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跌跌不休”,金九银十成“凉凉”季
金秋十月,本应是猪肉消费的传统旺季,然而,今年的“金九银十”却呈现出一派“旺季不旺”的景象。9月份,生猪出栏均价从月初的13.87元/公斤一路下滑至月末的12.32元/公斤,跌幅显著。尽管月初曾因学生返校而短暂提振猪价,但随着社会面生猪产能的恢复以及规模猪企的出栏放量,猪价迅速陷入单边下跌的通道。全国多地标猪价格跌破5元/斤大关,平均价格已逼近规模猪企的完全成本线,养殖户面临的亏损压力与日俱增。
市场分析机构指出,当前生猪市场呈现出“旺季不旺”的尴尬局面,虽然购销两端均有所增长,但需求的增量未能达到预期,而供应的增量却远超预期,产销之间的严重错配导致猪价持续探底。
需求端:结构性不足与预期落空
在需求端,多重因素制约了猪价的反弹。首先,生猪产能过剩的市场预期,以及标猪与肥猪价差的有限空间,导致9月份国内南北地区二次育肥模式出现“出多入少”的现象,二次育肥对标猪的承接能力明显减弱。其次,居民饮食结构的调整和替代性消费的增加,也削弱了对猪肉的刚性需求。尽管天气转凉,本应带动内销市场改善,但整体消费增量依然有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9月末,临近国庆与中秋双节,下游市场备货积极性并未达到预期,屠宰场的开工率增幅有限,需求对猪价的支撑作用显得乏力。
供应端:产能集中释放与恐慌性出栏
供应端的压力则更为显著。一方面,去年底母猪存栏量处于高位,按照“母猪存栏影响10个月后出栏”的规律,9月至10月正是生猪产能集中兑现的时期,市场标猪供应过剩的局面已成定局。另一方面,尽管官方出台了产能去化政策,但集团化猪企的出栏情绪依然偏强,散户猪场也因对未来供应前景的担忧而加大出栏力度。此外,受制于猪价价差不足,南方部分猪场还面临疫病风险,这进一步加剧了养殖端的恐慌性出栏情绪,多元主体对出售猪源的意愿普遍偏强。
双节预期与现实的落差
步入双节假期,此前主流机构曾预测,在节日气氛的烘托下,集团猪企会采取缩量拉涨策略,市场一度弥漫着看涨情绪。然而,现实情况却与之相去甚远。9月份,多数养殖端的出栏计划完成情况并不理想,部分头部猪企更是未能如期完成出栏任务,导致适重猪源的存栏量依然偏高。中秋节前,集团猪企的集中出栏操作,使得适重猪源的供应能力得到了充分保障。而需求端的利好却表现平平,节日期间虽然购销尚可,但主流屠企早已完成备货,收猪意愿不高,市场整体情绪依然偏弱。
后市展望:价格博弈与集团出栏节奏成关键
在供需博弈的格局下,受屠宰场调价影响,预计10月3日,外三元标猪报价将调整至12.24元/公斤。未来猪价的走向,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团猪企出栏节奏的变化。
---
国内南北各省区生猪价格一览表
(此处可附上具体的生猪价格数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