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命题情景:城市化、气候变化、气候地理区划、协同演变、回馈效应、GPP、城市森林,教育部对2024年高考最新指示及要求
创始人
2024-04-13 11:23:49
0

原标题:【高考地理】命题情景:城市化、气候变化、气候地理区划、协同演变、回馈效应、GPP、城市森林,教育部对2024年高考最新指示及要求

1. 中国生态地理区划更新和优化

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增暖,中国的气候带和生态地理区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变化。本文在已有生态地理区划方法的基础上,利用1991—2020年641个气象台站气候数据,以及高精度的生态地理要素资料,对中国生态地理区域进行了优化,更新了中国生态地理区域图(2023版),将制图比例尺提高至1∶400万研究结果将中国划分为11个温度带、22个干湿区、50个自然区。与2007版的生态地理区划结果相比,1991—2020年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的总体格局虽没发生明显变化,但是局部地区的温度带界线、干湿区界线、生态地理区(自然区)界线已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首先,温度带的界线变化在东部较明显,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之间温度带界线北移较明显;其次,干湿区的界线出现了变动,在第二级地形阶梯的北部半干旱与干旱区的界线有稍微西移,青藏高原上半干旱与半湿润区之间的界线则稍有东南移,都反映半干旱区范围稍有扩大;最后,自然区的界线变化在局地差异较大。本文深化了1991—2020年气候变化和生态地理资料更新对生态地理区域边界变化认识,为指导不同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宏观的区域框架。

中国生态地理区划新版简图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优质内容值得传播

推荐转发评论留言

欢迎标注来源转载

2023版与2007版生态地理区划的温度带界线变化

2023版与2007版生态地理区划的干湿地区界线变化

2023版与2007版生态地理区划的自然区界线变化

来源:王芳,李炳元,田思雨等.中国生态地理区划更新和优化[J].地理学报,2024,79(01):3-16.

2. 气候变化下中国植被GPP与土壤水的互馈关系

土壤水是影响植被生长发育的关键驱动因素,而植被又通过蒸散发等过程反作用于土壤水。深入探究土壤水和植被GPP的相互作用关系对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及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至关重要。本文基于MODIS GPP、ERA5-Land土壤水等数据,采用改进的非线性Granger因果模型、二阶偏相关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解析2000—2021年中国不同植被区GPP与土壤水协同演变规律及互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 2000年以来中国50.89%~57.61%的植被区呈GPP增加协同土壤水减少趋势,且该协同变化趋势占比随土层深度加深而增加;(2) 59.88%~79.38%植被区GPP与土壤水表现为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且面积占比随深度加深而减少。(3) GPP增加对100~289 cm土壤水消耗更加明显(57.03%)且滞后效应更长(2.15个月)。深度小于100 cm的土壤水对GPP增加主要呈促进作用(71.43%~76.58%),仅在天山及横断山区等部分区域出现抑制作用;而100~289 cm土壤水对植被GPP的促进作用(48.31%)减弱并伴随滞后期显著延长(2.92个月)。(4)二者相互作用关系在降水量介于200~400 mm时最为显著,随降水量增加二者关系逐渐减弱。而不同温度梯度对二者相互作用的影响呈多重阈值效应。本文深化了对气候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相互作用的理解,能够对未来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及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2000—2021年中国不同深度土壤水变化趋势空间分布

2000—2021年中国植被GPP和不同深度土壤水因果关系空间分布

来源:罗敏,孟凡浩,王云倩等.气候变化下中国植被GPP与土壤水的互馈关系[J].地理学报,2024,79(01):218-239.

3. 北京森林表土碳组分城郊梯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深刻影响了城市森林土壤碳循环,重塑了城郊梯度上森林土壤碳空间分布特征。本文在北京市设置了4条城郊样带,测定了20个城市森林公园表土(表层0~10cm和亚表层10~20 cm)总碳及其不同碳组分含量,分析了各碳组分空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郊样带森林表土总碳(表层21.0±1.6 g/kg;亚表层18.0±1.3 g/kg)以有机碳为主(表层占比64.6%±4.5%;亚表层占比54.9%±4.5%),有机碳含量从市中心到郊区表现出先下降后增加的非线性变化,无机碳含量在此梯度上呈显著线性下降趋势。城市森林表土有机碳(表层13.8±1.5 g/kg;亚表层10.0±1.2 g/kg)以颗粒态有机碳为主(表层占比71.3%±2.4%;亚表层占比70.5%±2.8%),颗粒态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在城郊梯度上均表现出先下降后增加的非线性变化;颗粒态有机碳的占比在城区相对更小,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占比在城区相对更大。土壤质地、土壤pH和公园年龄是解释表土碳组分在城郊梯度上空间变异的重要因素,城郊气候梯度以及树木多样性对城市森林土壤碳组分空间变化的影响并不明显。上述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双重干扰下的城市森林土壤碳库特征,也对城市森林土壤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北京森林表土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城郊梯度及其在总碳中占比的变化

森林表土碳组分城郊梯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空间变异概念图

来源:田越韩,郭泓伯,高晓飞等.北京森林表土碳组分城郊梯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24,79(01):206-217.

2024年3月20日教育部公布了2024年高考招生和命题的2号文件,提出2024年高考命题将加强4个方面,下面咱们对里面的命题要点逐一解读:

一、注重考察学生必备的知识

所谓必备知识就是指试卷中有相当数量的基础题目,注意用词是注重,这部分题目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自考察,学生一定要抓好,这是高考命题的第一层次的题目,一般学生要抓[好,目前有相当多的模拟卷没有第一层的考题,没有基础题目或者也没有概念考察的题目,所以大家不要被模拟卷带偏方向,到时候这部分得不了分,后面的难题你不会,到时候就麻烦了。

1. 直接考察概念

2. 对公式的基本使用考察

3. 对知识之间关系的考察

4. 多个知识混合在一块解决一个问题

5. 围绕基本概念,考察某些重点计算策略是否掌握

6. 解决某一常见问题的基本方法

7. 多角度考察某一个知识点的理解,一般为多选题

二、加强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

试卷中会有相当一部分传统意义中的难题,这部分难题就是考察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注意用词是加强,这些难题的思路就是大家平时常见到的。解决这些题目不能靠单纯知识点,需要靠平时做题总结出的思路和各种思想来解决。

高考中的难题与平时做的题目从表面来看肯定不一样,但是题目中的某些关键词是一样的,里面的方法也是学过的,但是需要总结平时的题目中常见的这些关键词是怎么处理的,这就是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就是指解题中会用到某些思想和思维。

三、优化试卷结构和试题形式

注意教育部的用词,对于试卷的试题形式是优化,不是全部推翻以前的考题模式,教育部在2023年高考结束后提出高考的命题是继承+创新,与这个思路是一致的,目前的很多试卷是彻底推翻以前的考法了。

四、引导培养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增强试题的应用性、探究性、开放性

高考会有探索性的,创新的题目,注意教育部的用词是引导,引导的意思是数量少,一般1至2道题不会太多,给以后的学生传递改革信号是用的不要把他当成复习重点。

创新思维去年高考的命题里面是没有的,是今年新提出来的,预估是压轴题里面要有一些新的东西,目前教育部提出的是创新思维,也就是一个问题用常规思路解决不了,需要换个角度来思考比如一个函数问题,大家用函数的方法求解,它求解不了得切换到几何角度来求解,或者一个问题用平时课堂上讲的方法求解不了,要根据新问题灵活变通才能求解。

高考命题呈现的主要特点或趋势

第一,以《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命题依据。

不论是全国统一命题还是分省命题,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试题命制的基本依据和核心指南。这就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和认识高考的核心功能,准确把握高考的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学科素养导向,强化“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多维考查模式,实现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素养”的转变,实现从“解题”向“解决问题”的转变。

深刻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基本要求,贯彻高考评价体系命题理念,加强考教衔接,实现以考促教,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质量和备考效率,有效应对高考综合改革。

第二,紧扣“三线”逻辑,坚持命题四项原则,重点考查五大关键能力。

高考命题将继续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加强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素养导向,着重考查关键能力,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进一步优化情境创设,加大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注重学用结合,强化思维品质考查。

“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情境载体串联线”是高考命题的逻辑主线。这在过去几年的高考命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将是未来高考命题遵循的基本方向。

以“三线”为基础,高考命题坚持“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无任务,不立题”的命题原则。

其中,“无价值,不入题”是指高考紧扣时代主题与时代精神,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奋斗精神、爱国情怀等方面的引导和考查,将立德树人融入高考试题中。“无思维,不命题”是指高考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的考查要求。“无情境,不成题”是指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创设真实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任务,不立题”坚持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学科任务为考查目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调动关键能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关键能力方面高考命题将注重对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辩证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方面的考查。当然,上述五大关键能力是相对于所有学科共性而言的,各学科在能力侧重点和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异,而且还需要结合学科属性和特征,来准确理解和把握各学科的关键能力。

概而言之,高考试题要通过特定的任务驱动和情境创设,增强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调动关键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

第三、强化思维品质考查,引导思维过程化、可视化和规范化。

思维品质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指标和核心要素。本轮高考综合改革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要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将考查重点放在学生的思维品质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在思维品质考查形式上,主要包括思维过程化、思维可视化和思维规范化三个方面。

思维可视化是指要将思维包括过程、方法和技能清晰准确地呈现出来,让思维看得见。思维过程化是指要对思维能力尤其是思维过程进行分解,严格界定思维的过程形式、关键方法与构成要素,让思维成为有可操作性的实在之物。思维规范化是思维品质的核心构成,要求思维必须是专业的、准确的和规范的,而非混乱的乃至错误的思维。思维品质在近年来的高考命题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思维过程化、可视化和规范化是思维品质考查的具体形式。我们要通过可视化、过程化和规范化的训练来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有效应对高考综合改革,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第四,坚持稳中求进,加大试题区分度,增强高考选拔功能。

一方面,保持高考命题整体平稳,科学设计试题试卷难度,在考试内容覆盖上保持平衡,在命题素材选择上保持平实,在试题设问上保持平和,在试卷结构设计上保持平稳。

另一方面,高考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科学设计试题设问,优化试题呈现方式,降低学生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收益,进一步加大对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不断增强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加大试题的区分度,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让那些具有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学生脱颖而出,更好实现高考的选拔功能,服务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培育。

落实课程标准要求,进一步加强考教衔接以考促教对基础教育发挥良好导向作用。

第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不少进入新高考省份的考生和教师认为高考试题难度加大了,一时难以适应高考命题内容和考查方式的变化。而这种表面上难度的增加往往来自命题逻辑的变革和试题形式的创新,也即高考命题理念由原来的“学科知识立意”转向了“学科素养立意”,由原来的“知识技能考查”转向了“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四维考查,同时增加了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尤其强调了对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的考查要求。

长期以来,高考复习采用“题型+套路+海量重复练习”的模式,广大一线师生为了适应新高考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有不少学校和师生采用“以不变应万变”的应对方式,也即依旧采取传统的备考策略:总结近年高考新题型+提取和归纳解题套路+实施题海战术。这种“授人以鱼”的备考方式从一开始就注定与新高考背道而驰,进入新高考的考生会发现这种“机械刷题”越来越难起作用,题海战术的收益也越来越低。

正如我们反复分析和论证的,关键能力、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已经成为新高考的考查重心,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已成为高考命题的一般要求,而传统的解题套路化和题海战术在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上是低效率的乃至是背道而驰的。

所以,有效应对新高考的策略应该是“授人以渔(加强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训练,提升思维品质)”而非“授人以鱼(总结解题套路并实施题海战术)”。

这里讲到的“授人以渔”是指通过长期、规范、专业的针对性训练,培养学生一整套可迁移的包括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在内的高阶思维能力。这里提到的关键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

学科素养是指在一个又一个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完成特定的学科任务而展现出来或生成的综合品质。高考命题的“素养导向”就是通过特定的情境创设,考查学生调动、运用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完成特定学科任务的综合表现。只有通过系统规范的训练,掌握这一套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渔”,学生才能更好、更高效地应对新高考。

附知晓:

高考命题呈现的主要特点或趋势

第一,以《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命题依据。

不论是全国统一命题还是分省命题,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试题命制的基本依据和核心指南。这就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和认识高考的核心功能,准确把握高考的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学科素养导向,强化“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多维考查模式,实现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素养”的转变,实现从“解题”向“解决问题”的转变。

深刻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基本要求,贯彻高考评价体系命题理念,加强考教衔接,实现以考促教,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质量和备考效率,有效应对高考综合改革。

第二,紧扣“三线”逻辑,坚持命题四项原则,重点考查五大关键能力。

高考命题将继续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加强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素养导向,着重考查关键能力,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进一步优化情境创设,加大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注重学用结合,强化思维品质考查。

“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情境载体串联线”是高考命题的逻辑主线。这在过去几年的高考命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将是未来高考命题遵循的基本方向。

以“三线”为基础,高考命题坚持“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无任务,不立题”的命题原则。

其中,“无价值,不入题”是指高考紧扣时代主题与时代精神,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奋斗精神、爱国情怀等方面的引导和考查,将立德树人融入高考试题中。“无思维,不命题”是指高考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的考查要求。“无情境,不成题”是指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创设真实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任务,不立题”坚持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学科任务为考查目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调动关键能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关键能力方面,高考命题将注重对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辩证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方面的考查。当然,上述五大关键能力是相对于所有学科共性而言的,各学科在能力侧重点和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异,而且还需要结合学科属性和特征,来准确理解和把握各学科的关键能力。

概而言之,高考试题要通过特定的任务驱动和情境创设,增强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调动关键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

第三、强化思维品质考查,引导思维过程化、可视化和规范化。

思维品质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指标和核心要素。本轮高考综合改革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要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将考查重点放在学生的思维品质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在思维品质考查形式上,主要包括思维过程化、思维可视化和思维规范化三个方面。

思维可视化是指要将思维包括过程、方法和技能清晰准确地呈现出来,让思维看得见。思维过程化是指要对思维能力尤其是思维过程进行分解,严格界定思维的过程形式、关键方法与构成要素,让思维成为有可操作性的实在之物。思维规范化是思维品质的核心构成,要求思维必须是专业的、准确的和规范的,而非混乱的乃至错误的思维。思维品质在近年来的高考命题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思维过程化、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可视化和规范化是思维品质考查的具体形式。我们要通过可视化、过程化和规范化的训练来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有效应对高考综合改革,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第四,坚持稳中求进,加大试题区分度,增强高考选拔功能。

一方面,保持高考命题整体平稳,科学设计试题试卷难度,在考试内容覆盖上保持平衡,在命题素材选择上保持平实,在试题设问上保持平和,在试卷结构设计上保持平稳。

另一方面,高考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科学设计试题设问,优化试题呈现方式,降低学生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收益,进一步加大对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不断增强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加大试题的区分度,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让那些具有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学生脱颖而出,更好实现高考的选拔功能,服务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培育。

落实课程标准要求,进一步加强考教衔接,以考促教,对基础教育发挥良好导向作用。

第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不少进入新高考省份的考生和教师认为高考试题难度加大了,一时难以适应高考命题内容和考查方式的变化。而这种表面上难度的增加往往来自命题逻辑的变革和试题形式的创新,也即高考命题理念由原来的“学科知识立意”转向了“学科素养立意”,由原来的“知识技能考查”转向了“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四维考查,同时增加了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尤其强调了对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的考查要求。

长期以来,高考复习采用“题型+套路+海量重复练习”的模式,广大一线师生为了适应新高考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有不少学校和师生采用“以不变应万变”的应对方式,也即依旧采取传统的备考策略:总结近年高考新题型+提取和归纳解题套路+实施题海战术。这种“授人以鱼”的备考方式从一开始就注定与新高考背道而驰,进入新高考的考生会发现这种“机械刷题”越来越难起作用,题海战术的收益也越来越低。

正如我们反复分析和论证的,关键能力、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已经成为新高考的考查重心,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已成为高考命题的一般要求,而传统的解题套路化和题海战术在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上是低效率的乃至是背道而驰的。

所以,有效应对新高考的策略应该是“授人以渔(加强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训练,提升思维品质)”而非“授人以鱼(总结解题套路并实施题海战术)”。

这里讲到的“授人以渔”是指通过长期、规范、专业的针对性训练,培养学生一整套可迁移的包括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在内的高阶思维能力。这里提到的关键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

而学科素养是指在一个又一个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完成特定的学科任务而展现出来或生成的综合品质。高考命题的“素养导向”就是通过特定的情境创设,考查学生调动、运用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完成特定学科任务的综合表现。只有通过系统规范的训练,掌握这一套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渔”,学生才能更好、更高效地应对新高考。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国际油价集体上涨,美油4月合约... 原标题:国际油价集体上涨,美油4月合约涨0.84% 每经AI快讯,周五(2月1...
大厂春节放福利!刘强东狂撒年终... 元旦、春节临近,互联网大厂纷纷公布假期和年终奖安排。
OPPP申请数据传输专利,提高... 原标题:OPPP申请数据传输专利,提高数据发送过程的可靠性 金融界2024年3...
媒体人吴玉燕因严重流感不幸去世... 本文转自【新民晚报】; 严重流感, 又夺走一个年轻的生命! 今天(2月15日),《新周刊》公众号发表...
邓超晒自拍心情超好 染红发后颜... 搜狐娱乐讯 10月30日,邓超在社交平台晒出自己的最新自拍,照片里邓超染了红发,状态超好,颜值超高。...
挺进“孤岛”武警官兵连夜架桥抢... 受强降雨影响,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秋子沟乡发生山洪,大杨树沟村附近道路被冲毁,出现42米缺口,导致4...
中石大石油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协... 原标题:中石大石油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构建“五彩缤纷”体系服务学生 北京青...
法国巴黎圣拉扎尔火车站附近楼房... 当地时间24日,法国巴黎圣拉扎尔火车站附近楼房发生火灾,目前伤亡情况不明。
国家一级演员陈丽云,被查 据宁夏回族自治区纪委监委驻文化和旅游厅纪检监察组、石嘴山市纪委监委12月6日消息: 宁夏演艺集团有限...
猫砂盆放错位置?小心给猫咪带来... 猫砂盆可以说是每只猫咪私人卫生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你是否注意到猫砂盆的放置位置其实大有讲究?如果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