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经经历过外伤或手术后,发现肢体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甚至恢复过程缓慢?这类周围神经损伤不仅让患者痛苦,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虽然目前的临床治疗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神经修复,但往往难以实现功能的完全恢复。如何找到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手段,成为医学研究的重点。
最近,一项发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的研究为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研究团队聚焦于一种来自丹参的细胞外囊泡(SMEVs),深入探讨它如何通过调节巨噬细胞功能,促进神经再生。
研究人员从新鲜的丹参根中提取了SMEVs,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表征。透射电镜显示,这些囊泡呈现典型的椭圆形双层膜结构,直径约为134.2纳米,带负电。脂质组学分析发现,这些囊泡中含有多达30种脂质成分,其中甘油三酯和神经酰胺的比例最高。
在周围神经损伤后,巨噬细胞在吞噬髓鞘碎片时,会出现脂质过氧化和铁死亡现象,导致巨噬细胞的功能受损。研究发现,SMEVs能够有效逆转这一现象。当巨噬细胞处理SMEVs后,铁死亡的相关指标显著改善,细胞的线粒体功能也得到了恢复。
更为重要的是,SMEVs能够恢复巨噬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调控作用。经过SMEVs处理的巨噬细胞,能够显著增加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的分泌,从而促进血管生成。这一发现为神经再生提供了良好的微环境,帮助神经组织修复。
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中,SMEVs的局部注射也显示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28天后,神经组织的轴突生长和髓鞘形成显著优于未处理组,功能评估显示大鼠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明显提升,肌肉萎缩现象得到改善。
综上所述,这项研究明确了丹参来源细胞外囊泡在周围神经损伤治疗中的核心价值。通过抑制巨噬细胞的铁死亡和促进血管生成,SMEVs为神经再生铺平了道路。未来,这一发现不仅为临床解决周围神经损伤修复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更多受神经损伤困扰的患者带来了希望。随着研究的深入,植物来源的细胞外囊泡或将在医学领域展现出更广泛的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