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2)
创始人
2025-06-04 14:00:37
0

文珠法师关于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九总摄礼:总摄第三至第八共六种礼为一观,因第一我慢礼,及第二唱和礼并不如法,故不摄入。凡礼佛者,必须先三业恭敬,继之五体投地,捧足殷重,然后进入法性。离能所相,普运身心,礼不可礼,但礼内佛,不向外求。若内若外,同一实相,随一一礼,普代众生,方称如法之礼。

  十无尽礼:能礼所礼,重重无尽,如偈颂言:‘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谓之无尽礼。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是明所礼敬之境,广大无限。法界,是指十法界,十法界众生,圣凡悬殊,各有各的界限,是正报;虚空界是依报。虚空无形无相,本无界限,但正报的众生,却将虚空,分为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共成十方;三世,是现在、过去、与未来。故约空间言十方,约时间言三世。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即是说:竖穷三世,横遍十方,无量时空中,所有一切国土,必有佛出世,说法利生,故言:一切佛刹。所有佛刹尽碎为微尘,极如是微尘数众多的诸佛世尊,皆是修学普贤行愿者所礼敬的对象。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以下,是明能礼敬诸佛的因心。我,是普贤菩萨自称,普贤菩萨以其普贤行愿之威神力,能够深心信解。深信,显非善根浅薄的凡夫,所能深信理解,必须是地上菩萨,或凭借普贤行愿威神力加被的众生,始能深心信解,十方三世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充满于法界虚空,其数无穷无尽,而且得见十方三世佛刹极微尘数如是众多诸佛,明明了了,如对目前。

  ‘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是明能礼的行相。十方三世佛刹极微尘数诸佛,是所礼敬;清净身语意业,是能礼敬。身礼拜、口称名、意作观想,三业所对,无非佛境。身不再造杀盗淫等恶业,反而端严肃庄;口不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而能一心称名,或赞佛功德;意亦不再起贪嗔痴,而能恭敬,志诚,恳切,如是三业专精,故言清净。

  又我慢礼,唱和礼,或有相礼,不名清净,必须实行无相礼,内无能礼之我,是无我相;外无所礼之佛,是无人相;不计礼拜数目多少,是无众生相;不记礼佛时间长短,是无寿者相。如是能所双亡,四相皆空,方名清净,但仍未究竟,必须实相礼,了知实相无相,无所不相,不住凡夫有相,不住圣人无相;非有相、非无相,非礼、非不礼,非空、非不空;虽然终日礼佛,不见有能礼所礼,是即有即空;虽然无能礼所礼,不妨终日礼佛,是即空即有;如是空有相即,空有圆融,生佛平等,能所一如,是名三业究竟清净。普贤菩萨,及一切修学普贤行愿而凭借行愿威力加被的行者,皆能以清净三业,于长时间中,常行礼敬诸佛,不休不息,无有间断,无有疲倦,故言: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

  此明普贤行愿礼敬诸佛的行相,不但能以一身,遍礼极微尘数诸佛;同时能于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而且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因为身是遍法界之身,佛是遍法界之佛,一亦法界,多亦法界,是以能用尽虚空遍法界极佛刹微尘数之身,遍礼尽虚空遍法界极佛刹微尘数诸佛。如是能礼之身,无量无数;所礼之佛,亦无量无数;礼佛之时,无穷无尽;礼佛之处,无穷无尽;礼佛之因心,及礼敬的行相,亦无穷无尽,即是前面十种敬礼中的无尽礼。

  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此以虚空,众生,业,烦恼等四种无尽,譬喻礼敬诸佛的愿行无尽。起信论说:‘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以虚空、世界、众生皆无边,故皆言无尽。因为众生无尽,故众生所起之烦恼无尽,所作之业亦无尽。是以在俗谛理的事相说:不止是虚空界无穷无尽,众生之烦恼,以及众生所作之业,皆无穷无尽,然则,普贤菩萨为甚么说:‘虚空界尽,我礼乃尽。’呢?再说:如果虚空界无尽,行愿亦无尽,岂不是礼敬诸佛的行愿,没有终止的一天?那么,只有永远的修因,证果却是遥遥无期,礼佛何益?当知,在真谛理言:虚空亦是生灭法,终有穷尽的。因为虚空,虽然是无形无相,广大无边,但在众生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性海中,不过是一个渺少的波浪而已。如楞严经说: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于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此两颂半文,是说明虚空的始终。因众生一念不觉,迷失本觉理体,妄起见相二分;因能见之妄见欲有所见,故迷性空而成顽空,此即是虚空生起之始。由于顽空与妄见相对,坚执欲缘,如瞪目发劳,遂依虚空而成四大之色法。复于空中,分别东西南北之方位,又于迁流的色法,起过去、现在、未来之想,如是色空相涉,而成世界,故说:依空立世界。

  再由妄想澄寂凝结,而成顽钝无情的国土,国土中有知觉的即是众生。故说: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此是约本识细相,由见相二分,和合成色,因此,四大无知而成有知,心性无形而成有形,遂形成今日的虚空、世界、与众生。

  众生因迷本觉而起妄觉,因妄觉欲有所明,而幻起的顽空,于大觉性海中,犹如大海一沤的渺少,而且是生灭无常,本无实体。现实世界,不管是有无漏的有情世界,抑或是微尘数众多的国土,无不皆是依此幻有之虚空而建立。

  如果众生有机会见佛闻法,或亲近善知识,知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因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或实行普贤十大愿王,广修福慧,直至福慧具足,觉悟成佛时,即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唯一真心,更无虚空、世界、以及三界六道轮回等事相可得,所谓:‘迷时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故说: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当众生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销殒,则虚空既尽,依虚空而建立的国土,及其中知觉的众生亦尽,既无依报的国土及正报的众生,当然亦无烦恼与业。众生界尽,已经完成‘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弘愿;众生烦恼尽,众生业尽,亦已达到‘烦恼无尽誓愿断\’之目的。因为众生无尽,烦恼无尽,故菩萨要学无量法门,对治无量烦恼,度无量众生。今众生既度尽,烦恼亦断尽,二利究竟,佛道圆成,因行亦满,故普贤菩萨说:虚空界尽,我礼乃尽。

  但此只是依据个人的迷悟修证而说,事实上,十方虚空是无穷无尽的,其中国土,其中众生,亦无穷无尽,如是众多的众生,不可能同时修行,同时成佛,更不可能同时粉碎十方虚空与国土。既有国土,即有众生,既有众生,一定会起烦恼,作业,受报,轮回生死,必须救度。故普贤菩萨又说: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如是乃至,是承上虚空界尽,再推广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普贤菩萨礼敬诸佛的宏愿然后尽。但事实上,虚空界不可能同时俱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所以普贤菩萨礼敬诸佛的行愿,亦无有穷尽。

  ‘念念相续\’以下,是明三业礼敬无间。后念继前念是‘相续\’,于中不夹杂他念,一心一意以礼敬诸佛为念,是‘无间断\’,由于普贤观行力,以不生灭心,取无相礼,自然三业精进,不生疲倦之心,不起厌足之念,念念无间,相续不断,周遍十方,普礼诸佛,能礼所礼,自礼他礼,皆离相称性而修,是名普贤行愿的礼敬诸佛。

  能够修学普贤行愿礼敬诸佛,即等如修诸波罗密。例如:菩萨礼敬诸佛,将此礼佛功德,回向法界众生,即是布施;礼敬诸佛,三业清净,烦恼不起,即是持戒;心无厌倦,忍受疲劳,即是忍辱;不休不息,昼夜无间,即是精进;心意专精,一心不乱,即是禅定;能礼所礼,俱皆空寂,心境一如,即是般若:自行化他,接引众生,即是方便;以此礼佛善根,回向佛道,不求人天果报,即是大愿;专心敬礼,内伏烦恼,外除魔怨,即是大力;能礼所礼,唯是一心,称性起修,全修契性,性修不二,即是大智。

  礼敬诸佛,本是事相修行,属于俗谛理,但普贤行愿,却能由事契理,因相证性,正当礼敬诸佛时,不见有能礼所礼,能所一如,心境空寂,求礼佛之身心了不可得,是即俗即真,即有即空,即事即理;虽然求身心了不可得,能所双亡,但却能普运身心,遍礼诸佛,是即真即俗,即空即有,即理即事。如是真俗圆融,事理无碍,空有不二,即是中道妙理。故修礼敬诸佛的行愿,不止具足十波罗密的功德,同时具足一心三观,结果,能圆证空假中三谛理,成就佛果菩提,可知礼佛功德,实在不可思议。

  礼佛如此,其他赞佛、供佛、忏悔等十大行愿,无不如是。一一行皆具足诸波罗密,一一行皆空有不二,三谛圆融,事理无碍;故一一行皆名普贤殊胜行,一一行皆被称为大愿王。

  2.称赞如来愿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

  称是称扬,赞是赞叹,即是称扬赞叹如来功德。‘如来\’是佛十种通号之一,名仿同先德号。意思是:今佛出世,如古佛再来。涅槃经说:‘如过去佛所说不变,从六波罗密来,至大涅槃,故名如来’。

  又如来有三身,金刚经言:‘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指法身如来。转*轮经言:‘一切智名如,正觉名来。’楞严经说:‘明极即如来\’,都是指报身如来。成实论言:‘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楞严经说:‘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是指应身如来。法身如月,报身如月光,应身如月影,若说是一,三义宛然,若说是三,同是一月;故知如来之身,不可以言一,亦不可以言三,实则三即是一,一即是三。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以下,明所称赞之境广大,无穷无尽。即是说:尽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中,所有一切极微之尘,一一微尘之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之佛,其中每一尊佛,皆有无量无数如大海之广大众多的菩萨围绕。这种境界,非具有极深善根的人,是无法理解而能生信的。今普贤菩萨,智慧等佛,故能亲证此境界,信解所赞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微尘数众多,无穷无尽。

  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

  初二句是明能赞佛之因心殊胜。我是普贤菩萨自称,甚深胜解,即是了解一真法界,唯心之理,一即无量,无量即一,谓之胜解。现前知见,显示此种胜解,是由甚深智慧,现量体证,并非识心,妄想分别测度。

  ‘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是标能赞之舌相。大辩天女,指妙音天,天王之后,有大功德,有大辩才,能满众愿,能施辩才。

  金光明最胜王经中,大辩天女白佛言:‘世尊,若有法师说金光明最胜王经者,我当益其智慧,具足庄严言说之辩,若彼法师于此经中文字句义,所有忘失,皆令忆持能善开悟,复与陀罗尼总持无碍。’

  但八十卷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中说:‘自在天王,有天婇女,名曰善口,于其口中,出一音声,其声则与百千种乐而共相应,一一乐中,复有百千差别音声。’可见其舌根之微妙。今普贤菩萨能于尽空遍界,所有佛刹极微尘数众多佛前,以甚深殊胜知见,发出超过辩才天女的微妙舌根,且于一一舌根,同时发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用以‘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音声、言辞、功德皆言海,是形容普贤菩萨能赞佛的音声、言辞、及所赞诸佛的功德,皆像海之大,海之深,以及海水的众多不可测量。

  ‘穷未来际,相续不断’,是显其赞佛功德时间的长远无尽,‘尽于法界,无不周遍’,是显其赞佛之空间广阔无限。菩萨赞佛功德,非限于一天两天,或一生二生,而是尽未来际,生生世世,遍十方界,于悠悠岁月,无限时空中,相续称赞,而无间断,永无止息,故其功德,亦不可限量。

  在杂华譬喻经中说:过去有一小沙弥,名叫口香,因为他口中常常散发青莲华香。原来此小沙弥,于无量劫前,曾经称赞佛之功德,自是以来,生生世世,口常出青莲花香,可见赞佛功德,果报难思。

  佛经记载,‘辩才\’共有四种,名四无碍辩,亦名四无碍智,或四无碍解。因为在意则名为智,为解,在口则名之为辩。

  一法无碍辩:法,指名句文等经典,包括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能诠的教法。说法者,能于如来教法通达无滞,名法无碍辩。

  二义无碍辩:义,是能诠教法所诠的义理,说法者,能对一切佛经,所诠的义理,深入理解,名义无碍辩。

  三辞无碍辩:词,指诸方语言,能于诸方语言通达自在,普应一切众生的心行差别,用诸方言,而为说法,名辞无碍辩。

  四乐说无碍辩:能具前三智,乐意恒为众生说法,教示利喜,心无厌倦,名乐说无碍辩。

  别行疏钞将此乐说无碍辩分别为七:

  一应辩:于一刹那间,能应一切众生机,无论三乘五乘根性,无论喜欢广说或略说,皆能适应。

  二捷辩:言说迅捷,无口纳言塞等语病。

  三峻辩:口如悬河,说理滔滔不绝。

  四无疏谬辩:凡有所说,无不合理称机,无疏忽之失,无荒谬之说。

  五无断尽辩:说法利生,精进无间,尽未来际,永无休止。

  六丰义味辩:凡有演说,音声清彻,含义丰富,语气幽默有趣,令听者感动,心生恭敬,百听不厌。

  七一切世间最妙辩:谓其演说,言辞美妙,义理超越,世出世间,无过其上。

  总具前七种辩才的人,可称为乐说无碍辩。九地以前诸位菩萨,或具一二,或总具非胜,必登九地,始可具足四无碍辩,至于能穷理究竟,尽相无遗,言辞无尽者,唯佛与普贤,或与普贤菩萨相等的法身大士,方可称之为具足穷极四无碍辩。

  普贤菩萨,既然具足穷极四无碍辩,当然能出超过大辩才天女的微妙舌根,出无尽微妙音声,以及无尽言辞,以称扬赞叹尽虚空、遍法界、极佛刹微尘数诸佛功德,而且穷未来际,无不周遍,尽于法界,无不周遍。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此引喻结显,行愿无尽。因为佛之功德,无穷无尽,是以称赞的舌根、音声、言词、与时间,亦无穷无尽。‘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义如前释,在俗谛理的事相言:虚空是广大无涯,无穷无尽的;但在真谛理言:虚空亦是生灭法,当众生反妄归真,虚空粉碎,大地平沉时,则虚空界既尽,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亦尽,故赞佛之因行亦尽。但是现在,十方虚空仍然无有穷尽,乃至烦恼,亦未尽故,是以‘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是正显无尽。

  礼敬通于三业,但偏重身业;称赞亦通三业,但重于语业。身语均不离意,由意业尊敬,然后礼赞,故言:‘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语言之于人生,影响甚大,所谓:‘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岂可不慎?可惜世人,多喜欢自赞毁他,或背后说人短长,特别是基于不耐他荣,不喜他善的妒忌心理,往往憎人富贵,恶言中伤,谗言毁谤,造了口业而不自觉。事实上,人非圣贤,互有短长,人与人相处,若能取人所长,舍人所短,互相赞美,互相尊重,互相协助,自然可以建立人间净土,促进社会和乐,特别是赞佛功德,更不可思议。虽然,佛是八风吹不动,人世间一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与佛无关,但基于因果定律,赞佛自有赞佛的功德,谤佛亦有谤佛的罪过。

  佛在世时,有一次带领众弟子出外弘化,经过一处有两个讨饭的叫化子,见佛经过,其中一个说:佛好像一个大王,佛弟子们好似群臣,现在大王带领群臣出来巡游了;但另一个讨饭的却说:佛好像是只母牛,佛弟子好像一群小牛,现在母牛带著小牛出来觅食了。因此,他们两个人都造了口业而不自知,而且他们的口业,都同时获得现报。原来该国国王驾崩,全朝群臣物色一位贤明之士继承王位,巧遇赞佛如王的人,睡于树下,有祥云覆在其上,知是非常之人,于是选他为王。至于说佛像母牛的人,因喝醉倒在通衢大道中睡觉,竟被五百商人的牛车经过辗毙。由于此故事的治约启示,我们实在不应该随便恶口批评别人。

  3.广修供养愿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

  初二句,是总标广修供养的大愿,供养有事供有法供,但修事供,不修法供,不名广;必须由事供养进而法供养,方名为广。又能供养之心有限,所供养之境有限,所供之物及所施之法皆有限,不能称广。今言广修供养,无论是事供养,法供养,能供养,所供养,皆称性起修,竖穷横遍,无穷无尽故言:广修供养。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以下,是明所供养之境,广大无尽。法界无尽,虚空无尽,于无尽虚空法界中,诸佛国土亦无尽;今将尽空遍界所有十方三世中,所有一切佛国土,尽碎为微尘,在如是众多微尘数中,每一粒尘皆‘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而每一佛在说法时,皆有种种菩萨聚集法会,其数之多,实无法想像,故用‘海会\’二字,以形容围绕佛听法的菩萨众多,犹如海之广阔无涯。

  菩萨言种种,是包括初发心的凡夫菩萨,或权教地前菩萨,或地上地后,或已证佛果而再现菩萨身的佛界中菩萨。‘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是显其境界的广大、弘伟、与壮丽。又岂是我等凡夫所能信能解?但以普贤菩萨的智慧及其愿力,故能起深切的信心,深切的理解,明明白白,知到见到所有尽空遍界极佛刹微尘数佛,皆在面前,故说:‘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是出供养因心的广大无尽。

  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此明供养物的众多而且美妙。上妙,显非人间俗品,而是天上精妙之物。如云,如须弥山,如大海水,是譬喻供养具的众多。华云,鬘云,及天伞盖云属于色尘;天音乐云,属于声尘;天衣服云,是触尘:天种种香,涂香烧香及末香,是香尘;种种酥灯、油灯、诸香油灯,是味尘。如是色声香味触等五尘供养具,皆是天上精美之物;其数量之多,堆积起来,如天上的云,重重无尽;如地上的须弥山王,其高大无比;诸香油灯的灯心,竟然像须弥山那么高大,其灯油像大海水之深。

  如是众多精美上品供养具,非用于一时,而是‘常为供养\’,常以精妙美品供养‘十方三世所有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可见其供养时间之长久,供养佛之众多,供养具之美妙,其所得的功德,可谓极大,但仍然不及一念法供养的功德。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八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诸供养中,法供安最。’是总标法供养殊胜。\‘所谓:如说修行供养’以下,是列举七种法供养。

  ‘如说修行供养\’,是能依佛所说,如法修行,即等如法供养如来。因为学佛贵在解行相应,若能说不能行,犹如说食数宝,终不得益。法句经说:‘虽诵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闻,勤修得益。’提婆达多能记忆如来三亿品经,但未能如说修行,终堕恶道;周利槃特伽,仅受一佛偈,如说修行,终证解脱。故大智度论说:‘能行说为正,不行何所说;若说不修行,不名为智者。’一切智者,皆从精进修行中来,所以如说修行,该是成佛的基础,能如佛所说而行的人,即等如法供养如来。

  ‘利益众生供养\’,凡能增进他人物质或精神的享乐,皆名利益众生,或身受惠而享乐是利,心受惠而喜悦是益。唯识述记言:‘后世之益为利,现世之益为乐’。诸佛出世的本怀,皆是为利乐一切众生,如仁王经言:‘常遍法界,利乐众生。’凡是佛弟子,能实践佛法,用实际行动,修持六度万行,饶益众生,令众生现世安乐,来世得益,畅佛本怀,才是真法供养如来。

  ‘摄受众生供养\’,摄受是以慈悲心,随顺一切众生的心愿意行,运用四摄法的方便,摄取众生安置于佛法大厦,令沾法益。如维摩居士,以善巧方便,居毗耶离城,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以禅定摄散乱,智慧摄愚痴,是名摄取众生。凡佛弟子,能广修六度四摄等法门,以种种方便利益众生,即等如是法供养如来。

  ‘代众生苦供养\’,诸佛菩萨,皆为怜愍众生苦恼,为拔众生苦,与众生乐而出现于世。故身为弟子,亦应该秉承佛菩萨的意志,尽一切精力,去解除众生苦厄,甚至代一切众生受苦。所谓:‘但愿众生脱离苦,不为一己求安乐。’如是尽形寿,甚至生生世世,拔众生苦,与众生乐,即等如是法供养如来。

  ‘勤修善根供养\’,善根,指人身口意三业所修之善业,固不可拔,能生长余善,名之为根。又善根指不贪、不嗔、不痴三种,以此三种善根,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亦是进取菩提的正因,能生长佛果功德,因名善根。十住毗婆沙论言:‘善根者,不贪、不嗔、不痴,一切善法从此三生。’大智度论说:‘一切诸善法,皆从此三善法增长。’故佛弟子,能勤修善根,努力除灭贪嗔痴等烦恼,增长不贪、不嗔、不痴善根,长养菩提功德,即等如法供养如来。

  ‘不舍菩萨业供养\’,菩萨的专业,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谓:‘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故凡能上求下化,负担弘法利生,续佛慧命的责任,不舍离自己的职责,即是法供养如来。

  ‘不离菩提心供养\’:菩提心,是发愿成佛之心,大智度论说:‘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成佛,是名菩提心。’但佛道遥远,必须经三大阿僧祇劫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何况菩萨道难行,若然发心不坚,遇上逆缘,便会退失。华严经言:‘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原本发心成佛,今因退失菩提心,反堕落作为魔鬼眷属,岂不可惜?是以菩萨应该时刻守护菩提心,勿令退失,所谓:‘假使热铁轮,于汝顶上旋,终不为此苦,退失菩提心。’凡能不离菩提心,勤求佛道,广度众生者,便是法供养如来。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普贤菩萨,提防一般众生,以为供养财物多,供养佛多,所得功德必多,但修事行,不修理观,喜爱有为,不修无为,因此,特别将事供养及法供养二者校量,以显示法供养功德无尽,事供养功德有限。

  ‘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是指前文所说,常以色声香味触等五尘,上妙精品,供养极佛刹微尘数众多诸佛,当然功德无量,但若与七种法供养功德比较,则法供养仅一念之短暂,其功德已是财供养所得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俱胝\’是数目名,译言亿,玄应音义言:‘俱致或言俱胝,此言千万或亿,’在华严经阿僧祇品说:‘十万为一洛叉,一百洛叉为俱胝,’然则俱胝该是一千万之数。\‘那由他’亦是数目名,大智度论说:‘十万为亿,千万亿名那由他。’又翻译名义集言:‘那由他,此云万亿,’\‘迦罗分’亦是数目名,慧苑音义言:‘哥罗分,正云迦罗,此云竖,折人身上一毛为百分中之一分也,算分,是用算术方式算出最微细之数。数分,是用数学方式数得出最微细之数字。‘喻分\’,是用譬喻可以形容得出最微细之数。‘优婆尼沙陀分\’,译为近分,是将一粒微尘,再分折为七分,而接近怜虚尘,是数之至极少。

  总显无论财供养其数如何大,如何多,亦不及一念修法供养所得的功德,百千万亿分之一,甚至极微细分之一。因为财供养是有漏因,虽大如须弥山,深如大海水,终有穷尽;而法供养是无漏行,称性而修,尽空遍界,无穷无尽;又财供养仅能资养四大色身,法供养能增长法身慧命,二利成就,当证菩提,是以诸供养中,法供养功德最大。

  善财童子再见文殊,文殊菩萨即告之曰:‘菩萨有十种功德具足圆满,则得成就修真供养一切如来,何等为十?一者以法供养,二者修行诸行,三者平等利乐一切众生,四者以慈悲心,随顺摄取;五者以如来为力,随顺一切。六者不舍勤修一切善法;七者不舍一切菩萨事业;八者如说能行,如行能说;九者长时遍修,全无疲厌;十者常不舍大菩提心。若诸菩萨,具此十法,期能成就供养如来,非以财宝衣服名真供养。何以故,如来恭敬尊重法故,犹如孝子尊重父母,承顺颜色,心无暂舍。若复有人,敬其父母,其子倍复尊重是人。诸佛如来,亦复如是。若诸众生,供养法者,是真成就供养如来,以诸如来尊重法故。’此中言法供养,是偏于学习佛法,依法修行。但法华经及维摩经则说:若能以大悲心,平等布施,不分高下,离人我相,不求果报,即使财施,亦等如法布施,亦能成就真法供养如来。

  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此是解释法供养,胜于财供养的原因。何以用众多上妙供养,常供养众多如来,亦不及一念法供养功德百千万亿分之一?因为一切诸佛,无不尊重法故,若能如前所说,修习七种法供养,便能出生诸佛,其功德当然非财供养可及。故言:‘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由于财施有漏,法施无漏,财供养仅获世间短暂之福报,法供养可获出世佛果菩提,所以:‘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斯,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此结显广修供养行愿无尽。广大二字,指前文所说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衣服云,以及种种香,种种灯,大如须弥山,多如大海水等供养具。最胜二字,显普贤菩萨运心平等,普施一切,悲智双运,称性而修,故虽财施亦等如法施,达到财法二施,等无差别的境界,故言最胜。

  此广大最胜的供养,是尽空遍界,广大无比,即使‘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但事实上,‘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且尽于未来际,‘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因为普贤行愿所修的供养,是称性起修,事理不二,是以法性无尽,此广大最胜供养亦无尽。

  4.忏悔业障愿

  复次善男子,言忏悔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初二句总标,十大愿王中,第四种忏悔业障愿,忏是忏悔,悔是消除。梵文忏摩,译名请忍,悔是悔过,今华梵双举,名为忏悔。意思是:悔恨厌恶自己昔日无知,所作种种罪恶的行为;今闻佛法,知过而思悔改,专心一意,于三宝前,披露往昔的罪行,求哀忏悔,请三宝忍受其悔改之心。自此痛改前非,誓不再造,自然获得三宝加被,消除罪业,以免障碍进修善法,故名忏悔业障。

  众生由于无始以来,迷真逐妄,起惑做业,都曾经有犯罪的行为。根据因果定律,必招苦果,所谓:自作自受,绝对不能幸免。欲想避免自尝苦果,唯一自救的方法,就是忏悔业障。

  业障有三种,一是烦恼障,二是业障,三是报障。烦恼可分根本烦恼及随烦恼;随烦恼又有大随烦恼、中随烦恼,及小随烦恼三种。大智度论言:‘烦恼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

  烦恼障:烦恼令人心烦意乱,不知善恶,不分邪正,不明事理,不能修证菩提。凡夫因见思烦恼,迷真谛空理,障实智菩提;二乘圣人,因尘沙烦恼,迷于俗谛妙有,障方便智菩提;菩萨因无明烦恼,迷中道理,障真性菩提,故名烦恼障。

  业障:业障能系缚众生于九界升沉,不得解脱。凡夫由见思烦恼,造有漏业,障碍进修圣道,系居三界,不得实慧解脱:二乘因尘沙烦恼,造无漏业,障碍进修六度万行,系居化城,不得方便解脱:菩萨因无明烦恼,造亦有漏亦无漏业,系居实报土,不得真性解脱:总名业障。

  报障:众生由业力牵引,接受三土果报,滞留生死,不能证入涅槃。凡夫作有漏善或恶业,报生同居土,受分段生死,障性净涅槃;二乘作无漏业,报生方便土,受变易生死,障方便净涅槃;菩萨由亦有漏亦无漏业,报生实报土,受微细变易生死,障圆净涅槃;总名报障。由三烦恼,障三菩提;由三业障,障三解脱;由三报障,障三涅槃,故名三障。

  烦恼障是惑,众生因烦恼惑而作业,因业而受报;受报时再作业,再招报苦果;如是惑,业,苦三,循环不息,是以生死不绝,苦恼无量。欲免生死轮回之苦,必须忏悔。

  今言忏悔,先忏烦恼障,因为烦恼是众生的怨贼,能劫夺人的功德法财,能伤害人的法身,能杀害人的慧命,使人漂溺生死苦海,羁留三界牢狱,不得出离;是以六道牵连,四生不绝,恶业无边,苦恼无尽。今向十方极微尘刹数佛前,心生厌离,求哀忏悔,誓杀烦恼贼,是名忏悔烦恼障。

  次忏业障,业指身口意三业。先忏身三,誓不再造作杀、盗、淫业;次忏口四,誓不再犯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再忏意业,誓断贪嗔痴三毒。因为三业恶因,能招感六道苦果,若不忏悔,将轮迥不息,生死不止,故当忏悔,三业恶因,是名忏悔业障。

  最后忏悔报障,报是果报,三业恶因,报招三涂,苦恼无量,无法幸免,唯有依普贤行愿力,志诚忏悔,始可消除。如经言:‘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诵大愿王即是忏悔,既能忏悔,罪即除灭,得生善处,见佛闻法,是名忏悔报障。

  ‘菩萨自念\’以下,是明所忏业之多。业有善业、恶业及不动业,今要忏除,唯取恶业。贪嗔痴是作恶业的恶因,身口意是作恶业的助缘,众生自从无始劫以来,迷真逐妄,执我、执法,引生贪嗔痴三毒。由于三毒策动身口意三业,身则造作杀、盗、淫;口则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则贪、嗔、痴。所作恶业,实在无法统计,故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然业的本身,如世间之物质,各有实体,将尽虚空界,亦不能容受。

  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此明能忏之相,‘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前’,是说明忏悔之境,‘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是忏悔之愿。昔日由于贪嗔痴等心理毛病,策动身口,作诸恶业,今既知过,诚心忏悔,悔恨过去三业不净,胡作妄为,痛改前非,誓不再造,则不但身不再造杀、盗、淫等恶业,反而常行放生,乐善好施,严持佛的禁戒。口不但不再犯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反而说和乐语,柔善语,真实语,劝勉、鼓励等语,甚至宣扬演说佛的正法,称赞三宝功德。意不但不再为贪嗔痴所惑,反而进修不贪不嗔不痴三善根,促进三业清净,增长一切善法,不再犯身三、口四、意三等过失,永恒住于佛的清净禁戒中,自然灭罪生福,积集一切功德。

  佛教人忏悔的方法有三种:

  一作法忏、即是依法,或如法忏悔。如法忏悔,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诚心,犯罪之人,应自动自觉,承认自己的过失,决意改过自新,然后诚心求忏悔。二是行动,诚心悔过的人,应策动身口,见诸行动,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殷重,(此是印度礼法,在中国则搭衣持具,胡跪合掌)称名说罪,然后礼足。三是对象,对上座,对和合僧,或对佛前。如是具足心诚,身礼、口说罪,对和合僧团,或对佛前,求哀忏悔,名作法忏,可灭犯戒之罪。

  二取相忏、由内具至诚心,外对佛像前,发露忏悔,将自己过去,或现在所作种种错误行为,坦诚公布,求佛证明,誓不再犯。或修礼古德所编成的各种忏悔法,如大悲忏,净土忏,地藏忏,水忏,梁皇忏等,或天天礼拜,或定期七日,七七日,于其中间,专心一意,忏悔业障,期感瑞相,如佛来摩顶,忽觉身心泰然等,是名取相忏,能灭烦恼性罪。

  三无生忏,亦名实相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大学英语四级满分作文范文欣赏   第一篇:  作文题目:  Intelligence-Nature or Nurture  1) ...
常用英语问候语大全   How are you?你好吗?  Nice to meet you.很高兴见到你,常用英语问候...
531行动计划心得体会 531行动计划心得体会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该好好计划一下接下来的工作了!那...
我的旅行计划 My trav... 我的旅行计划 My travel plan英语作文 篇一My Travel PlanI have a...
微光华晨宇歌词 微光华晨宇歌词  作词:周洁颖  作曲:钱雷  演唱:华晨宇  我在黑暗中  化作一个火种  想为你...
“自命清高”的意思 “自命清高”的意思 成语拼音: [zì mìng qīng gāo] ...
期中考试英语没考好检讨书(优... 期中考试英语没考好检讨书 篇一尊敬的老师:您好!我是您英语课堂上的学生,我写这封检讨书是因为我在期中...
高中英语教学设计反思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尽管如此,面对基础差的学生,我们还是无能为力,效果不明显。如...
高中青春的议论文 高中关于青春的议论文600字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
影响金属夏比冲击试验的因素 影响金属夏比冲击试验的因素B‰。8术避口樊庆东徐玉红夏比是音译ch砷y,夏比冲击试验(Charp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