 01:16:13
0

《诗经》十五国风起源地考

  周南、召南

  关于“周南”、“召南”二部分诗产生的地区及“二南”的具体意义,历来有不同的说法,至今仍未得到一致的结论。我们从“二南”本身找内证,分析前人的一些不同的意见,认为“二南”绝大部分诗是来自江汉之间的一些小国,有少量诗篇也远及原来周公旦和召公奭分治的地区——今河南洛阳一带[1]。因此“二南”诗的产地大致说来,包括今河南洛阳、南阳和湖北郧阳、襄阳等地区[2]。

  至于“南”的含义,根据甲骨文,证之以古代典籍,“南”原来是一种很古老的乐器名称(《诗经·小雅·鼓钟》:“以雅以南,以籥不僭。”),后来才演变为一种地方曲调的专名[3],古书称作“南音”。“南”这种曲调最初盛行于江汉流域,以后才逐步影响到附近北方的地区。“二南”中的诗就是用“南音”演唱的歌词,自汉以来,虽然“声”渐渐失传了,但是“南”这个名称仍然保留了下来。

  同时“南”又是方位之称,在周代习惯将江汉流域的一些小国统称之“南国”或“南邦”、“南土”(《诗经·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诗经· 大雅·崧高》:“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往近王舅,南土是保。”)等,所以诗的编辑者便将采自江汉流域许多小国的歌词,连同受“南音”影响的周、召一些地方采来的歌词,命名为“周南”、“召南”,以与其他十三国风在编排的形式上整齐划一。《左传·隐公三年》记君子的话说:“‘风’有《采蘩》《采蘋》。”,此二诗均属“召南”。可见“二南”属于风诗,与其他国风一样是地方曲调[4]。

  “二南”绝大部分诗是西周末东周初的作品,旧说以为是文王时期的诗,那是没有根据的。

  [1]据一些古书记载,西周建国前后,周公旦、召公奭曾分陕而治,周公统治陕东地区,召公统治陕西地区。这里所说的陕,不是今陕西省,而是河南西部的陕县。

  [2]有人根据《召南》的《江有汜》中的“江有沱”、《草虫》中的“陟彼南山”、《殷其雷》中的“在南山之阳”等句,误认为召南地区远及川东和陕西的西安之南,这是错解了“沱”与“南山”所致。沱,《毛传》训“江之别者”,即长江的支流,系泛指,非确指今四川的沱江;“南山”也是泛指,非指今陕西的终南山。因此,把“召南”的疆域扩大到川陕一带,恐未确。

  [3]郭沫若在《甲骨文研究·释南》中说:甲骨文“南”字,“本钟鐻之象形,更变而为铃”。“诗之周南、召南、大小雅,揆其初,当亦以乐器之名,孳乳为曲调之名,犹今人言大鼓、花鼓、鱼琴、简板、梆子、滩簧之类耳。”张西堂在《诗经六论》中据此进一步说:“南是一种曲调,是由于歌唱之时,伴奏的是一种形状象“南”而现在读如铃的那样的乐器而得名。南是南方之乐,是一种唱的诗,其主要的得名的原因,只是由于南是一种乐器。”

  [4]有人认为“二南”在分类上应当独立,与“风”“雅”“颂”并列,所谓“四诗”,这是不妥当的。

  邶风、鄘风、卫风

  经前人考定,邶、鄘、卫都是卫国的诗。《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听了鲁国的乐队歌唱了“邶、鄘、卫”以后,评论时便将此三诗统称之为“卫风”。可见他是把“邶鄘卫”作为一个整体,以区别于其他国风的。

  邶、鄘、卫都是古国名。据说周武王灭殷以后,便将纣的陪都朝歌(今河南淇县西北)附近地区封给纣的儿子武庚禄父,并将其地分而为三:北为邶(今河南汤阴东南),南为鄘(今河南卫辉东北),东为卫(今河南淇县附近)。武王并派他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别守卫这三个地方[1],以监督武庚,号为“三监”。武王死后,儿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执政。管叔等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并嗾使武庚叛乱。于是周公率兵镇压,杀死武庚与管、蔡、霍等,接着又合并三地为卫[2],连同原殷民一起封给康叔,建都沬(今河南淇县),号卫君。

  卫国自康叔历十三世至献公,自后便国力日衰,内乱不息。到懿公时,更加腐败不堪,公元前六六零年为狄人所灭。后来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卫残部南渡黄河,文公在楚丘(今河南滑县东)重建卫国。《鄘风》的《载驰》(“载驰载驱,归唁卫侯。”)《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二诗就是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

  邶、鄘二地早已并入卫国,为什么卫诗还冠以其名呢?自汉以来议论纷纷[3],没有定论。近人一般认为,因卫诗有三十九首之多,近风诗的四分之一,所以编者将部分诗编入邶、鄘之下,但是这一说法仍有疑问。查今本《诗经》,邶诗十九首,鄘诗十首,卫诗十首,为什么分得如此不平均呢?这很难说编者只是偶然为之,而无别的原因,因此这一说法仍属于猜测罢了。

  邶、鄘、卫三诗大部分难以确定具体时代,大致说来西周末东周初的诗居多数。

  [1]司马迁在《史记》的《鲁周公世家》与《卫康叔世家》中,只说到派管叔、蔡叔监督武庚禄父,未提及霍叔。同时周公镇压武庚叛乱以后,也只说“杀武庚禄父、管叔,放蔡叔。”本文主要采用郑玄《诗谱序》的说法,与《史记》略有出入。

  关于邶、鄘的地望,王国维《北伯鼎跋》中根据北伯诸器出土于河北涞水张家洼,认为北即邶,邶国就是燕国,鄘则是鲁国。(《观堂集林》卷十八)录于此以备考。

  [2]关于邶、鄘两地是周公连同卫地一次封给康叔的,还是后来康叔的子孙侵夺的,历来记载有分歧,又没有其他材料可资证。

  [3]方玉润说:“惟邶鄘地既入卫,诗多卫诗,而犹系其故国之名,且编之于卫国之前,《序》与《传》都莫名其故。或谓其诗所得之地而存之;或谓其声之异而存之;或谓以寓存亡继绝之心。……愚谓邶自有诗,特无可考,故难征实,诸家又泥古《序》,篇篇以卫事实之,致令邶诗无一存焉。”(见《诗经原始》卷三)

  王风

  王,是“王畿”的简称,即东周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河南的洛阳、偃师、巩义、温县、沁阳、济源、孟津一带地方。“王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

  东周王朝失去了原来的宗主地位,对诸侯国非但无力控制,而且要受到强大诸侯国的欺凌,领土日见削减。然而在春秋之初,周王朝还不免要摆出一副天子尊严的架势,对所谓“无礼”的诸侯国进行征伐,但可悲的是,总是以失败告终。

  正因为东周王朝前期征伐频繁,又加上大贵族集中,生活奢侈,所以不得不加重对自己统治区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在沉重的兵役、劳役、经济负担之下,产生了不少旷夫怨女和流浪汉,人民普遍感到生活质量在一天天下降,大大不如东迁以前了。“王风”的十首诗歌,大部分就是反映人民的这种痛苦呻吟和怨恨的。

  “王风”与“周南”来源地部分相同,但它们的曲调是不同的。编入“王风”的.是东周王畿的土乐,编入“周南”的则是受“南音”影响的外来乐。

  郑风

  周宣王二十二年(前八零六年)封其弟友于郑。郑地,即今陕西的华县。友,就是郑桓公,当犬戎攻破西周王朝时,他与周幽王同时被杀。其子郑武公与平王东迂,并吞了虢国与桧国的领土,沿袭旧号,命名新都为新郑(今河南新郑)。春秋时代郑国的统治区大致包括今河南的郑州、荥阳、登封、新郑一带地方。“郑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

  郑国与东周王畿接壤,地处中原,文化较发达。春秋之际,人民创造了一种具有地方色彩的新曲调,激越活泼,抒情细腻,较之迟缓凝重的“雅乐”,在音乐创作上是一种创新。故而当时吴国公子季札听了不禁脱口赞道:“美哉,其细也甚!”孔子则称“郑声淫”,欲“放郑声”,后人臆测或许是孔子担忧郑国这一“激越活泼”的新声,会取代周王朝的正乐。

  “郑风”中绝大部分是情诗(如《女曰鸡鸣》《有女同车》《褰裳》《子衿》《野有蔓草》《溱洧》),这虽同郑国有溱水、洧水便于男女游览聚会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同郑国的风俗习惯密不可分。从《溱洧》一诗看,郑国的上巳节(夏历三月第一个巳日,晋时确定在三月三),实际就是一个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节日。正因为郑国保留着男女自由交往的某些古代遗风,所以它也就能够影响人们的思想。如郑厉公四年(前六九七年),郑国大臣祭仲的女儿雍姬问她的母亲:“父亲与丈夫哪个亲近些?”其母答曰:“父亲只能有一个罢了,而丈夫却个个男人都可做。”一个世家命妇居然用这种亵渎礼教的话来教育自己的女儿,郑国一般人民的男女观念,那就可想而知了。懂得了这点,再读郑风中那些大胆的情诗,也就好理解了。

  当然,从郑国人民歌唱的本身说,恐怕反映自己劳苦和怨愤的诗歌也决不会少的,何况郑国当“虎牢”天险,是兵家必争之地,古人曾指出“春秋战争之多者,无如郑”。但是,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却在“郑风”中看不到,这可能是编选者排斥的结果。

  齐风

  齐,本是西周初姜尚的封国,后又兼并周围小国,是春秋时期的一等大国,其领土大致包括今山东的昌潍、临沂、东营、德州、泰安等地区以及河北沧州地区的南部。“齐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

  齐国地大物博,盛产鱼盐,纺织、刺绣等手工业很发达(《史记·货殖列传》:“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人口分布也较他国稠密。自太公姜尚历十五世,至齐桓公时(前六八五年即位),称霸于天下。其后再传十四世,政权落入新贵田氏手里,仍号为齐国。

  在“齐风”中半数以上也是关于婚娶和爱情的诗(如《著》《东方之日》),其余几首或是反映人民对沉重劳役的不满(如《东方未明》),或是揭露齐襄公与其妹文姜通奸的丑行(如《南山》《载驱》),或是描写田猎和射技等(如《还》《猗嗟》)。

  “齐风”除少数讽刺齐襄公的诗可知作于公元前六九七年至前六八三年之间,其余的诗年代多不可考。

  魏风

  魏,是西周初分封的姬姓小国,故址在今山西芮城,鲁湣公元年(前六六一年)为晋献公所灭,以其地封给晋臣毕万。战国时魏国的统治者,就是毕万的后代。

  古魏国北与晋国相邻。春秋之初,秦国领土向东扩张,占领了西周王畿故地,魏又西与秦接壤,因此它常受到晋、秦的侵夺。在这种情况下,魏国的统治者既要扩张军备,又不肯克制自己的奢侈生活,因此国内人民所受的经济剥削与兵役负担是很沉重的。现存的魏诗虽然不多,但人民反对剥削和兵役的呼声却是很高的(如《伐檀》《硕鼠》)。除此之外,魏风中还可听到某些有识之士忧国忧时的嗟叹(如《园有桃》)。

  由上观之,魏诗的时代,我们以为多数应是春秋初期的作品,其中有个别诗或早或迟,这很难说。宋人苏辙、朱熹都怀疑魏诗是晋诗,就象邶、鄘都是卫诗一样。不过这也只是推论,并无确凿根据。

  唐风

  唐,是周成王弟叔虞的封国,其子燮,改国号为晋。统治区大致包括今山西的太原以南沿汾水流域的一带地方。“唐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朱熹说:“其诗不谓之晋而谓之唐,盖仍其始封之旧号耳。”

  唐风产生的时代,难以论定,按照《诗序》的解释,其中有部分诗,如《扬之水》《采苓》等,当是春秋初期之作。不过序说并无确证,只能作参考。

  秦风

  秦,古秦国原址在犬戎(今陕西兴平东南)。东周初,因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秦开始被列为诸侯,改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自此逐渐强大起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秦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

  《汉书·地理志》说:“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逼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所以在秦风中,有一种在别的风诗中少见的尚武精神和悲壮慷慨的情调(如《无衣》)。

  秦诗产生的时代,大致说来是自春秋初至秦穆公(薨于前六二二年)这一百五、六十年间的诗。

  陈风

  陈,西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开国君主名妫满,据说是帝舜的后代,因有功于周,武王封他于陈,并把自己的大女儿嫁给他,号胡公。陈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统治区大致包括今河南东部和安徽西北部的部分地方。陈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

  在陈国最高统治集团的倡导下,全国盛行巫风,竞于歌舞。这种祭祀歌舞的集会,方便了青年男女的交往,所以在陈风中反映这种巫风的诗(如《宛丘》)常伴以爱情。这是区别于其他风诗的一个显著特点。

  陈诗产生的时代,有史实可考的是《株林》,揭露陈灵公君臣私通夏姬而被杀的事。这首诗当作于公元前五九九年。因此一般都认为这是《诗经》中最晚的一首诗。至于陈风中的上限时间,难以断定。

  桧风

  桧(音快,又作郐,有成语“自郐以下”),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妘姓,故都在今河南的密县与新郑之间。其统治区大致包括今河南密县、新郑、荥阳的一些地方。桧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

  桧国于春秋初年为郑武公所灭。桧诗产生的时代,一说在桧灭之前,即春秋初以前;一说桧诗实际是“郑诗”,即桧灭之后(朱熹《诗集传》引苏氏说)。二说都系猜测,姑并存待考。

  曹风

  曹,西周初武王封其弟叔铎于曹,建都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北),是为曹国,公元前四八七年为宋景公所灭。曹国的统治区在今山东荷泽地区一带。曹风就是这一区域的诗。

  曹诗产生的时代,从内容判断,多为东迁以后。在风诗中,它产生的时代较晚。

  豳风

  豳(音宾),古地名,在今陕西旬邑和彬县之间。周部族的先祖公刘由邰(今陕西武功西南)迁居于此(《诗经·大雅·公刘》:“笃公刘,于豳始馆。”),到文王祖父古公亶父又迁于岐(今陕西岐山,《诗经·大雅·绵》:“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豳风就是今陕西旬邑和彬县一带地方的诗。这些地方春秋时属秦国,豳诗之所以不入秦而独立,可能由于其时代较早,演唱的曲调有别于秦风。

  旧说豳诗是周公旦所作或为周公旦而作的,此说虽不完全可信,但有的诗同周公旦的事迹有关却无疑问(如《破斧》)。不过就写作时代说,即使是西周初的诗,也是经过后人加工了的,从形式技巧看,其写定的时代,不可能早于西周中期。

  另附雅、颂简介

  小雅

  雅,也是由乐器之名演变为曲调之称的(《诗经·小雅·鼓钟》:“以雅以南,以籥不僭。”)。这种曲调原盛行于西周王畿一带,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所以“雅乐”,也就是“正乐”[1]。

  大、小雅的分别,当在于它们的使用场合不同。“大雅”用于国家的大典仪式,“小雅”则用于一般朝廷宴会。不过,这种用途的差别,最初也应该是由于音调的不同而决定的。

  “小雅”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也有小部分来自民间,从风格看,它们酷似“风诗”(如《苕之华》《何草不黄》,另外《采薇》《大东》等作品受民歌影响较大)。

  “小雅”中大部分诗产生于西周后期和东周初期,因此有不少诗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和动乱(相比成康年间,夷厉之后的雅诗又称为“变雅”),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1]参见《毛诗序》、章炳麟《大疋小疋说》、梁启超《释四诗名义》等。

  大雅

  “大雅”产生的时代,一部分诗在西周前期,另一部分则属于西周后期乃至东周初期。

  “大雅”基本是贵族诗歌。其中最有价值的,当推周部族的史诗和政治讽谕诗,揭示了一定的时代面貌。

  颂

  颂,是周王朝的庙堂音乐,用于祭祀祖先和神明。颂,即“容”字,指舞容。“颂诗”就是以歌舞娱乐祖先和神明时的唱词。据王国维说,“颂声”的节奏较“风”缓慢,不及“风”有感人力量(见《观堂集林》卷二)。

  “颂”的用途决定了“颂诗”内容多为歌颂祖先功德和求福祈年,形式呆板,语言空泛。因此除少数外,艺术性都不高,而其史料价值却是很高的。

  “颂”共有四十首诗,其中“周颂”三十一首,全为西周初的作品,“鲁颂”四首,是春秋前期鲁国为歌颂自己的祖先而作,“商颂”五首,是春秋前期宋国为歌颂自己的祖先而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大学英语四级满分作文范文欣赏   第一篇:  作文题目:  Intelligence-Nature or Nurture  1) ...
常用英语问候语大全   How are you?你好吗?  Nice to meet you.很高兴见到你,常用英语问候...
531行动计划心得体会 531行动计划心得体会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该好好计划一下接下来的工作了!那...
我的旅行计划 My trav... 我的旅行计划 My travel plan英语作文 篇一My Travel PlanI have a...
微光华晨宇歌词 微光华晨宇歌词  作词:周洁颖  作曲:钱雷  演唱:华晨宇  我在黑暗中  化作一个火种  想为你...
期中考试英语没考好检讨书(优... 期中考试英语没考好检讨书 篇一尊敬的老师:您好!我是您英语课堂上的学生,我写这封检讨书是因为我在期中...
高中英语教学设计反思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尽管如此,面对基础差的学生,我们还是无能为力,效果不明显。如...
高中青春的议论文 高中关于青春的议论文600字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
影响金属夏比冲击试验的因素 影响金属夏比冲击试验的因素B‰。8术避口樊庆东徐玉红夏比是音译ch砷y,夏比冲击试验(CharpyI...
一月到十二月的英语单词怎么写 一月到十二月的英语单词怎么写  英语单词的产生是汉英两种语言双向交流的产物,一些带有中国特色的名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