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生命的终点时,如何坦然面对,安然离开,让生命带着尊严谢幕?除了和一堆机器、数据相连接,其实还有其他选择——安宁疗护。
目前,普陀区已实现了社区安宁疗护全覆盖,形成了与居家安宁疗护并行的“1+12”的服务体系。截至2023年12月,全区共建有安宁疗护床位168张,安宁疗护病房累计收治患者6228人,社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人数920人。
记者走进普陀区三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病区,探访生命最后的温暖。
如果生命即将走到终点,你希望是在医院的病床上走向终点,还是回到家中,在亲人的陪伴下离开?当家人的病情不可逆转,不想再去医院,该如何陪他走完最后一程?
从布局机构安宁疗护之初,普陀区同步启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家安宁疗护服务。作为全区最早开展居家安宁疗护项目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一,普陀区长风街道长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累计为81户家庭提供服务。
而与机构安宁疗护相比,居家安宁疗护是在有限的条件下,让患者和家属面对生离死别能够更平和。
解决痛点 让患者安宁
家住长风社卫的张阿姨是长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家安宁疗护第一位受益者。罹患骨肉瘤的她,为了延续生命,进行了右下肢截肢手术。然而,此后的两年里,癌细胞转移扩散,接踵而来的化疗,左上肢截肢手术,右侧腋窝、右侧胯部肿瘤切除手术……从此,张阿姨只能卧床,六十多岁的丈夫一力承担起照顾她和家中老人的重任。
居家安宁疗护
“第一次上门,我带着外科、护理团队一起上门,为她拆除手术伤口的缝合线。当时是很震撼的。”长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宋建玲作为居家安宁疗护团队第一批成员,接手了张阿姨的安宁疗护工作。
尽管进行了积极的治疗,但癌痛的困扰依旧让张阿姨整夜无法入睡,身体的病痛也让她的家人倍感揪心却又无能为力。宋建玲清楚地认识到,要让张阿姨走好这最后一程,就必须先解决她的“痛点”,这样才能帮助患者和其家人在疾病的终末期找到内心的安宁。
“与机构安宁疗护有所不同,最初的居家安宁疗护在镇痛手段选择非常有限。”宋建玲说,当时中心第一批镇痛贴剂就是为安宁疗护患者采购的。“每一位患者使用镇痛药品都需要实名登记,专药专用。”
镇痛贴剂让张阿姨的疼痛感慢慢减弱,阿姨终于可以安心地睡上两三个小时了。解决了睡眠问题,张阿姨的情绪也跟着好起来,照顾她的丈夫看着她的改变,紧张的心情也有了些许松弛。
支撑心灵 为家属赋能
除了需要为患者解决“痛点”,医护上门更多的是为照护者赋能,不管是照顾的技能上、方法上,还是心理和情绪上疏导,都是医护人员需要关注的。
张阿姨的癌痛得到缓解,但是孱弱的病体,随时会有“险情”。有一次,张阿姨发起高烧,张阿姨的爱人立即想到宋医生,就打电话给她。“我接到电话时,叔叔非常慌张,一会说要打120,一会说要联系女儿一起去医院。”宋建玲后来了解到,之前张阿姨一有“险情”,他就打120送医院,而每一次进医院都让他心力交瘁。
居家安宁疗护
宋建玲立即回复他:“你别急,我先过来看一下。”在张阿姨家,宋建玲不仅为阿姨做了查体,听了肺音,还让助理护士抽血送中心化验。最终确定阿姨是上呼吸道感染,在对症下药后,阿姨两三天就痊愈了。
药物治疗之余,宋建玲还指导叔叔在饮食上为阿姨进行调理,以帮助阿姨更好地恢复。
“张阿姨是个很乐观的患者,在我们团队的帮助下,阿姨如愿地在家中,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详地离世。”宋建玲说,是张阿姨让她对安宁疗护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在无法挽救患者时,我们应该尽全力让他们走好最后的生命之路。”
畅通转介 为“优逝”护航
晚期胰腺癌患者戴先生曾经是一个热爱生活的老人,喜欢散步、钓鱼,家庭幸福美满。然而,病魔的侵袭让他的生活变得黯淡无光,不得不长时间卧床,并且无时无刻不在忍受疼痛的折磨。
为了寻求更好的医疗照顾,戴先生的家人联系了长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咨询居家安宁疗护服务。长风社卫居家安宁疗护医生楼凯敏在上门前,就与护士一起详细梳理了患者的病情,进行了全方位的病情评估。
安宁疗护病房
由于是胰腺恶性肿瘤,戴先生的疼痛与日俱增,严重影响睡眠。楼凯敏一方面通过镇痛治疗,缓解疼痛,提升患者夜间睡眠质量;一方面鼓励戴先生的家人在其精神状态好的时候一起去家附近的滨水岸线散心。“有一次我们一起推着他去河边,看到有人在垂钓,他就不肯离开,还和我们滔滔不绝地说着以前钓鱼的趣事和心得,脸上的笑容也多了。”楼凯敏听着戴先生家人的描述,也会心一笑。
无论是患者还是家属,他们都需要医疗建议、连续护理,也需要沟通引导、哀伤支持。“家属是患者最强的支撑,之前戴先生病痛缠身,家人也陷入痛苦中,亲人之间的关系有些疏离。”为此,楼凯敏和团队成员一直鼓励戴先生的妻儿多和他多沟通,让他感知到家人的支持和爱。
当戴先生病情急剧恶化,吃不进东西时,楼凯敏又给予戴先生和他的家人住进安宁疗护病房的建议。在沟通中戴先生表达了不愿意到医院接受无止尽的检查和治疗想法,并与家人好好沟通,达成一致。最终,戴先生在家人和医护人员的陪伴下,在安宁疗护病房中安详地度过了人生最后一段时光。
“谢谢你们让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感受到了温暖和尊严。让我们在他离开后,没有遗憾和过度的悲伤。”从居家安宁疗护到安宁疗护病房,戴先生的家人一直感恩长风医护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我希望居家安宁疗护是生命‘最后一米’的阳光,因为有了这束光,家也可以成为每个人最后且最温暖的归宿。”说起对居家安宁疗护的理解,宋建玲这样告诉记者。
来源:上海普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