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新闻发布会。封面新闻记者粟裕 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4月22日,最高法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国法院2023年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整体情况。最高法副院长陶凯元透露,去年全国法院新收一审、二审、申请再审等各类知识产权案件54万余件,审结数量与新收数量基本持平,分别比2022年上升3.41%和0.13%。
陶凯元介绍,坚持严格保护,重拳打击侵权假冒行为。去年全国法院在319件知识产权民事侵权案件中适用惩罚性赔偿,判赔金额达11.6亿元。最高法审结“盼盼”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对恶意攀附商誉的行为适用4倍惩罚性赔偿,判赔金额超1亿元;审结“橡胶防老剂”技术秘密侵权案,判赔2.02亿元,创同类案件判赔金额新高。
坚持能动履职,推动实现案结事了。人民法院积极探索知识产权特色治理模式,有效缓解知识产权案件量快速增长态势,减少人民群众诉累。最高人民法院审结“蜜胺”发明专利及技术秘密侵权案,在判赔2.18亿元的基础上,执行中促成全面和解,侵权方获得使用许可,权利人最终获偿6.58亿元,该案入选“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3年度十大案件”;稳妥化解科技“独角兽”企业系列侵权互诉案,促成10多起专利纠纷达成一揽子和解,使创新主体轻装上阵,集中精力进行科研攻关。
她表示,加强科技创新保护,支撑科技强国建设。妥善审理涉及5G通信、量子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种业种源等高新技术领域知识产权案件,加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有力服务保障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营造诚信经营环境,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有力打击商标恶意注册和侵权仿冒,依法加强对驰名商标、传统品牌和老字号的司法保护力度。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司法,规范和引导诚信经营。”陶凯元说。
此外,优化创新权益保护模式,保障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司法保护研究,开展数据产权保护等新类型案件专项调研,探索完善数据保护裁判规则,服务保障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上一篇:“游贵州·遇见最美图书馆”公益巡展走进贵州中医药大学
下一篇:三十铺卫计委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