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很少展现愤怒,但当他得知傅作义在大同战役后发通电嘲笑人民军队时,他发誓不报此仇誓不为人。然而,尽管傅作义曾侥幸逃脱并发通电讽刺人民军队,毛主席并没有对他进行报复,反而让他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了水利部长,并一直任职二三十年。
1949年1月下旬,随着淮海战役和天津战役的结束,北平的国民党军队感到越来越不安,傅作义逐渐对蒋介石失去信心。在经过三轮谈判后,他最终决定起义。许多人选择支持傅作义的决定,并且不少人继续留在军中,后来还在1955年获得军衔或任职地方官员。只有少数顽固派愿意为蒋介石死战到底。
在北平被围困一个月后,解放军多次试图与傅作义进行谈判,期望通过和平解决战争。1949年1月17日,毛主席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傅作义立即做出决定,避免继续拖延。与此同时,毛主席也下令对天津发起总攻,解放军在27小时内就攻占了天津,彻底打垮了国民党守军。此时,傅作义意识到北平的防守已无胜算,开始积极与解放军沟通,并在第三轮谈判中做出了妥协。
傅作义和解放军的谈判并不容易,尤其是在他手下的将领中,有一部分仍旧坚守旧有的立场。最显著的反对者是石觉,他试图阻挠傅作义与解放军达成协议。1949年1月16日,北平城内爆发了激烈枪战,周北峰立即联系傅作义,提醒他解放军已做好准备进入城内协助平定局势。傅作义回复称城内局势可控,但实际上,他心里清楚,若局势继续恶化,他将无法独立应对。
随着解放军的进军,傅作义最终在1949年1月21日同意与解放军达成起义协议,会议在中南海举行,他的部下们普遍表示同意,尽管石觉和李文表面上表示反对,但私下里也只能接受现实。为了避免引发更大混乱,傅作义选择放走了石觉和李文两位坚决反对的将领,让他们返回南京,而不是强行让他们参与起义。
石觉与李文最终回到南京,蒋介石给予他们新的任务,然而他们的命运并未因重返南方而有所改变。尽管石觉重新获得了军事指挥权,但在后续的战斗中,他依然未能成功抵抗解放军的攻势。最终,石觉在上海失守后撤退至台湾,并在那里继续服役。李文则在解放后被俘,逃脱后最终流亡台湾。
尽管石觉和李文在蒋介石麾下为他效忠多年,但他们没有真正从全局出发思考问题,而是一直抱有对蒋介石的愚忠。在他们看来,离开北平后,他们或许能有新的机会,但历史的潮流已经无法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