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下午,由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系列活动之“文学新势力·科幻文学作家沙龙”在广东文学馆举行。此次沙龙以“广东科幻文学的赓续与新变”为主题,汇集来自省内及港澳、内蒙古、新疆的作家代表以及广东青年作家、科幻文学爱好者,共同探讨科幻文学的创新发展路径。
从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的宏大启梦,到当代广东一系列作家作品摘取雨果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国科幻银河奖、华语科幻星云奖,广东科幻文学始终深植岭南沃土,赓续文脉、勇于创新。
广东省作协主席团成员王威廉在分享中表示,自己的科幻创作如《野未来》《暗生命传奇》等深受广东科技与创新氛围的影响,他将技术伦理与人性思考融入广东的地域背景,形成自己独特的“科技现实主义”风格。未来,他将从科幻想象和现实观察双线出发,深入探索科技与人文的碰撞,创作兼具未来感和现实根基的作品。
科幻作家贾飞在沙龙中主张将海上丝绸之路与科幻进行创新融合。她指出,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起点和千年商都,积淀了深厚的海洋文化与历史遗存,为科幻文学创作提供了鲜明的地域素材。同时,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及向海图强战略高度契合,文学应当顺势而为,反映时代。她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所承载的“人学”底蕴丰厚,为科幻叙事提供了可持续挖掘的叙事深度与人文温度。
《科幻世界》签约作家于鲲(笔名:分形橙子)在探讨科幻与现实的关系时指出,科幻的本质并非预言,而是一种深刻的类型文学。其力量在于将现实中萌芽的技术趋势与集体焦虑推演至逻辑的极致,以此审视人类前行的潜在风险。他表示,科幻的终极使命在于拓展认知的边界,激发思辨的活力,而非提供未来的标准答案。
科幻作家曾铮认为,科幻作品借未来之名,言当下之实。它们所呈现的未来,往往是作家基于当前科技热点、文化冲突与社会矛盾所进行的推演和放大,本质是以夸张手法揭示当下存在的问题与潜在趋势。科幻并非单纯预测“未来会怎样”,而是通过想象提出警示:“如果我们不够谨慎,未来可能会怎样”。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基因工程、虚拟现实和脑机接口等曾经仅在科幻作品中出现的元素正逐步成为现实,助力科幻作家们想得更深、看得更远。
在探讨如何平衡科幻作品与科技发展的关系时,嘉宾们一致认为,科幻作品应更将焦点放在人类本身的内在思想、生命意义与价值上。他们期待广东科幻文学能够扎根本土,进一步打造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科幻文化矩阵,让科幻作品不仅探讨科技发展的边界,也更深入反映社会现实与人类精神,承担起思想实验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