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的春天什么颜色最亮眼?
绿色!
森林覆盖率超过20%
累计完成成片造林40多万亩
创建省级森林城市2个
森林城镇61个、森林村庄584个
经济林发展到19万亩
带动群众约2.8万人
2023年林业产值预计达到456亿元
……
增绿减碳 擦亮发展底色
春日的阜阳,到处可以见到镐锹挥舞的场景:全市各地党员干部、群众、志愿者、劳动模范、巾帼标兵等,纷纷来到郊外各类植树造林区域内,挖坑、栽苗、培土、浇水……
在颍泉区茨淮新河郑寨段,200多名志愿者分工合作、干劲十足,很快为一大片河滩地穿上了绿装。
植树现场
“今天一共种了3棵树,我们非常开心。”市民吕蓓蓓高兴地说,这样的活动,既让孩子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也是很好的亲子时光。
“每年的植树节,我都会参加植树活动,不仅能够给大地带来一片绿色,也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生态环保的重要性。”市民徐冉冉说。
茨淮新河 来源:阜阳新闻网
茨淮新河郑寨段是我市义务植树基地之一,也是颍泉区重点打造的生态廊道。
“今年以来,群众义务植树热情更加高涨,颍泉区仅群众参与就超过了两万人次。”负责实施该项目的阜阳市绿景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显伟告诉“瞰阜阳”工作室记者,主要绿化地点在茨淮新河和黑茨河,给河流提供一个生态屏障,涵养好水源,打造绿色景观。
2023年,阜阳完成营造林9.7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7464亩、封山育林9374.8亩、退化林修复35088.7亩、森林抚育45830.8亩、阜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45平方米……茨淮新河、颍河防护林入选省林业碳汇试点项目库。
今天的阜阳,满目的绿色让城乡处处生机勃发,也让身处其中的百姓倍感幸福。
根据《阜阳市创建林长制改革示范区规划方案(2019—2025)》,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21%,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350万立方米以上,湿地保护率不低于52%,为阜阳阜阳高质量发展厚植绿色和底色。
护绿生金 激活绿色引擎
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阜阳立足资源禀赋和区域特点,加大政府引导力度,运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大力延伸生态产品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不断激活绿色引擎。
资料图 来源:颍东发布
颍东区庙北村月季产业园里的月季含苞待放,基地负责人赵民标正带领工人除草、修剪。他告诉“瞰阜阳”工作室记者,得益于月季被确定为阜阳市花这一优势,在当地农业农村部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他完成了从单品月季种植向多彩长花期品种种植的转型,品种达20多个品种、6万多盆,亩均纯利润3万多元,并带动着40多户村民参与务工或入股分红。
资料图 来源:阜阳日报
“目前,全市花卉总面积69.2万亩,总产值70.78亿元,从业人员5.4万余人,初步形成一批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产业相对集中、区域特色明显的现代花卉基地,建成‘中国苗木(花卉)特色产业示范区’”。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森林碳汇、花卉旅游……以绿为底,护绿生金。阜阳创新思路统筹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资料图 袁集镇赏花节 来源:颍州文旅
茂林修竹间,一条条彩色的旅游公路串起林场、农庄和果园。在颍州区袁集镇大朱村,200多亩的桃花、樱花等即将盛开,林场主宁红正指导工人进行施肥。
“再过半个月这里就是一片花海,门票20元一张。”作为当地较早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宁红见证了家乡从“土里刨食”到“护绿生金”的发展变化。
“林长制改革以来,树有人管、林有人治、责有人担。”宁红告诉“瞰阜阳”工作室记者,镇村结合林长制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帮他选育优良品种,当年栽树第二年就挂果,3至4年后亩产收益都在一万元以上。
“阜阳依托丰富的苗木花卉产业优势资源,努力打造农林多产融合发展示范区、‘兴花富民’产业先行区。力争到2025年,全市林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向绿而生 拓展和谐共生新空间
花开满树,百鸟争鸣。阜南县王家坝国家级湿地公园生态风光吸引来众多游客。随着林木保护和湿地面积的增加,生物多样性加快恢复。
当地群众告诉“瞰阜阳”工作室记者,这几年生态环境好了,常能看到白琵鹭、游隼等鸟类在这里越冬、栖息,难得一见的东方白鹳和青头潜鸭,也时常飞来觅食。
水岸共治、退养还湿……从予取予求到反哺自然、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阜阳按下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快进键”。
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颍上县正在有序推进“森林城市、宜居水乡”建设,界首市将国有林场打造成“中国森林养生基地”、太和县建设了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等,发展生态+康养产业,将美丽风光变为“美丽经济”,带动更多的村民走上生态致富路。
青山为笔 碧水为墨
一幅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城乡共美的画卷
正在颍淮大地徐徐展开
出品|“瞰阜阳”工作室
文字|全媒体记者 王小昌
图片|阜阳新闻联播、阜阳日报、阜阳新闻网、颍东发布、颍州文旅、
编辑|刘超然
审核|张 杰
监制|余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