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曾羽璇长沙报道
4月22日,因女儿曾经听不到声音而总是焦虑愁闷的张永胜一家,终于踏着轻快的步伐迈进了长沙雨花区一座大厦里的AB人工耳蜗体验中心。
2024年1月,张永胜和妻子、女儿在长沙四方坪开设的“无声鸡蛋仔”小摊因食客的拍摄记录在网络走红,不少人被他们的励志故事打动。对夫妻俩来说,卖出去的每一份鸡蛋仔,都只为女儿小语涵早日植入人工耳蜗,进入有声世界健康地生活,即使他们自己已经寂静了二十多年。
走红后,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力量伸出援手。在2021年曾为女儿小语涵做过一侧人工耳蜗的AB耳蜗公司表示,愿意帮助一家三口植入耳蜗。4月22日,记者在现场和张永胜一家人度过了奇妙的一天——人工耳蜗开机日。
终于听到了女儿唱歌
在今年3月,张永胜一家在上海接受了手术。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需要剔除掉小半边的头发。那时的张永胜紧紧地搂住了妻女,怕她们会因为剃头发而感到不开心。但很显然,对声音的渴望对三人来说足以覆盖一切忧虑和紧张。
更令人兴奋的是耳蜗开机的这天。经过一月余的漫长休养与等待,张永胜一家人终于可以接受耳蜗开机调试了。“今天心情怎么样?”记者问。张永胜先是笑笑,再就没有出声了,他还没有准备好怎么说话。
耳蜗开机后,张永胜更加显得严肃了起来。他很用心地听着AB耳蜗临床技术总监邬子犁给他的声音指示。“跟我复述,苹果、橘子、香蕉……”邬子犁用一些简单的水果名词引导张永胜说话。但大家很快发现,如果张永胜不看口形单纯靠听的话,复述起来有些费力。
“他还是习惯性依赖说话人的口形去读懂对方说什么,言语识别能力仍然需要更多的训练去逐步恢复。”邬子犁表示,“但普通的环境音、物品发出的声音,他已经可以很好地感知到了。”
相较于小朋友的学习适应能力,夫妻二人可能还需要更漫长的康复训练。开机调试完成后,邬子犁鼓励小语涵给爸爸妈妈唱一首歌。“我的好妈妈呀,下班回到家。劳动了一天,多么辛苦呀……”孩子清脆的歌声响起,一家三口都随着律动摇头晃脑了起来,眼里满是感动与幸福。
“现在我们是‘有声鸡蛋仔’小摊”
声音的传递,让这一家人感知情绪的能力变得更加敏锐。更重要的是,夫妻二人声音的开启,更加有利于这个刚刚满5岁的耳蜗女孩未来的学习与成长。在刚生下小语涵、发现她天生听不到声音时,夫妻二人就极度害怕女儿会走上和自己一样的道路——只能上特殊学校、找工作受限、与人交流有障碍。
“现在小语涵耳朵两侧都植入了人工耳蜗,相信经过康复训练后,可以达到与普通小孩无异的表达和交流能力,上学也不会是问题的。”听到邬子犁的话,张永胜二人的心也放了下来。
“事实上,人工耳蜗技术没有严格的年龄限制。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只要符合适应证,都可以植入人工耳蜗。但是对听障患者来说,越早植入更利于恢复语言能力。当然,成人用户也应该积极参与康复训练,以更快地适应人工耳蜗,提高听力恢复的效果。”湖南省人工耳蜗植入中心主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教授伍伟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此外,保护残余听力是人工耳蜗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向。耳内的结构保护对残余听力的保留至关重要,现在有些耳蜗的电极以此为设计出发点,通过尖端的细软设计,方便插入,最大程度地保护耳蜗结构。”伍伟景教授补充道,“对于小语涵父母来说,植入耳蜗会更好地改善他们的听力状况,这样也更利于他们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情感。”
“回去以后,我得把小摊的名字改了。”张永胜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是‘有声鸡蛋仔’小摊,不再是‘无声’了。”
再过一年,小语涵马上就要进入小学。张永胜期待着,自己和妻子能够陪伴着女儿健康长大,最好能培养一些爱好。唱歌、跳舞……或者是别的,就和其他小朋友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