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西罗马和东罗马。由于皇帝们忙于其他事务,帝国的治理方式常常是多个皇帝共同执政,有时是二帝共治,有时是四帝共治。然而,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雇佣兵的袭击下灭亡,这标志着一段历史的结束。而东罗马帝国却顽强存活下来,尽管其健康状况堪忧,竟然延续了超过1000年,直到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征服。
罗马帝国在欧洲人心目中的地位,类似于汉朝在中国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就像东汉末期,刘备为了继承汉朝衣钵,宣称自己是汉室宗亲,建立了蜀汉,曹操为了拉近与汉朝的关系,甚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汉献帝,而孙权则一直不敢自立为帝。同样,欧洲人也高度推崇罗马,因此许多国家都想成为“第三罗马”。那么,为什么沙俄被认为是最合适的第三罗马呢?
沙俄被称为“第三罗马”,似乎确实有其历史依据。但为何仍然有人质疑这一说法呢?我们可以通过蜀汉的例子来分析。蜀汉一直宣称自己是汉朝的正统继承者,毕竟刘备有汉朝皇族血统。但曹魏和东吴等人,以及许多历史学者认为,蜀汉并未继承汉朝的领土,尤其是长安和洛阳都不在蜀汉手中,因此不能称其为汉朝的真正继承者。从土地和人口的角度看,曹魏才是最具资格的继承者。
同样的逻辑,沙俄号称继承东罗马帝国,但问题在于,东罗马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和绝大多数领土并不在沙俄手中,而是被奥斯曼土耳其控制。因此,沙俄是否有资格被称为第三罗马?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沙俄自17世纪起开始与奥斯曼土耳其发生冲突,逐步蚕食其领土,试图夺回君士坦丁堡并收复巴尔干半岛。然而,尽管沙俄多次与奥斯曼土耳其发生战争,甚至在19世纪初逼近君士坦丁堡,但始终未能成功。
奥斯曼土耳其为何如此难以战胜呢?15到16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处于强盛时期,沙俄与其的力量差距较大。但从17世纪起,奥斯曼土耳其逐渐衰弱,沙俄与其的对抗变得相对容易。在多次俄土战争中,沙俄成功从奥斯曼手中夺取了克里米亚半岛和外高加索地区。然而,在1853年,沙俄想要进攻君士坦丁堡时,英法联军突然加入支持奥斯曼土耳其,导致沙俄未能实现目标。直到1877年,沙俄再度出兵,成功击败奥斯曼土耳其,兵临君士坦丁堡。但此时,英国再次出手,表示愿意不惜一切代价保住君士坦丁堡,最终沙俄还是与君士坦丁堡失之交臂。
这段历史也许让土耳其感到困惑:为什么沙俄在200多年里总是与我们作对?难道仅仅因为他们自称“第三罗马”吗?许多历史学者认为,如果沙俄没有与奥斯曼土耳其纠缠这么久,欧洲的宗教格局可能会发生改变,伊斯兰教或东正教可能会占主导地位,而天主教则未必能继续主导欧洲。
在多次俄土战争中,尽管巴尔干半岛没有完全归沙俄所有,但沙俄的推动使得该地区逐渐摆脱了奥斯曼土耳其的控制,许多国家如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也因此获得独立。因此,塞尔维亚与沙俄结下了深厚的关系,直到今天,塞尔维亚与俄罗斯的关系依然紧密。
尽管沙俄始终未能实现将君士坦丁堡收入囊中,甚至在苏联时期也未能做到,但俄国依然在继承东罗马的目标上未曾放弃。苏联时期,俄国的力量达到了顶峰,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两大超级大国之一。苏联虽未能控制君士坦丁堡,但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与东罗马帝国的辉煌可比。
1991年苏联解体后,虽然俄罗斯失去了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但它依旧拥有庞大的领土和强大的军力,因此继续自视为东罗马的继承者。为了体现这一点,俄罗斯将双头鹰——东罗马的象征——作为国家的标志,延续了这一历史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