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快牛”苦“鞭打”久矣。
在职场中,越是效率高、责任心强的“快牛”,越被不断地加套拉犁;而效率低、主动性差的“慢牛”,反而得以休憩旁观。这种被形容为“鞭打快牛”的现象,近来引发不少网友关注和讨论。9月24日和9月28日,四川省委宣传部官方账号“天府新视界”与浙江省委宣传部官方账号“浙江宣传”相继聚焦“鞭打快牛”现象(文章链接:;浙江宣传《》),从成因、危害和纠偏等维度,展开深入探讨,为“快牛”发声,为良性的职场生态呼吁。
“能者多劳”如何异化为“能者过劳”?
两篇文章均指出,“鞭打快牛”作为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职场现象,是一种管理短视和制度失灵的不良行为,会导致能者疲于奔命、庸者安逸无为,长期来看损害团队效能。
从成因分析看,“天府新视界”基于心理学和管理学视角,强调个体心理与组织文化的互动,如“快牛”的自我证明焦虑、组织的“懒政逻辑”,突出“能者多劳”如何演变为对能者的道德绑架,并点出“边界感”的重要性“‘快牛’越能干,活就越多;活越多,就越没时间摸鱼;越没时间摸鱼,就显得越能干——完美闭环,堪称永动机般的职场悖论。”“如果‘快牛’倦怠或离去,缺乏韧性的人才结构就会变得更加脆弱”“只懂‘鞭打快牛’的管理模式,短期看似高效,长期来说则是高消耗”等观点,对组织管理而言颇具警示作用。
“浙江宣传”的文章引入网络梗、段子、树洞文化,反映年轻职场人的普遍焦虑,并强调“鞭打快牛”也是一种职场霸凌和服从性测试。“曾经雄心壮志的职场鲜肉,在把键盘敲出火星后,变成了佛系老腊肉。”“当‘藏拙’成了心照不宣的职场生存法则,劣币驱逐良币。”“当鞭子总落在跑得最快的牛背上,蹄铁终会磨穿”等观点,突出员工视角和对职场文化的批判。
让“快牛”喘息才能让“慢牛”进步
迎接“快牛”的不应该是不停的鞭子,等待“慢牛”的也不应该是一味地纵容。
针对“鞭打快牛”现象,两篇文章都提到管理者图省事、习惯把任务交给效率高的人,这一过程体现出的效率至上的追求是此类现象难以根治的原因。与此同时考核机制不健全,“快牛”自身难以拒绝的心理或行为模式也都加剧着“快牛”肩上的压力。
“浙江宣传”提出,“治虚治浮方能解开‘快牛’的手脚”“托举‘快牛’,不能只靠画饼,更需要让能干者感受到‘多干值得’”;“天府新视界”提出,“好的组织,是做‘时间的朋友’”“对于‘快牛’来说,也要认真地建立边界感”。两篇文章均强调,好的组织管理制度应奖勤罚懒,不能让努力的人寒心,也建议组织管理者要有耐心培养全体成员,而非只依赖“快牛”。
组织发展应该是一个整体的进步,而诸如“鞭打快牛”的畸形现象,其实造成的是一种非均衡的发展,并最终限制整个组织的创新能力与工作效率。克服“鞭打快牛”的短期主义心态,做一个能够推动“慢牛”进步的长期主义者,才能带来劳动效率与团队凝聚力的共同提升。
陈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