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生活打卡季 —— 泸州高坝的兵工厂历史
泸州高坝,为什么是一个光荣的地方?这要从它的兵工厂历史说起。
在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中国相继建立了四大兵工厂,它们为近代中国抵御外敌、打击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四大兵工厂分别是沈阳兵工厂、汉阳兵工厂、上海兵工厂和河南巩县兵工厂。
沈阳兵工厂始建于1899年,最初称奉天机器局,后改为东三省兵工厂;汉阳兵工厂由晚清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主持,于1892年动工,1894年建成。武昌起义时,第一枪的枪械就是“汉阳造”,这也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上海兵工厂起源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成立于清朝洋务运动时期,是晚清政府最大的军事工业基地;而河南巩县兵工厂则是由袁世凯于1915年在德国人的协助下建立,主要生产步枪、机枪、炮弹等。
这四大兵工厂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每一个都与中国的抗争历史紧密相连,尤其在抗战时期,作用尤为重要。今天我们要讲的,是河南巩县兵工厂的一个重要迁移历史——它在抗战时期迁至四川泸州高坝的故事。
兵工厂迁移的历史背景
大约80年前,当全国都在为抗日战争而奋斗时,泸州作为西南大后方,迎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抗战单位,包括第五保育院、学兵总队和23兵工厂等。而河南巩县的兵工厂为何会迁到泸州呢?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巩县兵工厂规模庞大,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军事生产基地之一。但随着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巩县兵工厂屡次遭到日军的轰炸,生产能力遭到极大破坏。为了确保不被完全摧毁,兵工厂开始分散迁移,不仅搬到四川泸州,还迁往了湖南、湖北、重庆等地。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战火迅速蔓延至华北和华中,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工厂、学校和机关纷纷迁移,这使得河南巩县的兵工厂也无法继续在原地维持生产,如果不迁移,不仅会丧失生产能力,还可能面临彻底的摧毁。
巩县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矿产资源丰富,这使得袁世凯在建立兵工厂时选择了这里。但随着历史变迁,战争爆发,巩县的兵工厂成为了日军的重点打击目标,兵工厂的迁移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泸州高坝的变迁
1937年11月,巩县兵工厂开始了迁移工作。随着全国形势日益紧张,兵工厂的机器设备需要搬迁,几千人要离开家园。这项任务既艰难又繁重。就在此时,军政部长何应钦决定将兵工厂迁至泸州高坝。
1937年12月初,何应钦亲自来到泸州,找到泸县县长闵永濂,要求迅速准备在高坝建立兵工厂。高坝的农民们接到通知后,必须在30天内搬离。曾经是鱼米之乡的高坝,突然变成了兵工厂的建设基地。
历史记载,高坝原本有着丰富的甘蔗种植业和富裕的地主家族。陈姓家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家族中一些成员最初对搬迁感到不解和不满,但最终,在陈中林等人的带领下,陈氏家族决定支持抗战,主动迁出土地,为建设兵工厂提供支持。
高坝的兵工厂建设
高坝的兵工厂建设开始后,兵工厂在抗战中的作用逐渐显现。作为重要的军事重地,23兵工厂不仅生产步枪、炮弹等武器,还参与了其他抗战必需品的生产。泸州高坝逐渐成为了西南地区重要的军工基地。随着战后的发展,23兵工厂继续运作,后来形成了二五厂、泸化厂等多个工业基地,今天的北方化工和航校也曾在此建立。
泸州高坝的这段历史,见证了中国人民在民族危难之际的团结与奋战,也展示了一个地方如何从一个宁静的农业重镇转变为关键的军事生产基地。如今,高坝的这段历史依旧被人们铭记,成为了抗战历史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