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每一个孩子是上天赐予父母的礼物,实际上这句话说的并没有错误。在孩子的成长当中总是有许多坎坷,孩子的不听话和各种育儿难题,都让我们在欣赏别人家孩子的时候,眼光充斥着羡慕的可人色彩,每次看完之后,心中都会淡淡地嘀咕一句“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在大人已复工、孩子未复学的情况下,一家卤菜摊位案板下学习的姑娘火了,很多网友看到这张照片都被感动了,心里面那句“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又被勾起,看到案板下标准坐姿认真上网课的姑娘,着实是羡慕别人家的育儿有方。
在提前感受成年人不易的情况下,女孩还能在喧闹的街道将俗事过滤,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网课学习的自律精神,这绝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看过很多生活不易的家庭,他们的孩子都非常懂事,但我个人认为这绝不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那么简单,更多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
在很多父母的教育观里,他们都习惯了付出和满足,不管家庭条件如何,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向来都是百呼百应。堂姐的女儿丽丽就是典型的享受型孩子,而堂姐的家庭还并不富裕,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后,为了帮家里面减轻一些负担,她找了一份辛苦的家政兼职,每天还要按时接送孩子上下学,日子过得虽然辛苦但好在家庭和睦。
由于小时候受贫穷之苦的童年自卑影响深厚,所以堂姐对丽丽这孩子便多了一些宠爱,只要是孩子要求的也几乎是百呼百应,刚开始的要求还在承受范围,毕竟玩具、零食、衣服和宝宝之内的索取,这些都是孩子生活的需求品。但是,堂姐对丽丽没有规则的满足,让这个孩子形成了贪得无厌的性格。
初三那年丽丽突然问堂姐要苹果手机,说出来不怕笑话,当时堂姐连苹果手机是什么都不知道,只是单纯地理解为“手机”,等到丽丽带着堂姐到店内选购的时候,堂姐看到手机的售价当时手心都是汗。看到一个月工资都不够买一部手机的堂姐,当下第一反应就是带着丽丽离开零售店,但是丽丽甩手就开始大哭,并指责道“妈妈是骗子,明明答应我买苹果手机,现在又反悔……”
随着哭声越来越大,被围观的群众也是越来越多,表姐后来回忆的时候还说“我这辈子还从来没有被这么围观过”,眼中的无奈尽显沧桑……
看看堂姐家只知索取的丽丽,再看看卤菜摊位案板下网课的女孩,对如此大的悬差感到不解,不知道案板下上网课的女孩平时家长是如何教育,但是堂姐家丽丽的索取、不知感恩,我认为罪魁祸首就是来自宠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坚持原则,孩子才懂得去遵守规则。
当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坚持住自己的原则,孩子才能够去守住规矩。面对孩子无理取闹的需求时,我们一定要坚持住“不能买的东西坚持不买”。那么那些东西不能买呢?
1)浪费的东西不能买,所谓的浪费东西,就是明知孩子买回家之后不出三分钟会丢到一边,因架不住孩子的无理取闹和路人的指指点点,而向孩子妥协的浪费购买,这种妥协还会让孩子抓住把柄,以后经常拿来“威胁”家长。
2)具有危险性的东西不能买,比如非孩子年龄可以玩的玩具,就拿彩色磁力球来说,小小的磁力球看起来跟糖果一样具有诱惑力,网上关于孩子吞下磁力球的案例也有不少,为了孩子健康这一点一定要坚守住。
3)买东西不能讲究名牌、昂贵,有些人在购物的时候,总是以“贵就好”、“便宜没好货”的思想购物,这种思想如果被孩子学去,孩子未来的消费观就会仅限于名牌昂贵,倘若孩子承受不了这笔开销,就会滋生很多邪念或步入歧途。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对某一物的商品标价,也可以说是金钱观比较陌生,很多时候只是张嘴一说就能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根本不知道金钱的来之不易,也会形成铺张浪费的消费习惯。
这个时候家长的消费观念,就会深深地影响到孩子成长点滴,我们在消费的时候一定要讲究经济实惠,能够用上到正点、用出价值的东西,就是买到的实惠。当孩子到了一定年纪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当地给孩子一些零花钱,让他自己在实际购物当中体验金钱的来自不易,包括在购物的时候面临取舍,这些都是非常不错的金钱观历练。
疼爱孩子是每一位父母与生俱来的天性,但疼爱归同爱,我们要分清楚哪些事情是“真爱”,哪些事情是“假爱”。比如溺爱,这就是对孩子的“假爱”,溺爱会让孩子不知满足、不知感恩,有些连最基础的生活能力都没有,这不是“假爱”又是什么呢?
有些父母认为,让孩子提前了解成年人生活的不易有些太过残忍,实际上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让孩子早一点了解到成年人生活的不易,他才能够体会到父母所承担的压力。
当孩子看到父母为了生活而努力辛苦的劳累,孩子会心疼、会想办法帮助父母分担,这是孩子爱父母的方式,就像是孩子受了委屈要求抱抱的“爱意”表达是一样的。就拿开文所说在卤菜案板下学习的女孩,她正是体验到了成年人生活的不易,所以才会用自己的自律和成绩去回馈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