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汀田街道,有一个温暖而特别的地方——仁德残疾人之家,这是当地残疾人的心灵港湾,也是负责人李云滔的第二个“家”。自2016年创办仁德残疾人之家以来,他扎根于此,拄着拐杖,带领更多残障人士用自己的双手走出困境,为他们点亮了生活的希望之光。
1962年,李云滔出生于汀田街道强里村,因三岁时患小儿麻痹致其右下肢残疾。虽身体不便,但他自强不息,从不向命运低头,靠自己的努力完成高中学业后,一边当会计,一边自学专科文凭,并运用所学创办会计代理公司。
2016年正是李云滔担任汀田街道残疾人专职委员期间,应工作要求,需在汀田街道配备一个“残疾人之家”,他便着手相关事宜。“当时我也不太懂,就到处走访待业在家的残疾人,了解他们生活和就业困难。”他说。
一番了解与准备后,仁德残疾人之家诞生了,李云滔当起了几十名残疾人的“大家长”。当时,有不少残疾人因残疾程度较高,不适合福利工厂的需求而被拒之门外,李云滔便将这批人招进了仁德残疾人之家。因做会计期间,他积累了不少与企业接触的经验,很快便帮助这批残疾人找到了工作——织带制作、配件组装等辅助性就业活动。一开始,一些残疾人不会制作,李云滔便手把手教他们,帮助他们掌握岗位操作技能,提升自己的生产、生活能力。
“残疾人之家是一个大家庭,我的初衷就是让残疾人来到这里就像回家一样,感受到‘家’的温暖氛围。”李云滔说。他为残疾人提供的就业岗位,不仅给他们带来额外收入,减轻家庭、社会负担,还通过工作中的手部活动,改善他们的肢体、智力残疾。“就业”也为残疾人创造了沟通交流的机会。李云滔还会带他们出去旅游、团建,帮助他们找到归属感与自我价值,重拾生活信心。
残疾人朋友宋其星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曾因福利工厂破产而陷入困境。李云滔去拜访时,发现他和妻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智力残疾,且家中父母年迈,两个幼儿尚小,没有经济来源。他便帮助宋其星的妻子办理残疾证,解决家庭低保问题,并邀请夫妻俩来仁德残疾人之家工作。如今,夫妻俩每月有2000多元的工作收入,加上低保和残疾人之家发放的补贴,两人每月收入增至四五千元,一家人的生活都有了保障。宋其星直言,要感谢李云滔的无私帮助,让他们夫妻俩能在这里安心、快乐地工作和生活。
仁德残疾人之家出游照
2021年11月,因房租到期,仁德残疾人之家面临搬迁难题。李云滔回忆道,当时搬迁租房和装修升级花费大,但若不搬,这些残疾人又将面临失业风险。为此,李云滔来到农行瑞安汀田支行寻求帮助,农行工作人员了解他的需求后,为其发放贷款30万元,帮助他顺利渡过难关。
2022年5月,新的仁德残疾人之家投用,这里更宽敞,活动内容也更丰富了。得益于此,仁德残疾人之家在2020年被评定为“三星残疾人之家”后,在2023年晋升为“四星”。
残疾人辅助就业,同我们共享阳光”“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送服务到家”……墙上印刻着各类标语,代表着仁德残疾人之家的宗旨,也是李云滔的创办初衷。
文体活动
如今,这里有敞亮的工作区,残疾人朋友们在这里工作、交流,也有摆放着各类运动器材的康复区;还有心理咨询室和医务室,有医生定期为残疾人进行体检,纾解心理压力,确保他们身心健康;更有文体活动和培训室。李云滔的女儿李秋霞说,仁德残疾人之家每季度都会举办相关的文体活动、技能培训和竞赛,不仅丰富残疾人的文化生活,增加工作生活的趣味性,还能提升他们的技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残疾人朋友共进午餐
自仁德残疾人之家创办以来,李云滔的家人便一直默默支持着他的工作。女儿李秋霞负责财务和行政相关事宜,而妻子郑金莲则负责为残疾人们制作免费午餐。她每天早上6点多出门买菜,10点多准备好菜品,11点准时开饭,每周菜品均超过16样,九年来默默奉献,只为让每一位残疾人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关爱。
李云滔和妻子郑金莲
目前,仁德残疾人之家已累计为32名残疾人士解决了就业难题,每人每月收入从600元提升至2000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共富工坊。李云滔说,取名“仁德”正代表了他心中所想:有仁有德,厚德载物,天道酬勤。他说,坚持这份公益事业,不仅帮助了许多需要帮助的残疾人,助力特殊群体回归社会,也让自己的人生得到升华,更有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