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国泰平安
在浙东唐诗之路蜿蜒的脉络中,谢公岭如一条青黛色的绸带缠绕在群山之间,而落屐亭便是绸带上最温润的玉扣。这岭因诗而生,这亭因岭而存,二者相依相伴,在千百年的时光里,共同镌刻着南朝宋诗人谢灵运的足迹与诗魂。这位被后世尊为 “山水诗鼻祖” 的文人,当年正是在出守永嘉的岁月里,为探寻浙东山水之胜,常着木屐穿行于谢公岭的崇山峻岭间。传说他攀登此岭时,因山路崎岖险峻,不慎将木屐脱落,后人为纪念这段逸事,便在岭的咽喉之处筑亭,取名“落屐亭”。谢公岭因落屐亭更添人文底蕴,落屐亭因谢公岭更显山水灵秀,二者早已成为浙东大地上不可分割的文化符号。
东晋义熙十四年,谢灵运的人生迎来了重大转折。这位出身陈郡谢氏的贵公子,自幼承袭康乐公爵位,精通诗文,深谙玄理,本以为能在朝堂之上施展抱负。然而,刘裕代晋建宋后,对昔日世家大族心存猜忌,谢灵运虽保留爵位,却从“公”降为“侯”,实权被削。永初三年,一道诏书将他外放为永嘉太守,从繁华的建康骤然贬至东南一隅的谢公岭畔,这对于心怀壮志的谢灵运而言,不啻为沉重的打击。
永嘉郡治所在的温州,当时尚属荒僻之地,谢公岭更是人迹罕至的险途。初到永嘉的谢灵运,心中满是愤懑与失意。他在《登池上楼》中写下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的慨叹,道尽进退两难的迷茫。朝堂的尔虞我诈与理想抱负的冲突,让偏远的谢公岭仿佛成了隔绝他与尘世理想的屏障。但文人骨子里的浪漫与对自然的敏感,让他在谢公岭的山水间找到了精神出口。他索性将政务搁置一旁,带着僮仆,脚着特制的 “谢公屐”——前齿可卸的木屐,便于上山时去前齿,下山时去后齿——开启了对谢公岭及周边山水的探寻之旅,落屐亭所在的位置,便是他当年常驻足歇脚的地方。
在浙东北雁荡山灵峰的群山褶皱里,沿谢公岭山脚的古道上行,未及见亭,先与满径草木相遇。夏日里,不知名的藤蔓攀着路边灌木,叶片上的露珠滚落,在日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这些草木不知在谢公岭上生长了多少个春秋,它们或许见过当年谢灵运身着青衫,带着仆从,踏着木屐匆匆而过的身影。那时的谢公岭古道远比今日荒芜,没有规整的石阶,唯有荆棘与乱石。谢灵运却毫不在意,他拨开拦路的草木,循着水声与鸟鸣前行,木屐踩在湿滑的泥土上,发出沙沙的声响,惊起林间雀鸟。他的目光掠过岩壁青苔,停留在山间奇花异草上,心中郁结似乎也随谢公岭的清风渐渐消散。
行至谢公岭半途,视野豁然开阔,落屐亭便在眼前了。它正坐落于谢公岭的咽喉之处,像一位守山的老者,背靠着黛色山峦,面朝开阔谷川。亭身以当地青石为基,历经千年风雨,石面已被磨得光滑,却依旧稳固如昔,如同谢公岭在岁月中不曾动摇的身姿。四根木柱支撑着黛瓦亭顶,木柱上布满岁月痕迹,裂纹如细密蛛网,却依旧挺拔,承载着亭的重量,也承载着谢灵运在谢公岭上留下的岁月记忆。亭檐微微上翘,似欲挽留谢公岭的清风,又似在眺望岭外流云。没有雕梁画栋的繁复,也没有朱漆金粉的艳丽,它就那样朴素地立在谢公岭上,恰如谢灵运在永嘉时的心境,洗去朝堂浮华,回归本真清雅。
走近落屐亭中,脚下的青石板被谢公岭上往来的脚步磨得发亮,缝隙里嵌着些许泥土与落叶,那是时光留下的印记。亭内石凳冰凉,坐下来便能感受到谢公岭山间的清凉。亭的四周,谢公岭的古道蜿蜒伸向远方,石阶一级级向上延伸,仿佛没有尽头。这些石阶不知是何时铺就的,表面已被磨得光滑,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凹陷,那是千年来无数脚步打磨的痕迹。传说当年谢灵运为探寻谢公岭山水之胜,常穿着木屐沿着这条古道攀登,山路崎岖,他便凿石为阶,留下了这蜿蜒古道。如今,沿着这些石阶前行,仿佛还能追寻到他当年的足迹。石阶两旁的草木长得极为繁茂,有时会遮挡住部分路面,需拨开草木才能继续前行,这般景象,倒与千年前谢灵运踏谢公岭寻幽时的境况有几分相似。他在《游岭门山》中写道 “晨策寻绝壁,夕息在山栖”,正是对这段谢公岭登山岁月的真实写照。
在永嘉的一年,谢灵运虽身处逆境,却在谢公岭的山水间创作了大量诗作,奠定山水诗派基础。他以细腻笔触描绘谢公岭及周边山水的形态与神韵,将个人情感融入自然景致,使山水不再是单纯背景,而成为承载情感与思想的载体。他的诗作在当时便广为流传,即便离开永嘉后,这些山水诗依旧被文人墨客争相传诵。后来的李白等大诗人,都曾循着他的足迹留下缅怀诗篇,使得浙东唐诗之路的文脉得以延续。李白曾写下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这份对谢灵运的追慕,让谢公岭与落屐亭的名气愈发深远。
落屐亭就这样静静地立在谢公岭上,迎接着每一位到来的人,也目送着每一位离去的背影。它见过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亭檐上,见过午后暴雨倾盆而下打湿亭内青石板,见过黄昏余晖为亭镀上温暖金边,也见过夜晚月光将亭的影子拉得很长。它与谢公岭一同见证着四季更迭,见证着岁月流转,也见证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就像当年谢灵运在永嘉的岁月,有失意的阴霾,也有谢公岭山水的明媚,最终都沉淀为历史的印记。
千年来,谢公岭上的草木枯荣了一次又一次,古道上的石阶被磨得愈发光滑,唯有落屐亭,在时光冲刷下,依旧保持着最初的模样。它不仅仅是谢公岭上供人休憩的亭子,更是谢灵运出守永嘉这段历史的见证,是山水诗文化的传承载体。它与谢公岭紧密相连,承载着谢灵运踏山寻幽的豪情,也承载着他仕途失意的怅惘,更承载着这片山水的记忆与诗意。
如今,我们也沿着谢公岭的古道而来,在落屐亭中感受山水的魅力,体会历史的厚重,触摸亭柱上的斑驳痕迹,遥想谢灵运当年踏屐寻幽的身影,仿佛能与千年前的诗魂对话。在这里,谢公岭的山水与人文交融,历史与当下共鸣,落屐亭早已超越了一座普通亭子的意义,与谢公岭一同成为传承浙东文化、承载文人情怀的精神地标。而谢灵运在永嘉的那段岁月,如同谢公岭畔的清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让山水诗的光芒永远闪耀在浙东的土地上。
                    上一篇:埃克塞特 VS 雷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