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附近的农田上,出现了很多细细的线,有时候还会看到一些小鸟挂在上面,它们有的被幸运地救了下来,有的则不幸被掠食了。
这些线是从何而来的?又为何会成为鸟儿们的“致命凶器”呢?
记者跟随爱鸟人士,在崇明东滩的田间,发现了一具挂在尼龙线上的鸟类遗骸。
初步判断,这应该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嘴鸭,而杀死它的罪魁祸首,是田里的竹竿上固定着的透明尼龙丝。这些线虽细,但很坚韧,远看很难发现,小鸟就很容易在飞行时撞上去。一名爱鸟人士告诉记者:“一大排十来根竹竿,这个竹竿纵向是放尼龙丝的,鸟飞过去翅膀就被缠住了,一般没人救助的,基本就死掉了。”
那么,这些尼龙线是谁设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原来,崇明东滩不仅有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崇明最大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每年的11月到次年春天,都有不少鸟儿来此越冬,但这时也恰逢水稻收获季和麦子种植季,田里成了候鸟们的“天然食堂”,让农户们很是无奈。农户龚飞去年管理的5000亩农田,就因为鸟儿们的光顾,小麦减产超过10%,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万元。
“大片地被鸟吃掉了,我们收稻的时候,一群鸟在天上像云一样。我们都是买炮仗放、买鼓敲的,但没有办法,管不住的。”
不得已,今年龚飞只能学着东滩其他农户那样,布下了这些密密麻麻的尼龙细线用来防鸟,效果也的确显著。
但是,农户们的防护线,也成了鸟儿们的致命线。崇明东滩位于亚太地区候鸟迁徙的必经之路上,得益于近年来的生态修复,保护区内的候鸟种群和数量不断增加,而保护鸟类一旦被附近农田里的这些尼龙线缠绕,除非正好有人发现及时解救,否则很难逃脱。因此,这些线多少也反过来影响到了生态保护效果。
到底是农户们的“防护线”,还是鸟儿们的“致命线”,人鸟之争究竟有解吗?
东滩保护区方面介绍,对鸟类保护的成效显现后,对周边庄稼的影响确实客观存在。目前,保护区已经在联合高校开展研究,希望能让农户们采取更温柔的方式,平衡人鸟冲突。“具体包括分析一下鸟类对农田食物的利用,对栖息地的利用,以及对它造成的损失进行初步了解。但这个过程尚处于起步阶段,最好还是能够避免对鸟类产生伤害。”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钮栋梁说。
保护鸟类和保障农民利益能否两全?有专家建议,可以考虑引入生态补偿机制。
“因为鸟类保护得好了,鸟类多样性提高了,鸟类的种类数量也有所增加,这让鸟类致害的问题更加明显。建议相关部门探索采取一些生态补偿或生态保险措施,从而弥补农户们一部分的经济损失。”鸟类学专家、复旦大学教授马志军表示。
在去年11月中下旬保护区最新的一次冬季候鸟专项调查中,东滩共记录到53种、4万多只鸟在保护区栖息,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小天鹅1816只,白头鹤47只,东方白鹳72只。据此,专家还建议,珍稀濒危鸟类在农产品生产地栖息活动是东滩的亮点,可以据此来开发当地农产品及生态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帮助农户们找到更多样化的致富路径,这样也能减少农户们因鸟类活动而受到的一些损失。
“可以开展和探索一些观鸟旅游、生态研学等这样的一些措施。”马志军说,“另外,也可以依托崇明东滩的知名鸟类的品牌,来打造一些高质量的绿色生态农产品,将鸟类保护的生态价值转变成经济价值。”
一方面,生态环境的修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迁徙鸟类,另一方面,保护区里鸟类觅食时,又难免给附近农户带来经济损失。如何解决人鸟之争,真正从源头上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一个亟待各方群策群力的话题。期待专业人士能尽快找到两全的方式,保护好来之不易的生态成果,也让农民的正常收益得到保障。
来源:浦东头条
下一篇:山西科技兴农中的“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