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仲谋,字椿茂,号蛰卿,晚号蛰存老人,来自桐城南乡福寺岭,是青山何氏家族的杰出代表。他的祖先源自婺源,因避元季乱而迁至桐城,始祖桐乡公在大青山定居。七代传承至栖霞公,他以治《易》著称,培养了无数江南士子,为后世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
何仲谋自幼聪慧,家境虽寒,但他对知识的渴求始终不减。他曾向师长呈交《忽逢桃花林赋》,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师长甚至认为他有传承衣钵的潜力。在光绪年间,他开始在邑庠授课,虽然曾有仕途的机会,但他选择了潜心学术与教育,认为做官不如清白为人。
他常常以“为仁不富”为座右铭,致力于教育和传承。他在福寺岭建立了“蛰存草堂”,以此为基地传授经史,广受学生欢迎。即使在草堂遭遇火灾后,他依然泰然处之,继续授业,显示出他对教育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何仲谋的学术影响深远,曾受邀在多所学校讲学,尤其是在女子师范学校,推动了新学的传播。他坚持旧学与新学并重,强调教师应具备侠气,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他的著作涵盖了《说文体例》《文字音例探源》《毛诗声训类纂》等十余部,展示了他对文字和语言的深刻理解。
在其晚年,他仍坚持创作,尽管身体每况愈下,仍旧秉烛达旦,热爱读书和写作。他的教育理念和对文化的执着追求,成为后世学习的榜样。何仲谋在世时虽不显赫,但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知识与品德的真正价值,留下了深远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