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工资四五千元,准时发!既能照顾家和孩子,又有稳定收入,日子过得特别有底气。”10月1日,在柘城县朱襄镇刘楼村百灵服饰就业帮扶车间,村民高俊贤一边麻利地锁边接口,一边笑着分享自己的工作日常。车间里,百余名像她这样的村民正紧张有序地赶制外贸服装订单,飞针走线间,藏着乡村振兴的“增收密码”。
近年来,柘城县将就业帮扶车间作为群众增收的“主阵地”,累计投资1.2亿元建成148个车间,覆盖纺织服饰、食品加工、电子产品、玩具制造等多个业态,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端上“就业饭碗”。这些车间并非零散布局,而是通过“统一规划选址、统一标准设计、统一招标建设”的“三个统一”模式推进,还配套优惠激励政策,持续推动转型升级。
在陈青集镇的帮扶车间,马亚楠的上班路仅需十分钟,“每月工资5000元左右,车间里都是周边庄的小伙伴,干活特别开心。”远襄镇司洼村三香盛红调味品有限公司的车间内,司芝芹每天忙着封袋打包,“月薪3000元,能顾家、能帮着干农活,日子充实又踏实。”据商丘师范学院派驻司洼村第一书记唐尧峥介绍,仅这个车间就解决了30多名留守人员就业,让村民有了固定收入,也带动了村精神文明建设。
截至目前,柘城148个就业帮扶车间已累计吸纳周边劳动力4万人次,其中脱贫户、监测户1.1万人次,年人均收入达3万余元。值得一提的是,车间租金收益累计达2000万元,成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既让村民鼓了腰包,又为乡村治理探索出可复制的“柘城经验”。(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杨松 通讯员 马学贤 任浩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