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晓宁
图:来自网络
一大早,看了一段视频,一位88岁老人摔伤了腰,独自一人去医院诊治。不论医生怎么问家属在哪儿,老人都不愿说。直到一位年轻人见他行动困难,搀扶他去做检查,老人才告知年轻人,自己有三个女儿,都移民澳洲。
他不想告诉女儿自己的身体状况,怕女儿担心,怕女儿花钱。旁边一人看不下去,说老人:“你何必呢?你都这样了,都88岁了,还惦记闺女呢!该想想自己个儿了,照顾好自己少受点罪才是真的!”
这视频,让我想起几年前在深圳一公园认识的一位大姐。
大姐七十多了,个子很高,不胖不瘦,很善于保养修饰。一头银发,烫着蓬松的大波浪。轻描过的眉毛,细细弯弯,嘴唇红润,明显是涂过润唇膏的。一笑,整齐的牙齿闪着荧光。耳坠儿与项链经常更换,样式都很新颖时尚。
夏天她喜欢穿旗袍,走路步态优雅不疾不徐。她说若不是老头儿干涉,她想冬天夏天都穿旗袍,她喜欢民国时期女人的装扮,一部《花样年华》她看了几次,就为了欣赏张曼玉的旗袍秀。
她不喜欢广场舞,说那样的舞蹈容易引起膝盖损伤,岁数大了,太过张扬的动作也有失风雅。她喜欢一个人在不太显眼的地方走模特步,我就是偶然一次遇到她自己走秀,好奇地观望了一会儿与她相熟的。
她是六四年前毕业的医学生,河南人。退休以后就到深圳,已经十几年了。我问她跟儿子住还是跟女儿住?深圳一般的外地老人,都是随子女过来同住的。她说她与老伴儿自己住,儿女都在外地。
有一次我夸她头发好,很羡慕。她凑近我耳边悄声说:“假的!看,牙也是假的!包括我这耳坠儿项链,全是假的!”她边说边展示,说完哈哈大笑。
她喜欢介绍河南的各种美食,胡辣汤,浆面条,烩面,说得绘声绘色,还教我各种美食的做法。她也会夸赞河南各地的风景,挺多景点的形成,典故,都说得头头是道。可是,她很少谈到她的孩子们。
有一天,大姐似乎情绪不太好,绕公园小径走了两圈也没怎么说话。平时她很少这样,我有些担心,问她是累了还是不舒服。她长叹一声摇头说:“不是累,也不是不舒服,是心里憋屈!”
她拉着我坐在一条长凳上,第一次跟我谈起她的家事。她与老伴儿同是河南人,又同在一所大学读书,不同级不同系,在假期回家路上相识相恋。老伴儿毕业后回河南进大型国企,等她毕业,老伴儿已是厂里技术骨干兼管理人员。她投奔老伴儿进厂当了厂医,很快就结婚成家了。
好景不长,赶上运动,他俩都成了边缘人。好在俩人都来自农村,很珍惜眼下的工作生活,只知道好好干活儿,对政治不感兴趣,没有受到太大冲击。
在读书无用论盛行的时候,老伴儿一直相信这样的状态不可能长久,在别人热衷于各种政治运动的时候,他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培养孩子身上。
她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都很争气,全是名校毕业。儿子是博士,毕业以后先在深圳工作。媳妇是他的学妹,俩人结婚不到一年就离婚了。
至今,她不知道儿子离婚的真正原因。儿子离婚之后,就不再考虑婚姻的事情,说是独身挺好。她和老伴儿一提,儿子要么不接话,要么就很烦躁。
几年之后,儿子去了国外,走之前把她和老伴儿接过来,安置在自己的豪宅中。一切花费儿子供着,但一年中也没有几次电话,来电话也聊不上几句就挂断。
有时候他们想儿子了,把电话打过去,要么不接,要么接了也还是聊不上几句就挂,总是说忙。现在,儿子五十多岁了,一个人在国外,老伴儿和她非常惦念,却帮不上任何忙。
大女儿研究生毕业,留在北京。四十多了,也不结婚,说她哥哥独身很好,要效仿。为此,母女俩没少生气。
后来,女儿干脆不回来,不打电话。经常发一些养生鸡汤链接,提醒老两口注意自己的身体。再发一些有关独身主义的文章,说韩国日本,独身已成为时尚,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一辈子少操心少担责,挺好的!
三女儿与哥哥姐姐相反,大学毕业马上结婚,嫁到了国外。一天工作没做,连续生了仨个宝宝。她倒是跟老两口联系挺多,每天一次视频,让两位老人欣赏她那三个混血宝贝。
大姐说,昨天是儿子生日,老伴儿他俩做了一桌子的菜,却一口都咽不下。老伴儿端起酒盅,就开始抹泪,喝了一杯酒就进卧室,连最喜欢看的央视新闻都没看。
她想给儿子打电话表示祝福,老伴儿不让,老伴儿说:“儿生日娘难日!西游记里那熊罴都知道的事情,他不知道?不是该他打电话问候问候你这个当妈的吗?书都念到狗肚子里去了!”
大姐说,今天她本来就不想出来活动了,老伴儿情绪不好她不放心。可是自己在家里也是坐不住,心焦,烦躁,不安。她怕情绪一直这样会坏事,以前曾经抑郁过,是老伴儿的细心照顾才慢慢走出来。
现在,俩人都快八十岁的人了,谁也不敢病,有一个倒下,另一个也会跟着一起倒了。她说老伴儿这几年一直念叨一句话:“咱俩哪天要是不行了,可能死在屋里,也要等臭了才会有人知道。”
大姐说着,眼圈儿一阵一阵的红,每次她都仰头看天,不让眼泪流下来。我安慰大姐说:“怎么会呢!孩子们重事业,你应该欣慰,这不就是你们当初培养他们想得到的结果吗?他们离得远,不是还有邻居有朋友,还有物业管家吗,有个着急着忙的事情,大家都会帮忙的!”
大姐说:“你可别说邻居了”。随后她说,她来深圳以后很不适应,没有熟人,觉得有种与世隔绝的难受。她跟儿子商量,还是想回老家。儿子说让她多结交一些邻居,慢慢熟悉了就好。
她开始在小区物色合适的邻居,这地方的老人,来自天南地北,语言大多不通。有一次,她遇到一位有些像北方人的邻居,看上去年龄也差不多。她走近打了声招呼,然后说:“有空了想去您家里坐坐可以吗?”
那人看都没看她一眼就干脆地说了俩字:“不行!”
大姐说:“我那火上浇油啊,感觉嘴上的燎泡马上就钻出来了!那以后,我在小区也不再与任何人主动打招呼了。干嘛呀?都这岁数了,谁比谁差了多少啊?你瞧不起我,我也瞧不起你了!”
我说:“以您的气质,不该被人拒绝啊!现在的人戒心是都很重,住同一个楼道谁都不认识谁很正常。可是如果有人主动约我,我是不会拒绝的,尤其您这样的,一看就是很有修养的人啊!”
大姐说:“你是说我现在这个样子啊?实话跟你说,我以前不这个打扮。工厂待了一辈子,满眼都是工作服,工人是蓝色,我是白色,根本不注重穿衣打扮。就那次被拒绝后,我就开始注意了。我老伴儿说我是受刺激了,爱说说去,穿!”
从此,大姐开始注重衣着,学习化妆。她说:“其实,我老伴儿说得有道理,我是真的受刺激了。我原来的样子,在人家眼里,可能就是谁家的保姆,家政,所以人家正眼都不看我一眼。
我现在这样,样子全变了!还有啊,不是整天闲着没事吗,捣扯捣扯这些,我就少些胡思乱想!我老伴儿是个好静的人,一天除了写文章就是练书法,跟我也没啥聊的。我再不找点事情做做,能憋屈死!
有时候,真的羡慕老家那些孩子没读好书的人。收入少些,摩擦多些,可人家毕竟一家人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多好!”
过了些日子,又在公园与大姐聊了一次,她告诉我说,老伴儿看了一篇文章,文章说,一位北京老人,去世的时候在国外的子女都没回来。委托朋友帮忙料理的后事,处理的房产。
朋友对老人子女说,家里还有好多东西,尤其是一家人的照片相册,有好多。子女答复,能卖的卖了,不能卖的扔了,没有一个人愿意留下点东西做纪念。
大姐说:“老伴儿看过这篇文章,彻底寒心了。决定回老家,不在这里忍受寂寞了。趁着还能动,回家好好与亲戚朋友聚聚,动不了了再想以后咋办。”
那以后不久,他们就回了老家。
这些年,关于老龄化与空巢老人的问题,讨论很多。有人说,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必然导致空巢老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不论城里还是农村,空巢老人都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年轻人要奔事业,要养家糊口,要供孩子读书。要追求他们自己认为的幸福生活(如以上两位老人的子女),这些都必然要影响到老人,让他们独守“空巢”。
该怎样应对这些问题,说法也很多,什么“社会关注”,“子女关心”,“亲友帮助”。我觉得最值得学习的,还是老人的“心理自救”!所谓靠谁都不如靠自己!强大自己的心理,保养好自己的身体!那位88岁独自就医的老人和那位大姐,都是很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