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可能会因为使用药物而遭遇药物性肝损伤(DILI),你是否曾对此感到困惑?药物性肝损伤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它是指因药物引起的肝脏损伤,严重时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面对这一健康隐患,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首先是排除性诊断。医生会首先确认是否存在肝损伤,并排除其他肝病的可能性。常见的其他肝病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一旦发现肝功能异常,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关检查是关键,尤其是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黄疸等肝病征象通常出现较晚。
在诊断药物性肝损伤时,医生会参考多个因素,如药物使用史、临床症状、血液化学检测结果等。如果你在用药后感到疲倦、恶心,或是右上腹有疼痛感,务必引起重视。
那么,在治疗药物性肝损伤时,我们可以选择哪些有效的药物呢?根据最新的临床决策更新,以下三类药物被认为在治疗DILI方面效果显著:
糖皮质激素:尽管其常规应用尚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支持,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如免疫介导的DILI,糖皮质激素可以帮助改善生化指标,尤其是对于那些停药后情况仍未好转的患者。
降血氨药物:如门冬氨酸鸟氨酸,通过促进氨的排泄,帮助减轻肝脏负担,对一些肝损伤患者有帮助。
保肝药物:选择具有多重作用机制的保肝药物,如甘草酸及其衍生物,这类药物不仅能够减轻炎症,还能保护肝细胞,帮助改善肝功能。
对于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来说,及时停用可疑药物是恢复健康的第一步。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停药与继续用药的风险,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患者在用药期间需要定期监测肝功能,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药物的选择和用法也会有所不同。年轻人或许能够承受较高的用药负担,而老年人则需更加谨慎。因此,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和用药历史,在用药前咨询专业医生是非常必要的。
药物性肝损伤虽然常见,但只要我们保持警惕,及时就医,并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完全可以降低其对健康的影响。希望每个人都能健康用药,远离药物性肝损伤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