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公益林资金是按人口分发还是按户分发?是按林改时的人口还是现在的人口分发?”
集体公益林资金的分配问题,一直是绥阳县太白镇大河自然村面临的难题,由于各方意见难以统一,公益林资金在账上滞留了十余年,村里的公益事业也因资金短缺而难以推进。
“如今,镇里的引导让我们村成功组建了‘网格基金’,我们正在讨论如何妥善管理这笔资金,以确保它用于林区防火通道的建设和日常维护工作,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太白镇大河自然村的村民王朝国满意地说道。
近年来,太白镇积极创新,以“网格基金”为突破口,通过创新设立“网格基金”,成功撬动了基层共治共享的新局面,为乡村治理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网格基金”究竟是什么?用村民的话说:“就是大家众筹资金,直接用于群众身边的各项事务。”
该镇按照“地域相近、情感相融、规模适中、易于管理”的原则精心划分网格,积极引导网格内的村民自发筹集资金,并建立起完善的管委会和管理办法。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网格内的各项公益事业,为乡贤的爱心捐助提供便捷途径,特别聚焦于扶贫济困、励志奖学、垃圾清扫、森林保护以及公益设施的恢复等方面。
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公益林资金分配问题,同时激发了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据悉,“网格基金”的设立过程中,太白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群众和乡贤的意愿,把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全部由群众民主决策,确保资金的透明性和有效性。
而“网格基金”的资金来源何处?
该镇将这一“设想”转化为“现实”,扎实开展干部“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的实地行动,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动员群众将落实森林管护后的公益林资金、办理酒席自愿交纳的共享资金、爱心人士的捐助金等作为基金的来源。
与此同时,该镇按照“群众自愿、村民自治、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村民以网格为单位,结合村组地域特色、乡土风情以及红白理事会的覆盖范围,合理确定参与网格基金的成员。
“我们指导群众民主选举,从发起人、捐赠人、群众代表、退休干部、党员等群体中,精心挑选出热心公益、公道正派、威望较高的管理员,共同组建基金管委会。各网格管委会形成的基金管理办法,报镇社会事务办公室备案,确保基金的募集与使用在群众的监督下公开透明、阳光运行。”太白镇党委书记陈远胜介绍道。
“网格基金”的设立,体现了太白镇党委政府对基层治理的深刻理解和创新思考。据了解,自“网格基金”启动以来,太白镇已有23个网格设立了基金并有序运转,规模达180余万元。
这些基金不仅用于扶贫济困、励志奖学等传统领域,还扩展到垃圾清扫、森林保护、公益设施恢复等多个方面,且管委会的收支台账清晰明了,每一笔网格基金的流动都在群众的网格微信群内公示,更赢得了大家的广泛信任和放心。
太白镇星火村曾面临严峻的环境卫生难题,随着“网格基金”的注入,这一局面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资金激发了村民们清扫卫生的热情,还催生了垃圾分类的“二次四分法”,如今村庄处处洁净;水坝村民风淳朴,村民患病时,基金管委会及时为患病村民提供救助金,帮助其渡过难关;富裕村利用基金修建了蓄水池以应对旱情,确保村民的生活用水无忧;“网格基金”还积极支持教育事业,为优秀学子发放助学金,激励他们学业有成……大家纷纷感慨:网格基金对互助共济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网格基金”的成功实践为太白镇带来了显著的治理成效,这一创新模式有力促进了该镇基层治理的深入推进。
太白镇党委书记陈远胜表示,“以‘网格基金’汇聚各方善心、善款、善行,让文明行为蔚然成风、发展欣欣向荣、邻里更和谐、干群更为亲近,这才是我们需要的和美乡村。”
“下一步,实现镇内‘网格基金’全覆盖,是太白镇基层治理的核心目标。相信借助这一创新模式,太白镇必将开创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的新篇章,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陈远胜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国欢
编辑 孟锦群
二审 蒋洪飞
三审 唐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