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哈尔滨,晚风中略带凉意。
晚上六点半,位于道里区的安静街夜市亮起暖黄色的灯,食物的蒸汽袅袅升起,像给整条街蒙上了一层柔柔的滤镜,铁板上烤冷面的滋滋声、麻辣串锅里的咕嘟声、大鸡排在油锅里翻滚的哗啦声,交织成热闹的“交响乐”。
“老板,一个大份锅包肉,打包!”
“好嘞!现炒现卖,吃得放心!”摊主麻利地将腌好的肉片滑入油锅,滋啦一声,金黄的泡泡欢快地簇拥着肉片,秘制酱汁下锅,酸甜的香气瞬间炸开,钻进每个路过行人的鼻腔。
来自长沙的小方端着刚出锅的锅包肉,金黄酥脆的肉片裹着酸甜芡汁,在灯光下些许透亮。她小心地咬了一口,被热气烫得直呵气,眼角却弯成了月牙:“就是这个味儿!酸得冲鼻子,甜得正合适,跟在饭店里吃的不一样,这里的更有锅气、更接地气。”
她说的“锅气”,正弥漫在整个安静街夜市——
铁板上,鸡蛋“钻”进灌饼滋滋作响,蛋液迅速凝固;旁边的炸串摊,整只鱿鱼在油锅里翻滚成金黄,捞出后被利索地撒上孜然辣椒;烙饼铛子里,馅饼皮渐渐变得透明,露出里头青翠的韭菜馅;特制的大烤缸上,肉串的油脂滴落,蹿起诱人的火苗;刚出锅的油炸糕还烫手,豆沙馅甜得恰到好处;茄盒、藕盒、青椒酿肉,酥脆焦香的口感完美诠释了何为“东北天妇罗”。
“吃腻了肉的,来点水果清清口!”水果摊上,摊主正麻利地将西瓜切块,装入食盒,“只收瓜钱,服务免费”。眼下,正是葡萄成熟上市的黄金时节,巨峰、夏黑、水晶、乒乓(藤稔)、红宝石、玫瑰香、阳光玫瑰,小摊将各品种葡萄“一网打尽”。而在另一侧,各种老式点心与月饼、面包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朴实。
老陈在这里摆了3年摊,这个十一,他感觉格外不同:“游客多了,天南地北的口音都有。”他指着摊位上“欢迎品尝”的纸条说:“咱得让游客尝尝,‘烟火尔滨’的地道味。”这一刻,安静街夜市不只是一条小吃街,它是哈尔滨人递给八方游客的一杯热豆浆,是一份多加了蒜蓉的烤生蚝,是锅包肉刚出锅时的那声清脆。
一位来自南昌的游客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去过了中央大街,看过了‘中华巴洛克’,但只有来到这个夜市,我才觉得自己真的触碰到了哈尔滨的脉搏——踏实、温暖,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夜深了,人群渐渐散去,留在空气中的食物香气和飘散在风里的欢声笑语,都成了温暖的记忆。
十一的安静街夜市,用最平凡的烟火气,完成了最动人的城市告白——这里,是你可以安心做个“馋嘴孩子”的地方;这里,总有一盏灯、一张椅、一份吃食,为你而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