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连绵横卧如烟,芳草白云天朗气清,天桥湖边自然美景与文化之美交织融合,开启一场非遗融入乡村的隽永对话……
4月20日,由西安市群众艺术馆、鄠邑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主办,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鄠邑区文化馆、鄠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鄠邑区玉蝉街道办事处天桥村、健尔乐(陕西)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传承非遗 共建美好未来’2024年西安市非遗传承志愿者队伍乡村行”走进西安鄠邑区玉蝉街道天桥村。
活动旨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丰富乡村群众文化生活,助力乡村振兴和文化自强,同时,加强非遗宣传展示,培育群众对非遗的感情与关注,在观看与体验中提高参与热情与保护意识,树立文化自信。
终南山钟馗民俗信仰项目前排满了等待体验印制钟馗木版画的人们,刷墨、铺纸、棕刷扫版,一系列动作几乎是一气呵成。“揭起纸的一瞬间我几乎是屏气凝神,生怕我的作品不理想,结果自己印制的还很不错。”上手体验的张大哥笑得合不拢嘴,“咱们庄户人家就喜欢钟馗,镇宅、辟邪、守护平安,让我拿回去就裱起来挂上。”
剪纸项目前,围满了来体验乡村田园生活的都市青年,她们兴趣盎然的跟着传承人学习剪纸,每人一把剪刀围作一圈,认真细致的剪着手中的作品。“很享受这个过程,让人能静下心来,享受艺术带来的满足与愉悦感。”贺女士表示,能亲自感受非遗的魅力很开心,中国的文化还有很多值得去了解和学习,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机会与更多的非遗项目零距离接触。
唐流彩历史悠久,水与油的分离带来别样的艺术创造,游离于水面的斑驳色彩在以锥代笔的巧妙划转中,生成曼妙多彩的图案,一浸一提中流光溢彩转瞬定格,成画亦成景。“太漂亮了,这是我做的唐流彩扇子,图案也是我在传承人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的,太有成就了。”王姐对于美的感悟与热爱淋漓尽致的反映在她的作品上,她的心灵手巧征服了自己也迎来了众人的夸赞。
户县微缩社火前更是围满了惊叹的人群,大家对于乡村的社火表演并不陌生,而看到将社火场景做成微缩雕塑,还这样生动逼真,都由衷地竖起了大拇指。
除此之外,风筝、糖人糖画、关中礼馍、秦腔戏剧盔帽制作技艺、缠花、锯瓷、结绳技艺、面塑前都被围得水泄不通,是来自乡亲们发自内心的喜爱。
舞台上,精彩的非遗演出高潮迭起,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和鄠邑区文化馆邀请户县锣鼓、红拳、古琴、眉户曲子、秦腔板胡独奏等节目为群众表演。现场,掌声与喝彩声不绝于耳。
秦镇米皮制作技艺的摊位前,“吃货”们边吃边称赞。“秦镇米皮美名扬,不仅本地人爱吃,外地来的人更要尝一尝。”村民向记者热情推荐。
适逢二十四节气“谷雨”前后,现场还邀请小朋友体验风筝DIY,聆听风筝的历史,体验放飞带来的乐趣,在寓教于乐与潜移默化中撒播中国智慧之光,感悟文明精神之力。
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持续开展“非遗进乡村”活动,广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示和宣传,让非遗切实地走入乡村、深入基层,来到百姓的家门口,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力,真正实现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