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小涵是南京市溧水区融媒体中心播音组组长、主持人,2012年在与盲童的聊天中受到触动,从此走上了10余年义务“助残路”。他联合当地残联和社区,策划实施“我是你的眼”项目,为视力和肢体残障朋友解说电影、阅读分享。近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见到了祖小涵,倾听了他的故事。
被盲童的一句提问触动内心
2012年,在一次特殊教育学校的活动中,祖小涵被盲人小女孩“红色是什么样子?”的问题难住了,后来,他播放了一段国歌并问她有什么感觉,她说:“有点激动,有点感动”。他说:“这种情绪就是一种红色”。这是祖小涵第一次体会到残疾人生活不便,也让他萌生了“用语言传递情绪、用电影感悟美好”的初心。于是自2015年起至今,他带领志愿者坚持常态化为盲人“说电影”,并为该公益行动取名“我是你的眼”。
每准备一部电影,他都要提前看上几十遍,平均按下3000次暂停键,几经打磨,准备几万字的解说词。做完笔头工作,还要联系场地、组织现场等。现场解说也是一项技术活,多则影响台词,少则说不清楚,要抓住电影转场和台词的间隙精炼描述。
讲电影的时候,祖小涵看到盲人朋友们沉浸其中,甚至会眼眶湿润。他们说:“我好像真的看见了”,那一刻,祖小涵觉得自己就是他们的“眼”,带他们抓住那束光,而他们也是自己的“眼”,让他看见了生命的价值,在快乐中坚定了初心的意义。
融入更多社会力量不断创新
很多人问他,作为主持人工作很忙,是什么精神支撑着他坚持助残十多年?“我觉得是一种使命感,既然残疾人朋友信任我,我就要一直做下去,和他们一起追光。”祖小涵想让更多的人参与这项公益事业,他通过媒体报道和宣讲活动,招募中小学生、大学生、党员等各类志愿者已近千人,服务残疾人一万余人次,“我是你的眼”也获得2023年度南京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我逐渐意识到如果只讲电影活动会比较单一,后来就不断创新融入新的元素。”祖小涵说,比如邀请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康养专业的大学生们,为盲人朋友们现场做康养理疗,发动文艺志愿者为残疾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成立“追光的力量”少年宣讲团,通过“童言童语”助残宣讲让残健共融的种子在更多孩子心中生根发芽。今后他想呼吁更多志愿者立足岗位和专业来助残。
祖小涵说:“我是一名90后的基层助残媒体人,也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记录者和参与者,讲好残疾人的故事,也是媒体人的责任和担当。我愿意一辈子做他们的眼,共同感受幸福每一天!”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兢
祖小涵在讲解电影 本人供图
校对 李海慧