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很难想象,如此欢快的喜鹊,竟在民间还有恶名?
喜鹊是中国北方最为常见的鸟类之一,因其灵动轻盈的身姿和整体的亮丽色彩而备受国人的喜爱。无论是古代的年画、古诗、民间故事,还是现代的各种艺术作品,我们总能看到喜鹊的身影,且早已形成了“独有”的喜鹊意象。
比如,两只鹊儿面对面叫“喜相逢”;双鹊加一古钱那叫“喜在眼前”;獾与鹊对望叫“欢天喜地”。鹊登梅枝,是“喜上眉梢”。辛弃疾夜间遇鹊,提诗“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夫婿出征归家,“今朝喜鹊傍人飞,应是狂夫走马归!”当官升迁,“得意高枝占,忘形尾翘天。瞒忧惟报喜,可是为升迁?”
但实际上,民间对喜鹊却持有一种复杂的情感态度,甚至两极分化严重。喜欢喜鹊的人把它视为吉祥鸟,讨厌喜鹊的人称其为“小混混”、“鸟流氓”。实际上,喜鹊的恶名古来有之,并不新鲜,而且大多集中在农村生活中,很多谚语就很说明问题。
“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记了娘”,老农们把没有担当的村夫比作喜鹊,进行批判和嘲讽。有点成就就沾沾自喜,不懂得收敛,“翘尾巴”的喜鹊成了骄傲自满的同义词。在村里说三道四,吵吵闹闹,那是“”半篮子喜鹊”,就会叽叽喳喳。做事情盲目蛮干,那是“喜鹊窝里掏凤凰,搞错地方。”做人不脚踏实地,总是溜须拍马,那是“老榆树上的喜鹊----净拣高枝攀”。
你看,同样都是鸟类,为何只有喜鹊“鸟红是非多”,喜鹊到底是什么样的鸟?
其实,两种说法都对,也不全对。而这漫长的过程,正是喜鹊不断融入人类生活的过程,也是自然环境变化下鸟类无奈的选择。本文将深入探讨喜鹊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环境中的角色与评价。欢迎您的阅读。
喜鹊是鸦科鹊属,是少数可以融入人类生活的野生鸟类之一,几乎遍布全球。
(1)漂亮
在中国,有四个喜鹊亚种,外观都非常漂亮。它们的个头约为40-50厘米,头部、颈部、背部、嘴巴、腿和脚均为黑色,翼肩、腹面以胸为界全为白色,整体前黑后白,是经典的“黑白配”,看起来非常喜庆!
(2)恋人
喜鹊是一种留鸟,不会随着四季变化而迁徙。它们的栖息地多种多样,无论是荒野、农田、郊区、城市还是公园,都可以生活得很好。而且,人越多的地方,喜鹊群也越多。几乎和流浪猫狗一样,主动追随人类而活动。
(3)杂食
喜鹊是杂食性鸟类,以人类社会中的瓜果、谷物为食。也会像我们一样主动“开荤”,为“鸟生”注入更多滋味。除了捕猎麻雀、老鼠、小鸡等小型动物,它们偶尔也会品尝一些动物的尸体。整体来说,喜鹊主要以危害农作物的蝗虫、甲虫、松毛虫等昆虫为主食,可以说是一种益鸟!
既然长得如此漂亮,紧跟人类步伐,还是益鸟,那喜鹊为何还会在民间留下“恶名”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与猫狗等宠物不同,喜鹊虽然跟随人类生活,却并不依赖人类,有着非常独立的“鸟格”,因为会飞,它比猫狗有更多的选择,有“不听话”的资本,而这,恰恰是其被成为“流氓鸟”的核心原因。
不听话,就是喜鹊原罪。尤其是喜鹊气量小,爱记仇,极喜群殴。秉持有仇不报非君子的处事态度。依仗喜鹊的群体优势和自身的灵巧机动性,有组织的“去耍流氓”这让农户防不胜防。
经常观察喜鹊就会发现,鹊群其实非常机警,不仅崇尚集体就餐,尤其喜欢派出哨兵探路,每次总是一只喜鹊先来“试探”吃食是否安全,确认“前哨”没有危险后,大部队才会一起飞来。然后,有组织的轮流觅食。不错,“轮流”就让想制止的人类很无奈,农村香肠、腊肉这种需要晾晒的食物,基本很难逃脱鹊嘴。这简直就是“耍流氓”嘛。
可能有人认为,养只猫不就行了吗?甚至村里的狗子“大黄”也能收拾喜鹊。那你是没遇见过,三四只喜鹊能啄的家猫不敢出门。面对抱团的喜鹊群,看家护院的土狗也不是对手。甚至淘气的孩子也难逃“鹊嘴”的报复。
你可能不知道,都说鸠占鹊巢,让人误以为喜鹊是极其弱势的鸟儿,但其实,那是落单的流氓遇见了难缠的恶霸。要知道,即便是老鹰这种猛禽,也会被鹊群抢夺食物。尤其是喜鹊鸣声单调且响亮,一起出动时“zha- zha-”声非常嘈杂,确实在农村有几分“流氓相”。
在我的老家,很多村里人就不喜欢喜鹊。村里的一位老人们告诉我,他在村里最讨厌的鸟就是喜鹊,大量的喜鹊在村里天天群体作“恶”:叫声嘈杂洪亮,抢食严重,赶又赶不走,管又管不住,招惹急了还伺机报复,吓得小孩走不敢走路,说喜欢喜鹊的人那都是因为不在村里生活。
两汉之前,喜鹊确实被当做凶鸟。汉末黄巾起义爆发前,史载异相“黑气如飞鹊,数月乃销”,北方的喜鹊形象就“不祥”之意。魏晋后期,喜鹊彻底被定性为“凶兽”,只要喜鹊没有将巢建在屋檐下,看到就会视为不祥,正所谓“鹊巢非所”。
直到唐朝之后,喜鹊的吉祥寓意才彻底定下基调。所以在唐以前的史籍中检索“喜鹊”二 字,几乎是一无所获后世的“两极分化”,正是因为喜鹊在几千年间不断融入人类生活的改变,也是自然环境变化下鸟类无奈的选择。
秦汉时期,中国的森林资源非常丰富。喜鹊自然在远离人类的大树上,极少会进入人类的世界,对人类敬而远之。而一旦喜鹊将巢筑在宫殿、城门等地时,就会被当成是违背自然的规律的凶兆。
但是,随着古人的不断扩张,大量的森林被改造为农田,喜鹊失去了原有的栖息地,自然会逐渐频繁的出现在农田中。这种条件下,也不会在有巨大的乌黑鹊群了,为了生存和繁衍,喜鹊们被迫开始接近人类,接触多了就成了新的规律,喜鹊的形象也开始慢慢反转。
到唐朝时,喜鹊已经彻底融入人类生活,《开元天宝遗事 》记载“时人之家闻鹊声者,皆为喜兆,故谓‘灵鹊报喜’”,至此,“喜鹊”二字也正式开始联动,直到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