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一。和其他学派相比,墨家的组织极为严谨,内部有严格的纪律,成员必须服从领袖“巨子”的安排。加入墨家的人,不仅要遵守规矩,甚至连个人所得都要无偿贡献给集体。
墨家创始人墨翟(即墨子)出身贫寒,本是农民的后代,远不如孔子那样桃李满天下。但在他的带领下,墨家弟子众多,成为先秦时期与儒家齐名的显学。当时社会甚至流传“非儒即墨”的说法,可见其影响力之大。因为在科学研究上有独特贡献,墨子还被后人称为“科圣”。 墨子本人经历坎坷,年轻时曾给富人放牛、学过木工。虽然身份卑微,却从未妄自菲薄。他常常穿着草鞋,游学于各国,亲眼见到普通百姓的困苦生活,这让他对弱者心怀深切同情,也为后来提出“兼爱”“非攻”的思想打下了基础。 《淮南子》记载,墨子早年曾学习儒家,推崇仁义礼智信。但随着深入研究,他认为儒家过于空谈理想,缺乏切实可行的办法,繁琐的礼仪对贫苦百姓更是无用。于是,他舍弃儒学,独创墨家学派,强调实用和公平。 墨家弟子大多出身平民或手工业者,生活简朴。他们反对战争,提倡“兼爱”——人人互相关爱;“非攻”——反对无端掠夺;“尚贤”——主张不论出身贵贱,贤者当居要职;“节用”——要求节俭治国。这些思想为底层百姓代言,体现出超越时代的进步性。 和其他学派相比,墨家更注重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他们发明了连弩车、木鸢(风筝的前身)、转射机等机关器械。虽然这些发明多用于军事,但墨子强调的是防御,而非侵略。最著名的故事便是“止楚攻宋”,墨子凭借机关术与弟子协助宋国守城,使强大的楚国放弃进攻。由此可见,墨家科技甚至能影响国家的命运。 墨子的学术成果汇集于《墨经》,其中包含数学、物理、光学等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对“倍数”“高度”“长度”等数学概念的简明总结,已经展现出完整的数学思维雏形。在光学上,他提出“光沿直线传播”,并研究小孔成像、镜面反射等问题,这些结论比古希腊科学家欧几里得还要早百余年,堪称世界级的科学成就。 在墨家机关术中,木鸢是最令人惊叹的发明。它依靠气流和机械结构飞行,原理类似现代滑翔机。虽然古籍中记载木鸢能飞三日不落或许略有夸张,但从科学角度看,它确实具备飞行条件。另一项发明“桔槔”,则利用杠杆原理帮助人们轻松提水,展示了墨子把科学应用到日常生活的智慧。 然而,墨家的理念并未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因为他们反对兼并战争,无法满足诸侯扩张的需要。墨家的影响力在战国后期逐渐被法家取代,加之墨子去世后门人四分五裂,学派难以延续。到秦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家彻底式微,最终被边缘化。 尽管如此,《墨经》仍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著作。墨子不仅是思想家和教育家,更是中国科学的先驱。他的思想在当时未能推动社会制度变革,但在近代以后,随着思想解放和科学发展的复兴,人们重新认识了墨学的价值。 墨学的再度被重视,不仅是对墨子科学精神的肯定,更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墨经》 《淮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