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来了,寸草不生”,这句话足以见得蝗虫对农业造成的危害。
中国农田里有一种虫子,叫蝗虫,它是古代农民心目中的“粮食杀手”,数千年来都对中国造成了影响。
然而如今却再也见不到这种“祸害”了,那么是什么原因?
又是怎样将这种“祸害”给消灭掉的呢?
这其中又有什么秘密?
蝗虫的危害十分巨大,但并不代表只要有害虫就不会有益虫的存在,在古代的时候,常常会看到农田里会有一种虫子在捕食害虫,这种虫子叫螳螂。
只不过如果要说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其实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它们的名字就不一样,功能也不是一样的。
它们的身姿并不相同,蝗虫的身形主要臀部宽大,螳螂的前足很像刀,一副“杀手”的模样,擅长捕捉猎物。
但是它们有一点相似之处,就是都属于昆虫类,且都是生物链上其它物种的“养料”。
蝗虫是害虫,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危害植物,危害作物,但是螳螂是益虫,会捕食害虫,保持生态平衡。
蝗虫的特点非常清晰,主要生存环境是极端干旱的干旱地区或荒漠等,众多昆虫中蝗虫的繁殖能力可谓是数一数二。
在极端干旱的环境下,蝗虫会分泌出一种黑色“膜”,像球一样包裹在昆虫的体外,这样一来就能保存水分。
在这样的环境下,蝗虫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迁徙,要么聚集,当它们选择迁徙的时候,前往其它地方可以获取食物。
一旦它们选择聚集,就会产生一种效应,让众多的蝗虫聚集在一起,蝗虫的数量也会随之增长。
蝗虫的繁殖能力是非常强的,在蝗虫的卵块中,最多可以存活几千个卵,这个数量是非常巨大的。
在适合繁殖的年份,蝗虫的数量可能达到十几亿,甚至几千亿,许多地方会有蝗灾的现象,南美洲每年都会发生蝗灾,而如今也时常能看见蝗虫的踪影。
然而在中国却几乎见不到了,这是为什么呢?
在中国历史上,蝗虫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可以说给楚国带来重创。
在《左传》中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想要出征,但受到的阻碍是蝗灾,因为蝗虫能使草木不生。
这也间接导致楚国的粮草没有食物,后来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人提出来,想要将有蝗虫的田地用火烧掉,楚国国君认为这个办法可行。
于是采取的措施就是焚烧有蝗虫的田地,当时这还是一种常见的消灭蝗虫的手法,但这一方法并不是长久之计。
因为蝗虫卵块的数量非常多,且会随时可能孵化,产生大量的蝗虫,农民又不能整年不停的焚烧田地。
如果这样的话根本就没有种地的意义了,因此,这种方法也仅仅是用来应急消灭蝗虫的一种手法。
尽管当时许多地方都有农药的出现,但是这些东西对于蝗虫而言,并不会造成多大的危险,因为蝗虫的身体比蝴蝶更硬。
而且种类更多,因此传统的农药喷洒的方法并不能短期消灭蝗虫,因此现代农业要想消灭蝗虫,势必要采取其它的办法。
中国自古以来蝗虫泛滥成灾,与气候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在那些广袤的草原上,那里干旱少雨,且昼夜温差巨大。
在极端干旱的条件下,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再加上人类的开垦,日积月累进行土地的开垦,蝗虫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
然而在这些地区却有一个人,他正是将蝗虫治理掉的重要对象之一,这个人就是马世骏。
马世骏首先是对此现象进行思考,他认为社会的运作是有规律的,自然的变化也有规律,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变迁是有规律的。
蝗虫的爆发也是有规律的,因此想要消灭蝗虫,首先要从这方面入手,找出蝗虫爆发的根源,从根源上进行治理。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马世骏所提出的“生态防治理论”,是我国农作物害虫治理上的一个转折点。
这一理论不仅仅是针对蝗虫的防治,还在于其它作物害虫的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种生态防治理论,不仅仅是害虫防治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深入了解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规律,对害虫进行治理,要从蝗虫的进入和出发、栖息、生活、繁衍等方面进行研究。
因此蝗虫的治理需要从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找到蝗虫爆发的根源和规律,才能从根源上将蝗虫消灭掉。
马世骏所提出的观察和监测蝗虫的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研究蝗虫的平衡规律,在蝗虫的繁殖入孵化期,开始监测和观察。
采取防微杜渐的办法,不让蝗虫的数量产生巨大的变化,采用一种低成本的办法,有效的减少了蝗虫的危害。
用金龟子等昆虫进行试验,最后得出蝗虫难以再对农作物构成威胁,中国的粮食安全得以保障。
马世骏作为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为中国的农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我们最常看到的蝗虫就是玩具,甚至动画片中也会出现蝗虫的身影。
在我国生活的孩子,最熟悉的蝗虫形象就是动画片中那只爱唱歌跳舞的动画片中的蝗虫,甚至和其它益虫也有相同的特征。
脾气温和,积极向上,只不过在发展过程中,其他会有一些小插曲,但这并不会干扰我们的生活。
在动画中,蝗虫和其他益虫一起组成了一个乐队,开始了自己生动有趣的生活。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蝗虫的存在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乐趣,作为一种动物,有害虫的同时也有益虫,益虫和害虫相互牵制,保持着生态平衡。
蝗虫的危害并非特定,它们也有只要环境适合,就会爆发的规律和周期性,因此还有一些人提出其他的方案。
蝗虫的生物防治方法有很多,比如可以利用天敌昆虫的捕食行为,进行蝗虫繁殖区的观察,寻找蝗虫卵块和成虫。
同时观察保护天敌,依靠天敌捕食等自然现象控制蝗虫的扩散和繁殖,或者在蝗虫卵块附近放置一些特殊盆或网,诱捕成虫,这样也能降低其危害。
蝗虫的治理已经逐渐进入科学化的阶段,随着现代农业科学的发展,其它农业害虫也同样可以进行治理。
蝗虫难以再现的原因有很多,更有先进的治理理念和科学的治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