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政坛又掀波澜。特朗普罕见承认政府可能因预算危机停摆,而中国持续减持美债的举动更让这场风暴雪上加霜。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经济暗战?让我们剥开表象,直击核心矛盾。
特朗普的"无力感"从何而来?9月20日德国《世界报》披露,美国2025财年预算案在参议院遭遇滑铁卢——临时方案仅获44票赞成,远低于通过所需的60票。若10月1日前仍无进展,联邦政府将被迫"关门",这已是美国1977年以来第21次面临此类危机。上一次35天停摆的惨痛教训犹在:2019年停摆造成110亿美元直接损失,拉低一季度GDP0.2个百分点,联邦雇员无薪工作、签证审批延迟等连锁反应更让民众怨声载道。
就在白宫焦头烂额之际,美国财政部数据揭示了一个更危险的信号:中国7月再抛257亿美元美债,持仓量降至7307亿美元,创2009年新低。这并非孤立事件——自2022年4月跌破万亿大关后,中国已连续三年减持美债:2022年1732亿、2023年508亿、2024年573亿,今年更呈"增减持交替但以减持为主"态势。1月增持18亿、2月增235亿后,3月至5月又分别减持189亿、82亿、9亿,6月仅增1亿,7月则大幅抛售257亿。这种"小步快跑"的减持策略,实则是中国应对美元信用下滑的长期战略。
中国减持美债的背后,是美元霸权根基的动摇。美国联邦债务已飙升至37万亿美元,年利息支出超万亿,而特朗普签署的"大而美法案"更让未来十年负债再增2万亿。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指出,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已警告十年内财政赤字将膨胀2.8万亿美元。这种"债务炸弹"下,连盟友都在加速去美元化——欧洲多国增持黄金、日本悄悄减持美债、东南亚国家贸易结算尝试本币化。而中国央行8月末黄金储备达7402万盎司,连续10个月增持,正是对冲美元风险的关键布局。
特朗普的困境远不止于此。稀土禁令反噬、大豆贸易战反制、盟友离心倾向……这些问题的症结都指向同一个解法:开放贸易。但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反而让全球对美元信心骤降——从中国停止进口美豆到欧洲企业转移生产线,从伊朗弃用SWIFT系统到金砖国家探索本币结算,美元霸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政府停摆的阴影下,美国民众的信任危机愈发严重。2023年民调显示,64%受访者认为政府功能失调是"新常态",三分之一民众认为两党均应担责。这种信任赤字让预算谈判更趋艰难。而中国减持美债的连锁反应已初现端倪:美债市场供过于求推高收益率,直接增加美国政府融资成本;长期看更可能动摇美元国际地位——当越来越多国家减持美债、减少美元依赖,全球货币体系将迎来深刻变革。
这场危机对中国的启示同样深刻。减持美债、增持黄金不是短期投机,而是基于对国际格局的长远判断。当美国在政治极化与债务膨胀中越陷越深,中国推动的外汇储备多元化战略既规避了风险,又为人民币国际化铺路。而美国面临的抉择更显迫切:是继续两党内斗让债务雪球越滚越大,还是痛定思痛推行实质改革?答案将决定未来十年全球权力格局的走向。
这场经济暗战没有赢家,但主动权永远在清醒者手中。当特朗普还在为预算案扯皮时,中国已用黄金储备筑起防火墙;当美国债务利息吞噬财政空间时,中国正用贸易开放重塑全球经济链条。历史终将证明:真正的经济安全,从来不是靠筑墙,而是靠开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