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伟
4月26日,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以下简称“科交会”)在合肥开幕。科交会生态赋能展区,科大硅谷携手47家优质片区科技型企业参展。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也是科大硅谷成立的第三年。当3岁的科大硅谷遇见第三届的科交会,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四年前的4月26日,首届科交会于合肥开幕。作为国字号以“成果转化”为主题的大会,科交会的使命是打造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国科交会”和集聚科技创新资源的重要载体,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科大硅谷片区企业亮相科交会。科大硅谷供图
一年之后,安徽印发《“科大硅谷”建设实施方案》,旨在建设安徽科技体制机制“试验田”、高科技产业“高产田”,“科大硅谷”应运而生。
2024年11月,安徽省锚定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明确提出“三个往前赶”:推动经济总量在全国往前赶、经济增速在长三角往前赶、各省辖市经济总量在全国往前赶。
怎样实现“三个往前赶”?关键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又该如何通过产业创新进而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既要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也需一流的生态赋能。
本届科交会以“科技打头阵,创新赢未来”为主题,突出转化交易、突出“高、新、外”、突出生态赋能,构建起解决创新链产业链“相望难相见”问题的重要枢纽。
科大硅谷展区展示的机器狗。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摄
科交会现场成功签约中国科学院“融合点”行动安徽活动十大成果转化项目,以及10个科技成果转化代表性项目,内容涵盖聚变能源、人工智能、半导体显示、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多个科技前沿领域。
截至目前,本届科交会共征集自今年1月以来的企业需求1606项;科技成果4280项,同比上届科交会增长近一倍;初步对接成功项目400多项,对接金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
如果说科交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大舞台”,科大硅谷则是培育科创企业的“加速器”。
建设两年多来,科大硅谷片区累计新增科技型企业超2500家,培育瞪羚企业140家,新增培育上市公司3家,集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超7万名,集聚各类基金200多支,总规模超2000亿元。科大硅谷以合肥市1%的建成区面积新增了23%的科技型企业,成为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科技型企业聚集地之一。
一家家科技企业落地的背后,是一次次高科技人才与安徽的牵手。数据显示,科大硅谷已吸引超万名“科漂”来皖。
科大硅谷展区。科大硅谷供图
遇见科交会,科大硅谷也亮相一批前沿科技成果。今年,科大硅谷47家前沿企业携87件“硬科技”参展。
大会科大硅谷展示区,合肥国镜仪器科技有限公司展示一台国产台式冷场扫描电镜,这也是世界首台冷场台式电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是纳米尺度观测的关键设备,此前长期依赖进口,被工信部列为35项“卡脖子”技术之一。
国镜仪器基于自主掌握的世界领先的电子光学技术研发的冷场扫描电子显微镜,实现了国内在高端电镜领域零的突破。本次发布的台式冷场电镜具有高分辨率、智能化、小型化、低电压等特性,尤其低电压特性,可以降低高能电子束对样品的损伤以及不导电样品不需要喷金处理,还原样品真实的样貌信息,可主要应用于新材料、新能源、半导体、生物医药等相关领域。
科大硅谷核心片区中安创谷。科大硅谷供图
据悉,该公司核心团队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组成,2023年在科大硅谷片区落地。“我们的目标就是‘为国造镜’,让国产高端仪器真正服务于科研和产业,助力中国科技自立自强。”合肥国镜仪器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孙鹏飞说。
不只于此。合肥幺正量子科技的多光子纠缠源系统、合肥墨测科技的地磁量子磁力计、合肥福晴医疗的无液氦分立式术中磁共振系统,以及梦克斯航空的全复合材料碳纤维火箭整流罩、合肥鸣鸿微电子的毫米波安检芯片……人民网安徽频道注意到,本届科交会上,科大硅谷片区参展企业涉及量子信息、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带来的“硬科技”均是处于国际前沿水平的创新产品。
“科大硅谷核心在于聚资源、搭平台,是要将产业的‘池子’挖得更宽,延伸服务链条,培育更多科创企业好苗子。”科大硅谷平台服务公司董事长吴海龙接受采访时表示,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应该成为服务科技创新创业的“大模型”。
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科创企业加速成长,安徽才能加力“往前赶”。
数据显示,2024年,安徽全社会研发投入1264.7亿元,居全国第10位;研发投入强度2.69%、位列全国第7,企业研发投入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创新澎湃发展动能。去年,安徽经济总量跨上5万亿元台阶、增速居全国第3位,经济结构持续向新向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