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坛经》的禅学奥秘
创始人
2025-06-03 02:01:55
0

慧能《坛经》的禅学奥秘

  慧能被称为是禅宗六祖,他的禅学理论是佛学中国化和中国禅宗走向成熟的标志,他的禅学理论同时也是佛学理论上的巨大变革,他的禅学思想是中国唐以后佛学思想的基本理论基础,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慧能的禅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坛经》一书中,《坛经》是慧能一生讲授佛法的记录,是佛学思想史上的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坛经》被尊称为禅宗的“宗经”,在中国古代僧人所编撰的佛学著作中,只有《坛经》是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典籍。

  《坛经》的禅学基本理论历来是佛学界、哲学理论界和文化思想界关注的佛学理论焦点,禅宗对佛学的变革,南禅的理论特点,中国化佛学的理论特色等,禅学发展的很多“奥秘”都体现在《坛经》中,所以,精读《坛经》,了解慧能的佛学思想,弄清禅宗的基本理论观点,是了解中国化佛学禅宗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坛经》是具有“经书”级别的佛学典籍,《坛经》是中国禅宗的划时代理论巨著,《坛经》是南禅的禅学理论旗帜,《坛经》隐藏着慧能禅学思想的秘密。

  下面,从佛教哲学的角度对《坛经》的几个重要的观点进行解读,希望有助于对《坛经》奥秘的知解。

  一、缘起论:“心即真如”

  佛教很重视“缘起论”,讲缘起,讲因缘。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依存、转化的,万事万物互为条件。“缘”是生发的根本,是事物的本原:“起”是起点,是“缘”展开的功能。“缘起”是指一切事物赖以生起的因缘,也就是哲学上所说的宇宙的本原,存在的根源。事物的因缘关系实际上也是事物的因果关系,有因必有果,果为因生。《杂阿含经》卷十二给“缘起”下的经典定义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其意是,因为有此,所以有彼,由此生彼,彼因此生。通俗地说,是因为有这个东西,才有那个东西,有这个东西,那个东西才能生发出来。“缘起论”是佛教理论的基石,因缘问题是佛教理论的核心论题,佛教的各种理论都是由“缘起论”而展开的,佛教大乘、小乘各派都是以“缘起论”作为理论基石而扩展开来的。佛教各派的思想分化、理论分歧,也都是由于对“缘起”的不同看法而发生理论分野的。在佛教的各派理论中,有“自性缘起论”、“真如缘起论”、“法界缘起论”、“业感缘起论”、“中道缘起论”等等,对事物“缘起”的不同定义和解说决定了佛学各派的理论走向。

  六祖慧能所主张的是“真如缘起论”。

  “真如”是梵文意译,其意思是真正如实、常住不变的存在,也可以说是一种脱离现实世界、超越一切的永恒精神本体,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它而派生的。所谓“真如缘起”,就是说以“真如”为“缘”而生“起”在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坛经·定慧品》)六祖慧能明确表示“真如”是本体,而且“真如”也能有“用”之功能,所以才能以它为“缘”而生“起”世界上的一切。

  在六祖慧能看来,世间万物的本性就是“真”,而万物的形相就是“假”,就是“虚妄”。他临终前说了一首《真假动静偈》: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见《坛经·付嘱品》)

  这首偈的意思是说世间的一切都不是真的,不要将假的当作真的来看。如果认为看到的东西都是真的,那么你的认识就不是真的。如果你能回光返照,反求诸己,在自性里就知道它是真的。如果你能离开世间一切的假形假相,那就是你的真心。你自己心里不离开假,何处能找到真呢?六祖慧能在这里说的“真”就是“真如”,也就是万物的本性、众生的本性、人的本性。六祖慧能认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万物有生有灭,所以是虚妄不实的,而“真如”则是“性本无生无灭”。

  慧能认为:“于自性中万法皆现”(《坛经·忏悔品》),这句话是“真如缘起论”的典型观点。这里的“自性”是指真实的本有体性,也就是“真如”。“万法”是指包括主体存在和客体世界在内的整个客观世界,也就是宇宙万有。宇宙一切都是由“真如”派生出来的。“真如”是世界的本原。“真如缘起论”体现了中国大乘佛教有宗论的基本思想,有宗论承认有本体,有彼岸性的最高存在。因此,六祖慧能的这种“自性”而现“万法”的观点,既体现了作为佛教哲学的基本特征,也反映了中国佛教的传承与联系。

  六祖慧能企图改变传统佛教对“本体”的烦琐解释,他一方面把“本体”看成直接是源于人心的,试图从现实中活生生的人的心理活动中去寻找活力;另一方面又把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本体,把“心”看成是世界的本原。直截了当地指明主体之心即是客体之本原。因此,在慧能看来,所谓“成佛”就是于“自性”求真,也就是说,“证真如”不在于遥远的彼岸世界,而在于当下的现实世界之中,在于人的自我意识,在于能自觉自悟。

  慧能反复说明这种以自悟“证真如”的观点,他说:“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参看《坛经·般若品》)

  “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参看《坛经·机缘品》)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参看《坛经·疑问品》)

  “一切般若知,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参看《坛经·般若品》)

  “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参看《坛经·定慧品》)

  这就是说:“心”就是“佛”,“心体”就是“真如”。而且,“心”要区别“心体”(“念之体”)和它的作用(“见闻觉知”等)。慧能就这样把“真如”本体看成直接是源于人心的。“证真如”或“成佛”不再是追求超现实的“佛智”、“佛性”,而是自我觉悟,了彻“自心”。由此看来,“般若”从“自行”生,“菩提”向自心觅,佛国乐土与人的自心是合一的,人没有必要到遥远的彼岸世界去领悟“真如”,只须通过自我觉悟去顿见“真如本性”,“万法尽在自心”。

  慧能的这一基本观点,实际上是反对在自心之外去构设一个本体,“自心”之外再无本体,正是人的“自心”,也只有人的“自心”,才是真如佛性的存在,才是万物的本原。在“自性”、“自心”、“本心”之中自有真如佛性。

  在佛就在心中,不用从外面去求佛性,平常,是因为被妄念遮盖着佛性,因而不见真如。一旦去掉妄念,内外明彻,一念了悟,就可顿见“真如本性”。

  传统佛教所讲的“真如缘起”论的重点在于阐述真如随缘而生万法,“真如”像是彼岸世界的精神本体,而慧能的“真如论”讲的则是“人心”与“真如”的关系,认为“人心”即是“真如”,所注重的是每一个个体当下活生生的现实之心,慧能确信“佛性”即在“自心”之中,自我觉悟是根本,真如与万法的关系还在其次。

  慧能正是在“心即真如”的.理论基点上来展开他的禅宗佛学理论的。

  二、佛性论:“即心即佛”

  “心即真如”回答的是缘起论或本原论的问题,而紧接着就是佛性论问题。佛性论阐述的是众生能不能成佛,怎样成佛的问题,这也是佛教理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佛教不同宗派对这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大乘佛教把佛性看成是众生觉悟之因,是宇宙的本体真如,是至高无上的般若智慧。而在一切众生是否都有佛性的问题上,有一种看法主张那些作恶多端的人,即佛教所说的“一阐提”的人,是没有佛性的;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一阐提”的人也是有佛性的,比如,东晋名僧竺道生就主张“一阐提”之人有佛性。竺道生的主张在当时被认为是奇谈怪论,为当时僧众所不容,他被逐出僧团。可是,当后来当《大般涅槃经》被译出后,才知道,原来佛学主张“一阐提”之人也可成佛,竺道生的学说逐渐为僧众所接受。

  六祖慧能在“真如缘起论”方面主张“心即真如”。与此相联系,他在《坛经》中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实际上,在《坛经》中,慧能反复阐明佛性,并用各种不同的名词来指称,如真如、本性、自性、法性、法身、净性、真心、直心、本心等等,从缘起论方面看,慧能讲到宇宙本体时多是用“真如”等词汇来表达佛性;而当讲到众生皆可成佛,都有其成佛的根据时,就用“真心”、“本心”、“佛性”等词语来说明。

  慧能认为,自性清净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前提。他说:“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参见《坛经·忏悔品》)

  也就是说,人的“本心”,人的“佛性”,人的“自性”本来就是清净明澈的,犹如蓝天清明一般,只是由于杂念妄念、“无明”烦恼的干忧,就像是被浮云遮盖了,所以“自性”不明,只有让智慧常明,拨去浮云,去除妄念,方能内外明彻,豁然开朗,使清净的自性顿现,一念觉悟而成佛。

  在慧能看来,世人性本清净,不仅皆有佛性,而且皆是平等之佛性。当他第一次参见五祖弘忍时就表达了佛性平等的观点,他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无南北。獦獠(当时对南方少数民族的侮称)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坛经·行由品》)显然,在他看来,獦獠与和尚一样,有同等的佛性。这种佛性平等的思想为更多下层民众参修禅宗打开方便之门,使禅宗更加大众化,民间化。

  从佛性论上看,既然人人皆有平等佛性,而且,佛性就在人的心中,那么,去除妄念后,人的“本心”、“真心”就是“佛性”。“自性”就是“自佛”。慧能说:“佛者,觉也。”(《坛经·忏悔品》)“自性觉,即是佛。”(《坛经·疑问品》)正因为人人皆有佛性,所以人人皆能悟佛,“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坛经·般若品》)“我心自有佛”,“自性若悟,众生是佛。”(《坛经·付嘱品》)从顿悟了悟的角度看,“我心”已是“真心”,因而“我心”亦是“佛性”,心即是佛。这就是慧能说的“即心即佛”(《坛经·机缘品》)的观点。“即心即佛”的观点使佛性与人心、真心与我心、真如与本心等统一起来了,抽象的佛性被落实到具体的人心之上。真如、佛性变成了不仅人心所能达到的,而且本来就在人心中,并且还是每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所能够从自己的心中所觉悟到的。

  大多数的佛教都主张把佛性与人性分开,人为只有在修行中用佛性取代人性,才能成佛。慧能则不仅主张人人皆有成佛的本性,而且把佛性与人性统一起来,佛性成了人的本性,“人心”即有“佛心”,正像慧能所说的:“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坛经·疑问品》)其含意是如欲成佛,寻于自心,别去外求。心外无佛,佛在心中。

  慧能的“即心即佛”的观点,实际上是使佛由神秘的、高不可攀的神降为活生生的人心,去除了对神的偶像崇拜,突出了人性的自由自觉。众生自心是佛,心的自觉便是自性清净,便是智慧常明,便是觉悟成佛。这样的观点对于传统佛教,具有巨大的冲击力和解放的作用。

  三、觉悟论:“明心见性”

  从佛性论看,人人皆有佛性,那么,佛与众生有何区别呢?

  慧能认为佛与众生的区别关键就在于“觉”与“迷”。他说:“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坛经·疑问品》)“觉”即是对佛性的觉悟:“迷”即是对佛性的不觉悟。“自性”是“人心”,是“自心”,是个人之心。如果“自性迷”,即“自心”不觉悟,那么,诵经、拜佛、坐禅等,都是无用的,觉悟不了,悟不到“佛性”。只有“自性觉”,即于“自心”中去除妄念,觉悟到“佛性”,才能成佛。这种“觉”而不“迷”的过程,在慧能看来,就是“明心见性”。去除妄念,还心性本净,便是佛性顿现。慧能说:“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参见《坛经·般若品》)也就是说,无论佛或是经,所表现的佛性本来就在人的心性中,心性通佛性,人心即本心,而本心即有菩提智慧。人一旦识其本心,便觉悟佛性,因而就解脱成佛。

  传说中,慧能有一首著名的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把大乘佛教所讲的“一切皆空”进一步推到了“自性真空”的境界。心空一切空,“菩提”不是“树”,“明镜”也不是“台”,本来就无一物存在,何来“树”与“台”,何处来尘埃呢?

  只有“明心见性”,“自心”于“觉”中悟觉真如,方能顿悟成佛。

  这就是心佛统一,心性与佛性一体,人心即真心,真心亦真如的“彻底”的禅学思想,是慧能对佛学禅宗的巨大贡献,亦是佛学中国化的最大的成就。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大学英语四级满分作文范文欣赏   第一篇:  作文题目:  Intelligence-Nature or Nurture  1) ...
常用英语问候语大全   How are you?你好吗?  Nice to meet you.很高兴见到你,常用英语问候...
531行动计划心得体会 531行动计划心得体会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该好好计划一下接下来的工作了!那...
我的旅行计划 My trav... 我的旅行计划 My travel plan英语作文 篇一My Travel PlanI have a...
微光华晨宇歌词 微光华晨宇歌词  作词:周洁颖  作曲:钱雷  演唱:华晨宇  我在黑暗中  化作一个火种  想为你...
期中考试英语没考好检讨书(优... 期中考试英语没考好检讨书 篇一尊敬的老师:您好!我是您英语课堂上的学生,我写这封检讨书是因为我在期中...
“自命清高”的意思 “自命清高”的意思 成语拼音: [zì mìng qīng gāo] ...
高中英语教学设计反思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尽管如此,面对基础差的学生,我们还是无能为力,效果不明显。如...
高中青春的议论文 高中关于青春的议论文600字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
影响金属夏比冲击试验的因素 影响金属夏比冲击试验的因素B‰。8术避口樊庆东徐玉红夏比是音译ch砷y,夏比冲击试验(Charp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